分享

【历史传器】古壶之美(八)

 RK588 2015-01-10
2014-02-19 紫砂赏玩
紫砂赏玩

今天分享的壶里,大多数是乾隆年间的,大家都知道乾隆一朝在艺术品上追求的是繁复、花哨、气派的风格,在瓷器、家具、玉器中都有所表现。从今天的几件紫砂壶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出这种现象,贴泥、描金、堆泥这几种装饰手法都有所展现。小编自己并不是很喜欢这类繁复的装饰手法,觉得有点影响紫砂朴素的质感美。另外今天的壶品中,还有一个看点,就是配盖工艺,7把壶中有一把是顾景舟大师配盖的,大家可以看看其手法之高超。好啦,闲话不说啦,大家看壶~


肯亭款梨式朱泥壶
年代:清 乾隆
宽:10.5公分
高:7公分
把款:肯亭

小壶的掩盖,静静地依偎在壶身的曲肩上,这梨形朱泥壶的上盖下腹,似永不分离的母子,对着我们诉说他们的亲情深意。
壶艺家穷其毕生之力。试图在壶身与壶盖之间找出一个满意的密接空间,这种与“合”字的原意相符的“上盖下腹”的说文解字提醒我们,壶底乾坤,一路走来的艰辛历程。
肯亭款的含蓄谦恭,使我们看到自己平日的鲁莽与自大。



肆筵设席款朱泥壶
年代:清  乾隆
宽:11.5公分
高:5.5公分
底款:肆筵设席
把款:玉

曲流和壶身下沿几成一挺直斜角,和壶身右上至右下的坡度遥相呼应,除了力学还有图学,及最重要的实用的美学。
现代运输交通工具讲究迅捷、安全;在车身打造时,尽量减低阻风系数,在所有可能接触到的部位,都尽量化整为零,以直线或曲线为主,一改昔日繁复的风格,而有了更深更新的科技美学。同属于“衣食住行”的生活需要,中国祖先在茶具艺术上的先进发明更早于西方百千年。



无款紫砂子母暖壶
年代:清  乾嘉
宽:13.5公分
高:15公分

子母壶的设计首重衔接线的隙间密合度。
中国书法艺术的空间结构上,讲究“疏可走马,密不通风”,是指字体结构虚实之间的关系转化;在疏处虚处要让出最大空间,可以跑马其间;在密处实处要封合的很好,不使侵入。
所谓“知其白,守其黑”,生命才能流转。否则不能密守,便漏;不能疏放,则自闭己封,没有出路。
茶道、书道、壶道,味味一道。



乾隆己卯年款紫砂壶
年代:清乾隆二十四年
宽:20公分
高:11.5公分
底款:乾隆己卯年制

自上俯视而下,这款乾隆年紫砂壶,呈现一幅唐镜的式样,中圈圆纽放射出莲花瓣的丰盛状,平肩的一圈,圈紧着绵密的回纹及绳纹,当我们掀开纽盖的同时,也对自己的颜面经由茶水镜面的倒影对照,得到一种释怀。
瓜形壶身的意思源自诗经大雅“绵绵瓜瓞,民之初生”,大瓜曰瓜、小瓜曰瓞,意指子孙如瓜如瓞,可以绵延长远,生生不息。



无款贴泥提梁壶
年代:清  康雍
宽:14.5公分
高:13.5公分

有提梁的壶在商周青铜器的壶器和卣器上常见,但青铜器上的提梁是可以活动旋转的,此器则为固定式,只能制小壶。大壶含水量超过一定的容积,便不易执使。
本器提梁与壶身等高,侧看似横跨壶面的一弯彩虹。
贴泥有松、竹、梅在盖上,取松之坚、竹之节、梅之德的象征,所谓“岁寒三友”。
两色色泥类似色相,要不同明度和不同彩度,才可能有视觉差异性。类似技法在木器工艺也有不少例子。



大清乾隆御制描金壶
年代:清  乾隆
宽:16.5公分
高:7公分
底款:大清乾隆年制
盖款:景舟  癸酉秋月配盖

人法天,天法地,地法自然,中国人可能是最爱亲近大自然山川的民族,所以在绘画史上的山水风格成为主流,并不是山水画有何高深的技巧,而是借山水意象,寄托诗人画家或者观赏者对它的向往和眷恋。
在品茗之余,也能透过壶面的山水清音,获得心灵与精神上的慰藉,如果还有诗文书法的旁白,更能添增无比的情趣。这算是一种修持,也是教化功能的美意。
此御制描金壶盖已佚失,一九九三年由壶艺大师顾景舟重配盖。



御制堆泥方壶
年代:清  乾隆
宽:16.5公分
高:9.5公分

方壶的手把是源自于青铜器上的蟠纹和龙纹的装饰,和三弯流的鸡首曲线合拍。方壶亦非直线,高肩微敞的腹面有对称的书画,内容不一定一样。
在弯曲的湖面上涂绘,大笔一挥,比较容易驾驭,但要用泥堆写方寸小篆,可要熟稔的手艺。诗中内容是山中即景,有对句“径穿玲珑石,檐挂峥嵘泉”很可以取来另绘一幅水墨山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