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附子理中丸及其他

 逍遥帮主 2015-01-10
很多人喜欢吃中成药,因为方便省事。但是,大部分人吃了中成药并不管事。原因很多,其中药不对症是最主要的。
下面要讲的,主要是六味地黄丸系列、金匮肾气丸系列中成药。这是现在卖得最好的中成药的代表。但是,吃这些中成药的患者,见效的人实在寥寥无几。下面就分析一下原委。

金匮肾气丸
金匮肾气丸是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方子,是经方。经方就是中医经典里的方子,是几千年来验证下来确确实实能够保证疗效的方子。经方之外,还有时方,是张仲景之后,随着时代变迁、历代医学家新发明的方子。时方中也有一些好方子,但与经方相比,往往差很多。
金匮肾气丸既然是经方,疗效肯定是确切无疑的。历代名家也确实证明了这一点。但是为什么现在人用金匮肾气丸往往无效呢?
这要从头说起。
金匮要略里面,肾气丸见于《金匮要略》卷下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方:“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本方组成:干地黄八两,薯蓣四两,山茱萸四两,泽泻三两,茯苓二两,牡丹皮三两,桂枝、附子(炮)各一两。
上为末,炼蜜和丸梧子大。每服十五丸,加至二十五丸,酒送下,一日二次。
显然,这个方子是治疗虚劳病的。所谓虚劳,就是体质非常虚弱,既有功能不足,又有营养不足,即阴阳两虚。所以治疗原则应该是阴阳双补。方子的构成,也充分体现了阴阳双补的思路。
从方药组成上来看,地黄、薯蓣、山茱萸三味药,是补肾阴、填肾精、固肾气的,简而言之是用来补虚的,补充营养的,占了方药的绝大部分比例,显然是主药;茯苓、泽泻、牡丹皮三味药,主要是为了排出体内代谢垃圾的,即针对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的;桂枝和炮附子各一两,分量最少,是用来温阳通经络的。
所以,这个方子是以补肾阴填肾精为主,其中地黄是公认的滋补肾阴的药物,薯蓣兼补肝脾肺肾之阴,山茱萸固摄肾精和元气并柔肝气养肝血。三味同用,剂量又大,重点在于滋阴填精无疑。但滋阴药难免滋腻碍膈,影响运化,这三味药也难免有此弊端,因此后面少加桂枝附子辛开温通,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滋阴药物代谢过程中,难免产生大量代谢废物,因而要加强利小便的功能,促进代谢废物的排出;同时,本方针对的病机本身就有小便不利的问题,所以方中又加了茯苓、泽泻和丹皮,活血利水兼顾。由此看来,此方配伍精妙绝伦。当然,此方配伍的科学严密,历代医家多有研究和赞誉,不需我来多嘴。
由上述简略的分析可见,这是一个滋阴为主的方子,主要针对肾阴虚、肾精不足又有小便不利现象的病机。
如果遇到这种病机,使用这个方子,应该可以收到很好的疗效的。
可惜的是,明朝有个很著名的医学家——张景岳,把这个方子给搞反了。
按照张景岳的理论,肾阳虚不可以骤补肾阳,否则容易上火,壮火食气,反而消耗了阳气。温阳的最好办法,是补阴为主,少佐温阳,徐徐温之,少火生气,方能达到温阳的目的。他把这个理论,叫做“善补阳者,阴中求阳。”其实这个说法倒是有依据的,因为内经里就有“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说法。
按照张景岳的说法,这个方子是温阳的方子,而且是最好的温阳方剂,安全保险。按照他的思路,他又发明了一系列的温阳方剂,比如右归丸等等。
张景岳对后世医家的影响非常巨大,所以后世医家温肾阳多按照张景岳的理论,用肾气丸系列。直到现在的中医药大学的教材,还是沿用这个理论。可谓是贻害千古了。
张景岳影响虽然很大,但明清以降,据理反驳者总是层出不穷。比较著名的要数火神派创始人郑钦安。郑钦安说,伤寒论中,凡遇到阳气虚微,阴寒内盛的病例,基本都要用四逆汤系列,比如干姜附子汤、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等等,绝没有用肾气丸的先例。肾气丸既然是张仲景的方剂,仲景的用方技术自在张景岳之上,难道张仲景不知道“阴中求阳”的道理?难道不会用肾气丸?他为什么不用肾气丸而用四逆汤系列?显然是因为温阳散寒、回阳救逆,四逆汤系列功效确切、效如桴鼓,而肾气丸则毫无价值!!!
我们知道,火神派的传人,在当今的中国中医界,疗效是有目共睹的,可见郑氏的理论更加接近于仲景原意。
由此可知,自从张景岳以降,世医之用肾气丸温阳者,无一不是师法景岳而背离仲景,走上歧途,危害一方!!!
也有患者反映,吃金匮肾气丸之后,一些阳虚症状减少了。比如原先因为肾阳虚而水湿下注,两条腿浮肿,一按一个坑。吃了一段时间的肾气丸之后,浮肿减轻了。这种情况的确是有的,因为肾气丸里利水药的成分是有的,所以可以把水湿去掉。但不可能完全去掉,因为肾气丸中滋阴的成分太多,所以会造成更多的湿气。人体内的水湿是有痰湿水饮等不同的存在形式的。水饮是状态清稀的,痰是最浓稠的。肾气丸虽然把水饮排出了,但是会产生更多的痰湿,痰湿凝结于体内,问题更大更严重。所以,治病不能简单地看某些个别症状的改变,要综合考虑体质是否有改善,否则,治了标,伤了本,得不偿失。
要记住,肾气丸是用来滋肾阴、填肾精的,不是用来温肾阳的!!现在中医用肾气丸温肾阳,都是错误的,误治!因此不会有疗效,反而有害健康!! 


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也是来源于张仲景的肾气丸的方子,是宋朝儿科医学家钱乙把张仲景的肾气丸中的桂枝、附子去掉,剩下六味药,专门用来治疗小儿五迟的(见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所谓五迟,主要是指因为肾阴、肾精不足,而造成的发育迟缓。后来人们把这个方子,广泛应用于肾阴虚的治疗中,效果非常好,非常安全,可以长期服用。试想,连小儿都可以服用的药,成年人吃,当然安全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对症的话,吃起来当然安全,如果不对症,吃了还安全吗?
问题就在于此。
前面已经讲了,肾气丸本来就是一个滋阴填精的方子,只不过其中加了一些温阳通经的药进行反佐而已。钱乙把温阳的桂枝附子去掉了,方子用于滋阴更加无疑。前人有言,说肾气丸是温阳的,钱乙去掉了两味温阳药,就变成了滋阴的方子了。这个说法显然是医理不精。
宋元以来几百年的历史已经证明,六味地黄丸是个非常好的方子,滋阴效果好,又适合长期服用,应该说是个好方子。
但是,这个方子现在已经到了该退场的时候了。
我一直在强调,古代的人,阴虚阳虚都有,现代的人,近二三十年以来,阴虚的已经极少见到,都是阳虚体质。六味地黄丸,作为一个滋阴的方子,针对的是阴虚体质。现在阴虚体质已经不见了,所以六味地黄丸早已失去了用武之地。
六味地黄丸,现在已经成为应该淘汰的药物了。可惜现在六味地黄丸买得还一直很好,很多人都在吃。为什么?因为现在的中医还没有认识到阴虚体质已经不存在了这个基本事实,把很多有热象燥象的人,都误诊为阴虚,而开具六味地黄丸。事实证明,大多数人服用六味地黄丸之后,都没有疗效,甚至病情更加厉害。
六味地黄丸是钱乙整理出来的一个方子,但后来又出现了很多同一原理的方子,比如知柏地黄丸,用于阴虚火旺;比如杞菊地黄丸,用于肝肾阴虚而现眼睛红肿干涩;等等。现在,地黄丸系列,大致有几十个品种,洋洋大观。这些中成药,目前都是各药店的主打商品。
当然,也不能说这些药一点作用都没有。有一个患者给我说,他前阵子上火,眼睛干涩,就到药店买了点杞菊地黄丸,吃了就好了。其实,根据我的诊断,他眼睛干涩,实际是肝郁化热,肝火上炎所致,应该疏肝清热,方用柴胡剂,并加枸杞菊花之类即可。但他吃杞菊地黄丸竟然收效,显然是其中的枸杞菊花起作用了。所以,这些药物,现在虽然没有了严密对症的病情了,但对一些轻来轻去的小毛病,倒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这只是微不足道的“功劳”,比起他药不对症造成的危害来,简直不能同日而语。
再次强调一下,现在早就没有阴虚体质了,地黄丸系列的药物早就没有对症的病机了。所以,大家生病,也绝对不要再吃地黄丸系列的中成药来滋阴了。



附子理中丸

附子理中丸也是张仲景的方子。仲景伤寒论中,回阳救逆基本都用四逆汤系列,可见四逆汤的温阳效果是绝对的好,不容置疑的。我们来对比一下四逆汤和附子理中丸的组成。
四逆汤:附子,干姜,炙甘草。
附子理中丸:附子,干姜,炙甘草,白术,人参(现在都用党参了)。
可见,附子理中丸中,是包含了四逆汤的成分的,另外还加了健脾化湿的白术和健脾补气的人参,所以,治疗效果应该比四逆汤还有广泛。
当然,四逆汤药味少力道专,且是汤剂,汤者荡也,故力大,可用于危急重症而回阳救逆。附子理中丸虽然含有四逆汤成分,但是丸药,丸者缓也,量少力衰,所以用于慢性病,温阳散寒。
但不管怎么说,附子理中丸是真正的温阳方剂。无论脾阳虚还是肾阳虚,附子理中丸都是绝佳的选择。事实上,在温阳方面,附子理中丸的疗效,远远好于现在很多中医动辄就开的金匮肾气丸!!!!!!!!!!
所以,阳虚的患者,温阳散寒,一定要吃附子理中丸,不要吃金匮肾气丸了。张景岳的流毒,该肃清了。
现在人的体质,多数都是阳虚,虽然有些人呈现虚火,但不宜清,只宜温里。道理我已经在其他博文里多次阐述过了。当然,以温治虚火,剂量很重要,剂量不够,虚火更旺,加大剂量,才能收功。
去年在海口讲学,同一个单位的六七个女孩子一起找我看病,基本上都是脸上长痘,或大便干燥等等热像。因为没有条件煮汤药,所以我就开附子理中丸。我事先说了,服药后肯定会出现痘痘增加、大便更干等等热像更重的情况,不要担心不要放弃,坚持吃,火越大越加量,坚持下去就会好起来。
他们后来告诉我,跑遍海口市,都很难买到那么多附子理中丸,因为南方这个药很少买,即使有,也不肯卖那么多给他们。后来他们是托亲戚从外地邮寄过去的。吃了一段时间后,大家都出现痘痘更多大便更干的情况,所以多数都害怕,放弃了,只有一个坚持下来了。(她当时联系我,我让她坚持,她就坚持下来了。)大约两个多月之后,她说,痘痘都下去了,大便也不干燥了,精神也好了,各方面都好了。
可见,温阳的方法,治疗阳虚,不管有没有虚火,都是可以的。
当然,如果配合其他方法,虚火还是可以控制,不至于增加的。但这就比较复杂,要么用多种成药配合,要么用汤药进行加减才能做到。
可惜的是,现在的附子质量往往都不行,再加上炮制方法不对,人为造成药效差毒性强等现实。即使是国营知名大药店的附子,也难幸免。这真是现代国人的一大悲哀。
不过,即便如此,附子理中丸仍然是温阳散寒的好方子。


当归补血汤
当归补血汤也是非常常用的补血方子。
上文说到金匮肾气丸,按照张景岳的解释,立方之意,在于从阴引阳、在于少火生气,就是说 “善补阳者,阴中求阳。”既然说到金匮肾气丸,我们就有必要对这个阴中求阳的理论,再稍作剖析。
我们已经说过,这个理论,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了。即:如果我们要补阳气,那么我们最好不要直接温阳,而是补阴,阴气足了,只需稍稍温之,阳气就生发出来了;反过来,要补阴,也不要直接补阴,而要先温阳,阳气足了,然后稍稍滋阴,阴气就滋生出来了。这个理论属于经典理论,显然是正确的。
但是,任何真理都不是绝对的,都是相对的真理,都是有前提条件的真理。黄帝内经的这个理论当然也是有前提条件的。加上这个前提条件,比较完整的表述应该是这样的:
因为阴虚而导致的阳虚(阴损及阳),要着重滋阴,然后稍稍温阳,即善补阳者必阴中求阳。即从阴引阳,少火生气。
因为阳虚而导致的阴虚(阳损及阴),要着重温阳,然后稍稍滋阴,即善补阴者必阳中求阴。即从阳引阴。
黄帝内经古文简奥,只讲结论和主体内容,而隐去了前提条件。后世人读之,往往犯断章取义的错误,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只要把经典读透,这些意思都是可以领会出来的。
根据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理论来创立的方剂很多,且有很多久经检验的灵方效方。当归补血汤就是其中之一。
当归补血汤组成非常简单,只有两味药,生黄芪和当归,其中黄芪的剂量是当归的5倍。显然,方子中黄芪是主药,君药,当归是臣药。黄芪补气,大剂量补气,气足,功能增强,自然生血能力就增强了,然后稍加当归,提供一些造血的原料,就可以有效地生血了。所以这个方子,历来被视为补血的效方。
从方子的立意来看,补血没有大量使用生血的药当归,反而大量用补气的黄芪,显然是取从阳补阴之意,所谓“善补阴者,必阳中求阴”。所以,这个方子可以算是这一经典理论的生动案例。
但是,这个方子的应用范围,显然是用于因气虚而导致血虚的患者——患者要解决血虚的问题,但他这个血虚,是因为气虚引起的。(气虚则无力生血。)所以用这个方子,来补气生血。即:因为患者的病根是气虚,所以用大量黄芪补气,然后稍加当归补血即可。
所以,这个方子是用于气虚所致的血虚。在这一点上,历代医家早有定论,大家都知道,当归补血汤是用于气虚导致的贫血患者的。
反过来,如果病根是血虚,甚至因血虚而导致气虚,那么势必要用相反的方子:黄芪补气汤——大剂量当归生血,稍加黄芪补气。但事实上,很少有用这个方子的,因为由血虚导致气虚的人,实在太少了。
同样的道理,金匮肾气丸,用了大剂量的滋阴药,稍加一点温阳药,显然是用于严重阴虚以致阳气也受损失的病机。即,金匮肾气丸也能治疗阳虚,但他治疗的阳虚,病根是阴虚,是严重的阴虚导致的阳气受损,即阴虚所致的阴阳两虚(虚劳)。所以我们可以用金匮肾气丸滋阴,阴气生起之后,少加温药即可达到温阳的效果。
由上面分析可以看出,张景岳提倡的理论可以说是对的,是经典理论。但是他倡导的用药方向,即适应症,显然是搞错了。他把金匮肾气丸,当做常规的补阳药,用于一般性的阳虚患者,显然大错特错了。
综上所述,金匮肾气丸是滋阴为主的方子,如果说可以温阳的话,也只适用于阴虚所致的阳气虚损。但这种阴虚所致的阳气虚损,现在实在是太少太少了。所以,金匮肾气丸的适应症,已经极少见到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