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哲学思维与人生境界

 mrsh 2015-01-11

哲学思维与人生境界
(讲课提纲)

 

在当今社会现代化如火如荼全球化汹涌澎湃的历史进程中,作为领导者很有必要掌握哲学思维的基本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来思索人生大问题,探寻其中的意义与价值,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一、导论与解题
1、“哲学”
恩格斯认为,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头脑之外的具体事物是特殊而有限的,但头脑之内的观念却表示普遍而无限,这就意味着人与世界之间存在着永恒的矛盾,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会遇到这个矛盾。
2、“思维”
哲学对于个人来说,最突出的价值就是“怎样思考面前的世界”,而哲学思维的重要特点,一是其“反思性”,就是对思考本身进行思考,二是“无限性”,就是超越特定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怎样从日常思维跃升到哲学思维呢?
3、“人生”
人生的最重要问题就是死亡,人都是要死的,八十年或九十年的时间对于整个人类只是短暂的一瞬间。生命的有限性带来了其意义与价值的争论,怎样超越这种有限而获得永恒的人生意义呢?就我们个人来说,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必做呢?
4、“境界”
境界不同与世界,后者是客体的,是“自在世界”,前者是主体的,是“自为世界”。境界是个人对于外在世界的理解,也就是处于主体认知范围以内的、被主体赋予了意义与价值的世界。
    总起来说,我们应该运用哲学方法来思考人生的根本问题,找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从而使得自己的境界得以提升,让我们的人生达到相对的丰富与完满。


二、哲学思维的四种向度
日常思维是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形成,并逐渐习惯化,哲学思维与日常思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需要有意识的主动的培养与训练。
1、思维“长度”:超越时间
日常思维更关注的是“现在”、“目前”、“当下”,而哲学思维则要拉长思考的时间段,把“今天”与“昨天”、“明天”甚至“后天”联系起来思考,眼界才能开阔。因为世界在不停地发展变化,所以真理不是一个可感的事物而是一个连绵的过程,运用有长度的思考才能把握现实世界完整性。
2、思维“广度”:超越空间
日常思维更关注的是“这个”、“那个”,是孤立的个别事物,而哲学思维则需要拓展思考的空间,把表面上各不相同各不相联的事物,当作整体和全局放在一起来思考。因为世界不是单个事物的堆积,而是存在内在联系的,所以真理不是某个侧面,而是一个整体性的“大全”。
3、思维“深度”:超越常识
    日常思维更关注事物的表面现象,而哲学思维则要求透过现象抓住其背后的本质,所谓本质就是表面上看不见摸不着的某种共性,掌握了共性才能把杂乱无章的事物串联起来,从而使得认识得以超越常识而达到更高的层次。
4、思维“强度”:超越感觉
日常思维强调感觉和经验,往往用想象粘合事实,忽略了理性和逻辑,这种特点在孔孟老庄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思维中更为突出。哲学思维则强调冷静的理性与严密的逻辑,从系统的推论中得出最终的可靠的结论,这是近代科学发展的基本前提。


三、人生诸种境界
    现实生活中,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境界,同样的人在不同的时期也会有不同的境界。因为境界的差异是由两种因素引发的,一是生存其中的客观世界的差异,二是主体对客观世界认知上的差异。
1、人生境界的分类
人们习惯把各种境界分成高低不同的层次,但是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分类的背后存在着标准问题,不同的标准所分出的类别不完全相同,甚至完全不相同。现实生活中,对于人生境界的分类标准难以达成统一。
冯友兰先生的分类较有影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以下我们重点探讨中西著名哲学家从哲学思维高度所理解的“人生境界”,或者说,在这些哲学家看来,人生在世应该朝哪个方向努力、做哪些事情才是最有价值的,才能成为一个伟大的高尚的尊贵的大写的“完人”。
2、儒家“内圣外王”
    孔孟创始的儒家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影响最大的流派,他们认为人生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伦理和政治两件,因而提出人生修炼的最高境界就是“内圣外王”。
《大学》是《礼记》书中的一篇,宋代新儒家特别推崇而列为“四书”之一。《大学》开篇提出“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接着论述达到三纲的具体步骤即“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儒家的“大人之学”,是中国传统社会无数精英为之奋斗终身的“内圣外王”之道。
    3、道家“得道逍遥”
    老庄创始的道家同样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影响很大的主流派别之一,他们不象儒家那样重视“修齐治平”,而认为人生最有价值的是认清世界的本质(道),从而获得个性的自由(逍遥)。
    庄子大约与孟子同时,因爱好自由而死活不愿意当官,写了几十篇美妙绝伦的文章。为了达到“逍遥游”,庄子首先从事物的相对性取消其差异,又从“道”的无限性把万物“通为一”,大小、生死、美丑、寿夭、是非……其间的区分都失去了意义。于是得道的“真人”无已无功无名,能够上与“天地精神往来”(出世),下与凡夫俗子相处(游世),“其寝不梦,其觉无忧”。
4、佛家“无念无相”
    佛教于公元前六世纪产生于古印度,后分裂为不同派别朝南北两方传播。北传佛教于东汉初抵达中原地区,经魏晋南北朝数百年发展,至隋唐形成诸多有中国本土特色的门派: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等。其中本土化较为彻底并对后来中国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就是禅宗。
禅宗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成佛”,但是怎样才能成佛呢?禅宗对传统佛学作出重大改革,主张人人皆有佛性,佛性就是人性,关键在“迷”还是“悟”:悟则众生是佛,迷则佛是众生。但佛性并非实体而是“空”,所以人生修佛所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无念无相无住”。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并不脱离世俗生活,“运水搬柴无非妙道”,用内心的安宁喜悦取代了外界的凄风苦雨,从而把天国搬到了人间。
5、尼采的“超人”
尼采是十九世纪后期的德国哲学家,天才而疯狂的预言者。他认为不管是个人还是整个人类,最高的境界和目标都是成为“超人”,为什么呢?尼采说上帝已经死了,没有谁再来教导我们人生应该怎样怎样,所以我们必须对以往的价值进行重新估计,重新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尼采指出人生最有价值的事情就是,不断地超越自己并且超越别人,最终达到“超人”的境界。因为人与人之间天然是不平等的,提倡平等就是扼杀强者。而达到“超人”境界的主体特征就是具有“强力意志”,不具备“强力意志”的弱者必然会痛苦终生而被历史无情淘汰。
6、萨特的“绝对自由”
萨特是二十世纪中期的法国哲学家,极具正义感的乐观存在主义者,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拒绝接受。萨特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把握“绝对自由”,在他看来,自在的客观世界是无规律而不可把握不可预测的,所以个人经常会感觉世界“很荒谬”;但是自为的主体世界则是绝对自由的,因为对于人来说,“存在先于本质”,个人先要出场活着,然后不断地选择而获得自己的各种本质属性。
萨特认为如果认识到“在在先于本质”的原理,我们就能达到“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就能够通过自我的自由选择而创造自我,每个人都是自己自由选择的结果,所以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怨天尤人,都必须承担起自我的社会责任。


四、总结与展望
    全球一体化与价值多元化正汇聚成强大的时代潮流,全面冲击着中国社会的每个角落,这就要求我们在探讨人生境界问题的时候,必须跳出狭隘的传统束缚,从更宽广的哲学视野进行一番新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人生境界的理解,不同于传统的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整体来理解“人”,更看重人的社会属性,“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实现全人类的解放,而且“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无产阶级自己”,这就意味着,只有在“人类解放”这个历史大前提下才能实现个人的意义和价值。

    以上内容欢迎各位批评,谢谢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