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输穴应用表格,帮助你学习

 吟月白鸽 2015-01-11

井穴之补泻变通表

 

                    

 

 

心经

心包经

肾经

 

膀胱经

胃经

 

(火)

(火)

(水)

 

(水)

(土)

井(木)

少冲

中冲

涌泉

井(金)

至阴

厉兑

荥(火)

少府

劳宫

然谷

荥(水)

通谷

内庭

输(土)

神门

大陵

太溪

输(木)

束骨

然谷

经(金)

灵道

间使

复溜

经(火)

昆仑

解溪

合(水)

少海

曲泽

阴谷

合(土)

委中

三里

  

  

补泻变

补井

补井

泻井

补泻变

补井

泻井

通法

当补合

当补合

当泻荥

  

当补合

当泻荥

应刺穴

少海穴

曲泽穴

然谷穴

应刺穴

委中穴

内庭穴

从上表中,我们已经知道五经需要采用变通式的补母泻子法,根据各家医生之临床经验,这种变通法,是有显著疗效的。例如泻内庭代厉兑治疗牙痛,已为公认之特效穴,另如补少海、曲泽代少冲或中冲治疗心经虚,疗效亦好,足见“泻井当泻荥,补井当补合”的变通补泻法,是行之有效的。这是因为五行穴之间有其相生规律,井能生荥,泻荥即泻井(泻其子)。合能生井,补合即补井(补其母),这是我们必须明确认识的。

三、        纳支法

字母补泻法如能配合时间之流注,则效果更佳,其用法一般称之为纳子法,又称为纳支法。

纳支补泻法是以十二经脉纳支时刻与经气流注盛衰的关系为基础的补泻法。《素问·针解篇》说:“补泻之时者,与气开阖相合也”。开就是经气正来大盛之时,阖即为经气已过衰退之时,这是说十二经脉的血气盛衰,各有一定的时刻,补泻必须以经气看开阖为根据。当其开时,经脉流注时刻正临,经气大盛,乘时刺之为泻;当其阖时,经脉流注时刻已过,经气始衰,乘时刺之为补,亦正附和了《灵枢·卫气行篇》所说的:“刺实者,刺其来也,刺虚者,刺其去也”。纳支法应用时结合“虚补其母,实泻其子”的方法,配取子母穴来进行治疗,十二经脉配属十二地支,名为“纳子”所以这种按纳支时刻配穴针刺的方法就称为纳支法。纳支法因为十二地支起于子时,所以也称为纳子法(见下表)

十二经之流注为:子时到胆,丑时到肝,寅时到肺,卯时到大肠,辰时到胃,巳时到脾,午时到心,未时到小肠,申时到膀胱,酉时到肾,戌时到心包,亥时到三焦。一般泻其流注之旺时,补取流注刚过之衰时。

下表可做参考:

             十二经脉纳子法取穴及针刺时刻表

经脉

 

配穴

时辰

钟点

配穴

时辰

钟点

尺泽

3-5

太渊

5-7

大肠

二间

5-7

曲池

7-9

厉兑

7-9

解溪

9-11

商丘

9-11

大都

11-13

神门

11-13

少冲

13-15

小肠

小海

13-15

后溪

15-17

膀胱

束骨

15-17

至阴

17-19

涌泉

17-19

复溜

19-21

心包

大陵

19-21

中冲

21-23

三焦

天井

21-23

中渚

23-1

阳辅

23-1

侠溪

1-3

行间

1-3

曲泉

3-5

    例一:王xx,女,45岁,牙龈肿痛三日,牙龈略肿,大便常秘,口干喜凉饮,小便黄,苔黄略腻,此胃火上炎,为之针胃经荥穴内庭及大肠荥穴二间泻肠胃之火,并针大肠原穴合谷,嘱其次日辰时(上午8点)来诊,辰时胃经当旺,在其子穴厉兑出血少许,并针大肠经子穴二间(又为荥水穴),痛势渐减,龈肿亦消。

纳子法之应用,除前述之旺时用子泻,衰时用母补之外,尚有多种,最常用于时间性的病症,即是指发病有较规律的时间性,对此,按“子午流注”纳子法的脏腑归属施治,每获佳效。

例二:张xx,男,35岁,每日上午辰巳时(8点到11点)即发前头痛及太阳穴痛,病已多日,发则剧痛不已,过时自止。盖辰巳乃脾胃经流注之时,又前头及太阳穴所在为胃经所过,为之针脾之络穴公孙,胃经输穴陷谷,立止疼痛。次日辰巳时虽发头痛,但能忍耐,嘱其第三日上午辰巳时(上午8点半),仍接上穴针之,留针半小时,并嘱其每五分钟按摩头部一分钟,针下立即止痛,之后即痊愈未再疼痛。

例三:李某,39岁,每晚睡至十二点即鼻塞已三周,呼吸不畅,随即醒来,至三点左右逐渐减轻而再入睡。按:子时为胆经流注之时,丑时为肝经流注之时,此为肝胆经之扰所致,针太冲、合谷穴后,当夜即症情减轻,再针时加胆经火穴丘墟,病又大减,续针一次而愈。盖太冲为肝经输穴,善治“时间时甚”之病,又为原穴,调气作用甚强,合谷为大肠经原穴,经络至鼻,调气至鼻塞甚佳,配太冲又称之开四关,理气作用更强,加丘墟(胆经火穴)泻胆经之火,疗效更佳。

同气相求疗法

 

五输穴与自然节令有其相应关系,与脏腑亦有相应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同气相求”,这种原则在针灸临床中经常可见。但其原理则未必为医者所明知。“同气相求”疗法在五输穴的应用方面确实占有极重要的份量,是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一种疗法。同气相求法也称之为“交应疗法”,亦系全息对应之一种,又可分为相生、相克、相应、相通及真五行等五类,下例分别详细说明。

一、相生

这是就五行相生关系发展的一种疗法。例如:太渊为金(肺)之土(输)穴,故能补土生金治肺气虚症;商丘为土之金穴也能补气治中气不足之病;侠溪为木(胆经)之水穴,能治肝虚水不润木之虚症。补肾经母穴复溜能治肾亏各病治骨刺及久年腰痛效果突出。治闪腰岔气也很有效。又如尺泽为肺经(金经)子穴,泻之能使金不克木,对运动系统不利之病颇为有效,临床常用以治疗五十肩及半身不遂。这方面的用例很多,因为与母子补泻法有交集重复之处,所以不做多赘。

二、相克

是就五行制化关系应用的一种疗法。例如:二间为大肠经之水穴治大肠经火热病如牙痛等极效;内庭善治牙痛亦是此理;液门为三焦经水穴,善治三焦火热之病,尤以上、中焦壅热所导致之五官、咽喉疾患为佳,《百症赋》即用其治喉痛,个人临床亦每收卓效。上述几穴为阳经荥穴,五行属水,又“荥主身热”,故能泻火,为一般人所熟悉。尺泽为肺经之水(合)穴,所以能治肺经火病,因此为咽喉炎及扁桃腺炎的特效穴;曲泽为火经水穴,能克火,善治水虚火热之病,尤其疏降心火上逆之病,如口疮、眼赤等效果更佳。

以上从水克火而言,其它四行亦可类推,例如窍阴为木(胆)经金穴,因此能治木反侮金及气虚气滞肝不条达之病;中封为肝经之金穴,古诀(胜玉歌、玉龙歌、玉龙赋)认为本穴善治行步艰难,这是因为金能克木,若不克木,木则舒矣;曲池为金(大肠经)之土穴,金能克木,舒土亦能和木,所以常用治肝阳上亢;少商为金(肺经)之木穴,亦能治木亢不降之症,两穴治高血压均有效,这都是同气相求的应用,这种例子也很多,拙著《针灸经纬》中有较详细的记述,这里就不再多述。

三、真五行

真五行即指金中真金、土中真土、火中真火、水中真水、木中真木也就是指各经的本穴而言,这些穴道治疗的范围虽较其它四种同气相求的疗效来得单纯,但效果则加倍,治疗本经之病尤为有效。

例如:经渠为金(肺经)中真金(经金穴),最常用于伤风感冒之气喘及咳嗽,效果卓著,对小儿急性支气管炎尤有特效;足三里为土中真土,调理脾胃作用极强;太白亦为土经土穴,消化器病,如便闭、消化不良、腹痛、呕吐均常取用,身体疲倦时亦多取用;阳谷为火经火穴,常在发热时针之退热;劳宫亦为火(心包)经火穴,泻火之效极佳,能清心火,尤擅清胸膈之热,导火下行,所以对小儿口疮(经鉴)及心闷疮痍(玉龙赋)有效;阴谷为水(肾经)中真水,利水作用极强,亦善治肾亏之病(金鉴,太乙歌);丘墟及临泣皆为木(胆)经木穴,因此前者治转筋(木主筋),胸肋病(木之病所),后者治眼睛(木开窍于眼)均为要穴;大敦亦为木(肝)经木穴,治疗阳痿,疝气及血崩极特效,盖阳痿,疝气皆筋之病而肝主筋,且肝经绕行阴部一周,又肝藏血,所以治血崩效果亦佳。

四、相应

这是同气相求疗法的中心用法,其原则在于将五行与脏象之间相应密切结合,然后用之于临床,是同气相求疗法中应用最广的一种方法。具体应用时以本经病为主经,旁及它经病变则在本经找与相应之穴即可,换言之以本经病为主,寓有它脏病及参与者,可取本经之五行相应穴。

例如:太渊为肺经土(输)穴,治疗外感病而兼有体重节痛或呕吐、腹泻(皆属土病)症状有效;陷谷为土经木穴,笔者常用于木土不和(肝脾不和)之病,对于泄泻腹痛,偏正头痛,月经疼痛均极有效;大都为脾(土)经火穴能治四肢(脾主四肢)不温(火应火,能促进体温);阴陵泉为土经水穴,补土制水作用极强,所以能利尿治水湿肿满;灵道为心经金穴能治暴喑、失音(心主神,金应声);少海为火()经水穴,善治肾虚而神志变化之病;神门为心经土穴,治各种神经病变而见胃肠机能衰弱者更为相宜;后溪穴为太阳经木穴,木主筋,因此对于太阳经所行有关“筋”之病变皆能治之,例如颈项强硬,弯腰不便,腿弯难伸等皆有疗效;腕骨穴属性相同(属木),亦有同样之效果,本穴为小肠经原(木)穴,小肠为分水之官,本穴自古为治疗黄疸之要穴;束骨为水之木,木主筋,治本经所行筋强之病亦有桌效,亦常用治颈项强硬、闪腰等病(输主体重节痛亦同此理),透过经络及补水润木也能治巅顶痛尤具卓效;涌泉亦为水(肾)之木穴,透过补水润木也能治巅顶痛(厥阴头痛也),又木主风,井穴镇定作用极强,所以涌泉亦为治痫症、风症要穴。

昆仑为水(膀胱)经火穴,素为治疗腿足红肿(红肿属火,本穴亦属火)之要穴(玉龙歌赋、通玄指要赋),治肾火上炎之牙痛亦有效(金鉴),因系水之火穴,尤其常用于治疗命门火虚(即水中火虚)之五更泻;然谷亦为水(肾)经火穴,治疗命门火虚之病,疗效较昆仑更好,治疗肾经热病亦极效;太溪为肾经土穴,对于肾病而有脾胃症状如呕吐、泄泻等均有效,也能治五更泄;因系肾()经土穴,对于脾肾阳虚之病,也常取为主穴。大陵为火(心包)之土穴,能治脾胃经虚热之病及心火而有脾胃症状之病,因此常用治口臭(玉龙歌、赋、胜玉歌)。

阳陵泉为木(胆)土穴,又为筋会穴,因土主肉、主四肢,因此本穴筋肉皆主,治疗四肢筋肉不利之运动系统障碍及病变颇为有效,为治疗半身不遂之主要穴道,又因系木经土穴,对于木不疏土,肝脾不和之病也有疗效。

太冲亦为木之土穴,治疗与阳陵泉类似,亦为调理肝脾要穴。行间为木()经火穴,肝郁能生火,本穴能泻之,故又为疏肝理气之要穴。

曲泉为肝经水穴,善治阴部(肝经所行)与肾水有关之病,如尿道炎、淋病、阴囊水肿等。

此外间使(心包经经金穴)能治失音(百症赋),至阴(膀胱经井金穴)能治失音(百症赋),至阴(膀胱经井金穴)能治痒疾(百症赋),皆与“金”有关。隐白为土(脾)经木(井)穴,虽统血亦含藏血之意,治疗崩漏疗效极佳,三间为大肠之木穴,腹泻肩肋痛之场合可用,而董师用二间治腰痛,二间为金(大肠)之水穴,水与肾相应,也有同气相求的关系。这类的例子真是多不胜举。

从上述应用及实效来看,五输穴可以说就是经络的全息点,五行反应五脏,因此才能以之治疗五脏病变。

五、相通

这是五行中两行交互并用的一种方法。例如:尺泽为金(肺)经水穴,复溜为水(肾)经金穴,合用则能达金水相通之效,治疗肺不肃降,肾不受纳之病,极具疗效。个人即常以此组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病,而迭收卓效。又如少海为火(心)经水穴,然谷为水(肾)经火穴,两穴合用,可治心肾不交、火水未济之病,如心烦不寐、多梦遗精、心悸健忘、眩晕耳鸣、口干咽燥、腰膝酸软或潮热盗汗等,如神经衰弱即可见上述临床表现。其它如心脾两虚则可取火经土穴,土经火穴并用;治疗肺脾两虚可取土经金穴,金经土穴并用;肝脾不调,肝胃不和可取木经土穴,土经木穴并用;肝肾阴虚者皆可取木经水穴及水经木穴并用为主;脾肾阳虚可取水经土穴(太溪)及土经水穴(阴陵泉)并用,其它可以此种方法类推,此不多述。

   

同气相求疗法,临床既灵活又广泛,疗效又高。本文虽将其分为五种用法,但各种用法之间并不是绝然独立的,若能交互应用,效果将会更好,而且每一个穴道的用法也未必限于一种,例如尺泽为金之水穴,能治本经火热病如扁桃腺炎、咽喉炎有效;从金水同源,合水与肾水五行相应而言,又能治尿意频数,由于金能克木,水能润木,木主筋,所以也是理筋要穴,而透过与复溜(水之金穴)并用又能达到金水相通之效而常用治慢性支气管炎症状,这就是一穴多用的例子,其它类似的例子当然还有很多,这里就不再多举。

针灸治病的最高艺术就在于一穴多用而非一病多穴,活用同气相求疗法,对于此一目标的追求将有莫大的助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