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自唐代以來,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在這個歷史長河中,對聯發展得越來越豐富,越來越成熟,越來越有藝術性,越來越博大精深。從明代到清代,對聯構築了一套完整的聲律體系——馬蹄韻,連同“朱氏規則”與一些特殊技巧的運用,使對聯成了一種與詩詞曲平行的,且完全獨立的文學形式,無時不在,無處不在,達到了它發展的鼎盛時期。
對聯的藝術,同其他文學形式一樣,是通過作品來體現的。對聯作品,即以古代保存下來的而論,其數量就當以百萬計之。
作品是人創作的,有作品就有作家。明清以來的知識份子,幾乎人人都會創作對聯,只是一般沒有像對待詩詞創作那麼鄭重而已。到民國年間為止,到底有多少對聯作者,現在還難以說清。可以肯定地說,在歷代對聯作者中,留下姓名的,只是少數。而這個“少數”,保守地估計也有千人以上,只是影響大小各有不同,有的是全國性的,有的只在一個地區而已。這些人的作品,因政局動亂、家庭變故和保管不善等原因,許多都散失了。而今所能見到的,已是魯殿靈光,僅存碩果。即使如此,在圖書館、民間,仍然還有不少集子保存下來。這些集子,由於保存的地方比較分散,利用率很低,有的還存在進一步散失的危險,所以發掘它們,搶救它們,讓它們盡可能地為我國的文明建設服務,為我國先進文化的發展服務,就成了我們的一項重要任務。
對聯史的寫作,也必須弄清楚歷代主要的對聯作家及其作品。龔聯壽先生主編的《聯話叢編》,已經為我們提供了清代與民國年間的聯家所搜集的三十多部作品彙集。龔聯壽先生和徐玉福先生正在編纂的《對聯紀事》,又從一個新的視野,一個相當大的範圍,為我們提供更多的古代聯家及其作品集的資訊。這些都是令人鼓舞的。至於聯家個人作品專集的發掘和整理,目前還處於起步階段,比較零星,數量也不多。這個領域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我們編纂這套《清十大名家對聯集》,凡一百一十萬字,就是想在聯家個人作品專集有計畫的發掘整理方面,作一個嘗試,摸索一些經驗,以便為今後更大規模地開展這項工作打下基礎。
這本《清十大名家對聯集》,顧名思義,選用的是清代十個對聯名家的集子。這裏有幾個問題應當予以說明:一、這十大名家有一部分一直活到了民國初年,比如王閭運與趙藩就是如此。但是他們的主要活動時期是在清代,於是把他們算在清代的行列。二、定名為《清十大名家對聯集》,只是說這十個人就其作品達到的水準和在某個範圍的影響而言,在清代是稱得上名家的,並非說清代的對聯名家就只有這十個。這個標題沒有排他性。我們現在出了第一個十大名家對聯,將來還可以出第二個、第三個乃至更多的十大名家聯,只要條件允許,可以把清代乃至其他朝代所有名家的對聯集分期分批都出出來。三、清代的對聯名家不僅不止這十個,而且有些聯家的名聲和影響比這套叢書中的部分作者還要大,我們暫時沒有選他們而要選這些人,是因為有些名家的資料一時搞不到;搞得到的,有些因為篇幅太多,如鐘耘舫、劉蘊良、俞樾等,有些又因為幅太少,如孫髯翁、紀昀等,不好運作;篇幅合適的又難以找到恰當的校注人,於是就首先推出了這一批。我在中南大學楹聯研究所成立大會上說過,五年之內我們將要主持編輯出版十部以上的聯書,這一套書就是十部集子的彙集,加上我自己即將出版的《得月齋聯稿》、《餘教授教對聯》、《古今茶文化對聯觀止》等書,這個任務也算有一個交代了。
清代的梁章钜以一部《楹聯叢話》蜚聲聯壇,成為了我國聯界的泰斗。但此書只是一部當時所搜集到的許多人的對聯的彙集。梁章钜也是一個撰聯高手,但創作對聯,均散見於各書之中,並未整理成集。此人不應當沒有個人的對聯專集,於是三年前我便請石獅市對梁章钜頗有研究的胡毅雄君編一個《梁章钜對聯年譜》,他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到處搜集資料,終於編出來了,發表在我主編的《湘楚楹聯》上。這是我國第一個對聯年譜,填補了一個空白。決定出《清十大名家對聯集》以後,我又請胡毅雄君編纂梁章钜的對聯集,他在《年譜》的基礎上繼續搜集資料,又編出來了,收到了這套叢書之中,算是又填補了一個空白。
《清十大名家對聯集》都選擇一個比較好的版本作為底本,然後再用其他的版本和資料進行對照。發現有差異的地方,在“校辨”一欄中予以說明。這樣不同版本的異同,就一目了然了。詞語的注釋,儘量查找出處。但有些詞語,特別是涉及當時的人名、地名以及特殊事件的詞語,由於世異事遷,相關資料缺乏,一般的工具書又查不到,為慎重起見,只好暫告缺如,以待知者予以補正。
為了使《清十大名家對聯集》叢書的校注工作搞得更好,所選的校注者,許多都是聯集作者的家鄉人,有的還是作者的嫡系子孫。與作者沒有此種關係的,也是對作者的資料掌握較多及作者的生平事蹟比較瞭解,著述也比較有經驗的人。兩年多來,這些校注者們,為了完成此項任務,付出了大量的心血與勞動。岳陽王邦傑先生為了提高校注品質,不僅廣泛調查採集,而且反復補充修改,多次請人列印,幾易其稿。八十高齡的張文渤先生,與趙藩同為雲南劍川人,為了弄清趙藩聯集中的疑難問題,他來往於劍川與昆明等地,不僅把女兒女婿都發動起來了,還遍訪了趙藩的後人,取得他們多方面的支持。在這個過程中,他搜集到了若干趙藩集子中漏編的聯語。《清十大名家對聯集》各書中的“補遺”部分,都是校注者們從民間、從別人收藏的資料中發掘出來的。由於幾乎每個底本都有“補遺”,此次出版的集子自然就成了迄今最完整的集子。
《清十大名家對聯集》即將在嶽麓書社正式出版了。這只是一個開始。我希望聯界的同道們能夠與我們一道,共同努力,爭取在若干年之內,把我國歷代著名聯家的對聯集都發掘整理出版。這些工作都做好了,我相信對我國楹聯的創作與研究,必定會有很大的推動。
餘德泉 二○○四年十二月初稿,二○○八年七月略有修改
《清十大名家對聯集》的出版,得到了國務院古籍整理小組的資助,本來早就應該問世了。但由於種種原因,一拖再拖,本人作為本書的主編,感到壓力很大,一再交涉,今年才印出來。在趙奎生、龔聯壽、胡毅雄、劉福鑄、江伯怡、唐意誠、易仲威、王邦傑、吳繼剛、張文勃這十位校注者中,江伯怡先生因於前年病逝,尚未看到此書的出版,可謂終身遺憾。這裏只有借《對聯》雜誌轉載此序的機會對江先生的在天之靈表示歉意。
二○○八年七月 餘又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