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我实现才是真任性

 牧心小憩之 2015-01-11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1908-1970),美国心理学家,提出了闻名于世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称“人本心理学之父”。
如今,我们的生活似乎被各种“任性”所充斥,对此,我们大可不必惊讶或羡慕。“有钱就是任性”,这种虚假的任性在马斯洛需求理论中也仅仅是第三层到第四层,事实上,“自我实现”才是真正的“任性”!

我们经常接触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但是对于自我实现者,却鲜少了解。

自我实现者似乎是一个不可企及的高度,若在几个世纪之前,自我实现者会被称为是与上帝同道或神圣的人。自我实现者通常被认为在全体人群中的比例约1%,可以说可遇而不可求,而且他们一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马斯洛的研究对象包括他认识的一些人和朋友,以及一些公众人物和历史人物。如:托马斯?杰斐逊、林肯、杜鲁门、艾森豪威尔、埃莉诺?罗斯福、爱因斯坦、简?亚当斯、斯宾诺莎、鲁思?本尼迪克特等人。另外,马斯洛对三千名大学生进行了筛选,但只选出了一名大学生可直接作为研究对象,和一二十名也许将来可作为研究对象(“成长良好的”)。


马斯洛眼中的“自我实现者”:爱因斯坦、杰斐逊、林肯

马斯洛对自我实现者的观察结果可以归纳为以下15条:

1
全面和准确地知觉现实
自我实现者对世界的知觉是客观的、全面的和准确的,因为他们在感知世界时,不会掺杂自己的主观愿望和成见,或带有自我防御,而是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貌去反映。

2
接纳自然、自己与他人
自我实现者能够接受自然、自身及他人的不足与缺陷,而不会为这些缺陷而忧心忡忡。当然,对于可以改造或可以调整的不足与缺陷,他们会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而对那些不可改变的不足与缺陷,他们能顺其自然,不会自己跟自己、跟他人和自然过不去。

3
对人自发、坦率和真实
在人际交往中,自我实现者具有流露自己真实感情的倾向,他们不会装假或做作,他们的行为坦诚、自然。一般而言,他们都有足够的自信心和安全感,这就使得他们足以真实地表现自己。

4
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
自我实现者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献身于某种事业或使命,并能全力以赴。与常人相比,他们工作起来更刻苦、更专注。对他们来说,工作并非真正的劳苦,因为快乐恰恰寓于工作之中。

5
具有超然于世和独处的需要
自我实现者以自己的价值和感情指导生活,不依靠别人来求得安全和满足,他们依靠的只是自己。他们一般都喜欢安静独处.这样做并不是因为害怕别人,也不是要有意逃避现实,而是为了在减少干扰的条件下,更好地深思,更全面地比较,以便去寻求更为合理的解决问题方案。

6
具有自主性,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自我实现者行为的动力主要来自于自身内部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即B一驱动),而不是来自于因缺少某种物质或精神上的东西需要外部的补充(D一驱动),因而他们更多依赖自己而不是外部环境,能够抵制外部环境和文化的压力,独立自主地发挥思考的能力,自我引导和自我管理。

7
具有永不衰退的欣赏力
自我实现者能够对周围现实保持奇特而经久不衰的欣赏力,充分地体验自然和人生中的一切美好东西。他们不会因事物的重复出现而习以为常,失去敏感,相反,他们对每一个新生儿、每一次日出或黄昏,都像第一次见到时那样新鲜,那么美妙。

8
具有难以形容的高峰体验
高峰体验是人感受到的一种强烈的、心醉神迷的狂喜或敬畏的情绪体验。当它到来时,人会感觉到无限的美好,具有极大的力量、自信和决断意向,甚至连平凡的日常活动,也可以被提升为压倒一切的、妙不可言的活动。

9
对人充满爱心
自我实现者所关心的不仅局限于他们的朋友、亲属,而是扩及全人类。他们把帮助穷困受苦的人视为自己的天职,具有同所有的人同甘苦、共患难的强烈意识,千方百计为他人着想。

10
具有深厚的友情
自我实现者注重与朋友间的友谊,他们交友的数目虽然不多;同伴圈子比较小,但友情深切和充实。就对爱的理解来说,他们认为爱应当是全然无私的,至少应当是给予爱和得到爱同等重要。

11
具备民主的精神
自我实现者谦虚待人,尊重别人的权利和个性,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对他们来说,社会阶层、受教育程序、宗教信仰、种族或肤色,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他们是否掌握真理。

12
区分手段与目的
自我实现者的行为几乎总是表现出手段与目的界限。一般说来,他们强调目的,而手段必须从属于目的。自我实现者常常将普通人看成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把活动经历当作目的本身,因而比常人更能体验到活动本身的乐趣。

13
富于创造性
这是马斯洛研究的所有对象共同的特征之一,他们每个人都在某个方面显示出独到之处和创造性。虽然、他们中某些人并不一定是作家、艺术家或发明家,但他们具有同儿童天真想象相类似的能力,具有独创、发明和追求创新的特点。

14
富于幽默感
自我实现者善于观察人世间的荒诞和不协调现象,并能够以一种诙谐、风趣的方式将其恰当地表现出来。但他们绝不把这种本领用之于有缺陷的人。他们对不幸者总是寄予同情。

15
反对盲目遵从
自我实现者对随意应和他人的观点和行为十分反感,他们认为人必须具有自己的主见,认定的事情就应坚持去做,而不应顾及传统的力量或舆论的压力。他们这种反对盲目遵从的倾向,显然不是对文化传统或舆论的有意轻视,而是他们自立、自强的人格的反映。

马斯洛的学术成就与他的生平经历息息相关,从五岁起,马斯洛就是一个读书迷,经常到街区图书馆浏览书籍,当他在低年级学习美国历史时,托马斯·杰斐逊和亚伯拉罕·林肯就成了他心中的英雄。几十年以后,当他开始发展自我实现理论时,这些人则成了他所研究的自我实现者的基本范例。青少年时期他曾因体弱貌丑(鼻子太大)而极度自卑,藉锻炼身体冀求得到补偿。进人大学后读到阿德勒著作中“自卑”与“超越”的概念,得到启示,从此改变了他的一生。


马斯洛的父母未受过教育,但他们坚持让他学习法律。起初他满足他们的愿望于 1926 年进入纽约市立学院专修法律。但仅仅两个星期,他就断定自己的兴趣并非在法律上,感觉自己不适合当律师而广泛地另选择各种喜欢的学科。三个学期之后,他转往康奈尔大学。1928年,马斯洛不顾父母的反对和他的表妹,也是高中同学贝莎(Bertha Goodman)结婚,马斯洛宣称,他真正的生命是从结婚和转学威斯康星大学时开始的,当年轻的马斯洛夫妇有了自己的家庭后,马斯洛又有了个重要的发现。他写道:“我们的第一个婴孩改变了我的心理学生涯,他使我从前为之如痴如醉的行为主义显得十分愚蠢,我对这种学说再也无法忍受。它不是能成立的。”


马斯洛所有的理论发现都建立在其对日常生活的感知之上,这种来自切身经验与对日常生活的洞悉,使他有勇气不为任何理论与抽象建构所迷惑。

《马斯洛传》

作者: [美]爱德华·霍夫曼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人的权利的沉思

译者: 许金声

出版年月: 2014年1月

丛书: 明德·大师传记馆

ISBN: 9787300184609


(本文部分内容转自“社工客”,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