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学习笔记

 hxf80688188 2015-01-11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学习笔记

 (2009-11-05 20:44:35)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对原文的理解:

道总是处于无为的状态,而实际上却是无所不为的。诸侯王者如果能够遵守此道,万物将会自动得到教化和感悟。若在得到教化与感悟之后再次兴起贪欲,就需要用道的力量去震慑了。没有名称的、宛如未经雕琢之原木的道,本身没有任何贪欲,也可使万物去除贪欲。没有了贪欲之心,回归于清净的本原了,天下自然而然就会实现真正的安定。

 

对本章的体会:

“万物将自化”与“天下将自定”是两个不同的层次。“自化”只是自己明白了许多道理,想开了,但想开了未必就一定清净了。有的人想开了就自然清净了,而有的人想开了之后欲望反而更多了,行为更放纵了,这时候就需要借用“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的力量去震慑和感化了。道的力量是“天下莫能臣”的,能使人从“想开了”的境界升华到“想通了”的境界,通则无欲,无欲则静,静则 “天下将自定”。

“化”不是重点,“无欲”才是关键;“无欲”是条件,“静”是结果;“静”是方法,“天下自定”才是目的。

可见,老子的学说有着明确的目的,他不光是体验出了“道”“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的玄妙,而且指出了“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功用;他不光是满足于得道后的“天下往”、“安平太”、“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的优雅,而且鼓励人们“乐与饵”、“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他不光希望人们要“见素抱朴”、“大制不割”,也不反对“朴散则为器”,必要的时候还应该主动借用“天下莫能臣”的“道”来针对贪欲而“镇之以无名之朴”。

所以,以本章作为老子《道德经》上篇的结尾是很恰当的,有始于体(“道可道,非常道”)、终于用(“无为而无不为”)之妙,以及入于理(“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出于效(“天下将自定”)之功。读老子重在融会贯通、重在内心感悟。老子无意弄玄虚、只是有心把路引。读老子、解疑惑、悟大道、通古今,然后可以掩卷耳。

上篇“体会”到此,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篇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