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知识】
小小说的白描传神与夸张写意
在单纯集中里追求丰富圆满,这是微型小说塑造人物的一条艺术原则。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方式方法来实现上述原则。其中,运用白描来勾勒人物的个性和通过夸张来展现人物的神韵,则是微型小说塑造人物时较为常见的两种艺术手法。
本来,用白描手法来刻画人物在各种小说体裁中都可以使用。由于微型小说没有那么多的艺术空间来从容地描摹人物的外貌和表现人物的行动,也没有那么多的艺术时间来细致地刻画人物心理和铺叙人物的语言,因此,用简练朴素的语言来突出人物个性特征的白描,就成为微型小说创造人物时行之有效并备受青睐的艺术手法了。
那么,在微型小说里我们怎样运用白描手法来塑造人物呢?
第一,我们可以采用一些富有特征性的细节单元来勾勒人物的独特外貌。微型小说的艺术限制使得它在描摹人物外貌时必须惜墨如金。这种惜墨如金要求微型小说要注意选择一些和人物性格、人物命运相吻合的特征性细节来凸现人物的外貌。陈洁在写那个随便、马虎而又在教学中渗进强烈的个人情感的外籍教师李宝德先生时(见《洋学者》,《小小说选刊》1990年1期),首先就给我们勾画了幅这样的人物肖像:
李宝德是个金发大胡子男人,一双温柔的蓝眼睛兴高采烈地望着你,似乎随时准备和你拥抱似的。李宝德是美国人,不知道是因为穷,还是因为潇洒,总是穿得破破烂烂的。哪怕是件西装吧,也非弄得皱皱巴巴不可,西装里套着中国式的老头汗衫。走起路来,西装和汗衫一起飘飘荡荡,别有一番风度。
这幅肖像画抓住了两个富有特征的细节:一是李宝德先生热情的蓝眼睛,一是李宝德无领中国式老头汗衫配上皱巴巴的西装的穿着。这两个富有特征的肖像细节,十分精彩地点出了这位洋学者随便而又任性的性格特征。这与作品后面即将展开的情节(把教室搞成乱糟糟的"疯人院"式的教学;凭外貌的漂亮程度来给学生打扮)显得十分地准确与谐调。
第二,我们可以提炼一些动作式的细节单元来突出人物与众不同的行为方式。荒原的《孝道》(见《小小说》1986年6期)只用了一个动作式的细节单元就写活了一个可笑的"孝子"。前些年瓦镇厕所紧张,人们清早起来要排队上厕所。大孝子世坤天刚亮就站在女厕门口的队伍里。当他离女厕入口越来越近,男人们和女人们都四下骚动起来,他"频频朝胡同里张望。脖颈伸得长长。"接着,他"红头涨脸地朝侧旁试出一步,欲去不去间跨出一个大大的弓步,正在这时,世坤眼睛一亮,发一声喊:'妈--轮到你啦!'"世坤清早替母亲排队上厕所,这个行动已经够奇特了,他东张张西望望,欲去不去的动作更令人忍俊不禁。就凭着这一个动作式的细节,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出这个孝子平时的一切言行了。
在微型小说里用白描手法来刻画人物性格,特别注重这种动作式的行动细节,因为表现人物思想和性格的各种一般性细节,都没有这种动作式的细节单元来得有力,来得直观,来得丰富。
第三,我们还可以选择一些个性化的语言细节单元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在小说里描写人物,不能离开人物语言的描写。但是出现在微型小说里的,却不能是可有可无、平淡乏味的一般性人物语言,它应该是那种一以当十有着深刻的潜台词并能充分体现人物性格特征的个性化语言细节。不能达到这种艺术程度的人物语言,就不能实现微型小说的白描要求。获得全国1987--1988年度优秀小小说奖的《莜麦秸窝里》(曹乃谦,《小小说选刊》1988年8期),写到一对有情人终因贫困而不得不分手时,作者描写了一段这样的人物语言:
"丑哥保险可恨我"。"不恨,窑黑子比我有钱。""有钱我也不花,悄悄儿攒上给丑哥娶女人。""我不要。""我要攒。""我不要。""你要要。"
作家汪曾祺评说:"这是一首很美的,极其独特的抒情诗。这种爱情真是特别。"(见《小小说选刊》,1988年8期)它独特在哪里呢?人物朴实的语言里隐藏了女主人公金子般可贵的情意。贫穷虽然拆散了这一对有情人,但是它却永远拆不散这对情人真诚和挚爱的心。这段充分体现了个性化的语言只有在艰苦的生活磨难里爱得深沉、爱得真挚同时又娇嗔任性的农村少女才说得出。透过这段对话,我们不也看到了男主人公那憨厚纯朴而又痛苦无奈的性格和神情吗?
从上述讨论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种判断:微型小说采用白描手法写人必须具体地落实到选择、提炼特征性的肖像细节、动作式的行为细节、个性化的语言细节上,这三者(当然还可以归纳其它内容)不管怎样千姿百态、千差万别,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都富有个性特征。人物个性突出的特征,就是人物性格的独特神韵。抓住了人物的各种特征来展开白描,就容易在有限的艺术篇幅里,传达出人物性格的独特神韵,创造出栩栩如生的微型小说人物来。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微型小说的白描应该是抓住各种特征的白描,是传达人物神韵的白描。
在不脱离生活的常态、常规的范围里,抓住人物的外貌、行为、语言的特征来展开简练朴素的白描,可以说,这是人物创造中的以形写神。在微型小说有限的艺术时空里,有时有意识地抓住人物的某一性格特征和某一性格元素作夸张的变形处理,使微型小说的人物脱离了生活的常态和常规,变成了一种夸张写意式的人物,可以说,这是人物创造中的以神写形了。在微型小说限制中,抓住人物特征进行夸张变形的以神写形,同样也能为读者提供新鲜的审美刺激,创造出一种在一般的艺术情境里很难写活的人物形象,这是微型小说写人的又一绝招。匈牙利微型小说作家厄尔凯尼曾认为:怪诞作品远比传统的轶闻趣事更有力量;能给读者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厄尔凯尼的理论和实践一再证明变形写意仍不失为微型小说创造人物的一种高妙手法。
那么,我们怎样通过变形夸张来塑造微型小说的写意人物呢?
我们可以通过采用重复式的细节单元来把人物性格特征作一种变形的夸张。我们也可以采用一些怪诞式的细节单元来直接塑造脱离了生活的常态的变形写意形象。杨进有两篇获奖的作品《土生子》(首届海燕杯小小说大赛二等奖)和《跛》(1989年《写作》国庆怀大奖赛鼓励奖)为我们讨论这种写人手法提供了艺术实例。在《土生子》(《小小说选刊》1988年2期)里,作者写了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儿子阿美,当他抛弃了自己农村的恋人而和城里的女人结婚时,他的悲剧便开始了。他和第一个城里女人结婚后,每天晚上"啪踏踏"的脚步声吵得他无法安睡,以至闹得他精神几乎失常,最后只好和城里女人离了婚。当他和第二个城里女人结婚后,"啪踏踏"的脚步声重又出现,于是他只好再次离婚。这两个异貌同质的细节单元把阿美内心深处那种因灵魂折磨而产生的变态心理做了重复的处理。这种重复把阿美的变态心理推向了一个极端,极端形成的变形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一个人物深层次的灵魂世界。在《跛》(《写作》1989年7期)里,作者干脆使用了一个因高度夸张而变形的细节单元:金蛋为了取乐儿子有意识地学跛子步行,久而久之不料自己竟成了一个跛子。这个夸张怪诞的细节单元创造了一个有着丰富内蕴的变形的人物形象。所以,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的艺术主旨,有意识地提炼一些夸张变形的细节单元来创造一些脱离生活形态的写意式的微型小说人物,用这种写意式的人物形象来概括、强调生活中某种特定内涵,这可以收到与以形写神的白描手法殊不相同的艺术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