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导读 【微闻】饮水安全 源远流长 【微知识】古人如何喝上“纯净水”? 【微历史】古人如何保护饮用水? 【微名物】水井 【微鉴赏】“子冈”款夔凤纹杯 【微语林】水酒记 【微闻】饮水安全 源远流长 ---------- 近日,央视对药企非法排污问题的报道再度引发人们对于饮用水安全问题的关注。 据央视报道,在我国的主要河流部分点位中都检出了抗生素,其中,珠江广州段最为严重,抗生素含量更是远远高出了欧美发达国家河流中每升100纳克以下的含量,甚至在一些居民家中的自来水也有抗生素被检测出来。那么问题来了,抗生素污水,对我们的健康到底有怎样的影响?专家表示,长时间食用含有这些抗生素的饮用水或食品之后人体将会产生抗药性,等到须要吃这些抗生素的时候就有可能难以治愈疾病。 饮用水的质量关乎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对于饮用水的保护,古人从供水、净水到护水也都自有一套方法,有些朝代连在供水渠内洗手都会被严惩。从古至今,珍惜水资源,都是人类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不生产水,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 微评: @麻辣鸡排:终于知道中国人为啥“百毒不侵”了,喝点自来水都相当于输液打消炎针……这是让家家都买净水器的节奏啊。 @华丽相随:科学的进步为人类带来很多便捷,同时也带来很多隐患。怀念没有辐射,没有污染,喝着干净天然的水,呼吸着纯净没有雾霾的空气的年代。 @安然失笑:“水中含有抗生素”?怪不得感冒了医生让多喝水呢…… 【微知识】古人如何喝上“纯净水”? ---------- 水源于大自然,难免受到污染。古代中国人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在加强水源保护的同时,也发现了不少给水消毒,让饮用水更为卫生的办法,从而喝上“纯净水”。 水质也是分三六九等的。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水部》的“井泉水”中就有这样的观点:“凡井水,有远从地脉来者为上。”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称,“古人品水,以金山中泠为第一泉”,这种水其实就是山泉,从地脉远处来的,被视做泡茶的最佳用水,是无需加工的天然优质纯净水。 对水质一般的水,最简单的净化办法便是将水烧开,冷却后杂质便沉淀下来。烧开水是古人喝上纯净水最简单、最便宜的方法。如果用水量大,“烧煮法”显然是无法满足需要的,也浪费柴草燃料,增大成本。那怎么办?大家都知道,黄河水杂质最多,很浑浊,但黄河船夫却有一种方法,使浑浊的黄河水变得如山泉一样干净、甘甜,此即《茶疏》记载的,“舟人以法澄之,饮而甘之。”对明代黄河船夫到底用的是什么妙法,许次纾在书中没有交代。明末学者方以智在《物理小识》中倒是揭晓了答案:“寻常定水,矾、赤豆、杏仁、雄黄、石膏皆可。”所谓“定水”,就是当时的人们制作纯净水,使水干净卫生的程序。 微评: @过去式:烧开水这在今人看来如此简单的事儿,古人却经过了一个较长的实践过程,才发现和确立下来。 @平淡日子:现代净水研究已证实,古代中国人发现的净水法,不少都很科学。如明矾,其所含的氢氧化铝胶体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可以吸附水里悬浮的杂质,并形成沉淀,使水澄清,便是一种很好的净水剂。 【微历史】古人如何保护饮用水? ---------- 为了保证饮用水的供应,古代城市也都重视供水设施的规划建设。早在东周时期就建设了在今天看来也不落后的城市供水设施:供水陶制管道暗埋于地下,设有澄水池、阀门坑。澄水池又叫“澄槽”,就是现代水厂的沉淀池,水经澄槽沉沙、澄清后,再入城供居民取用。有些朝代的皇家还设专用水源。如元代,专门挖凿金水河,汇集玉泉山诸泉之水,引入城中,流经宫苑,注入太液池,作皇城的饮用水源和宫苑用水。 建设供水设施,是从硬件上完善饮用水的供给和保护,古代还有从“软件”上进行的管理。历朝都设专门的“水官”,负责水资源、水安全,汉代的“水长丞”、西晋的“都水台”、隋唐后的“都水监”,保证城市供水,也是他们的分内职责之一。 为保护饮用水源,古代还出台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依法保护饮用水。南宋宋孝宗时期,都城临安最大供水源西湖受到人为污染威胁,有附近居民向湖内倾倒粪便、垃圾。安抚周淙奏禀宋孝宗降旨,“禁止官民抛弃粪土,栽植荷菱等物于湖内,违者严惩。”内臣刘敏贤、刘公正霸占湖面,濯污洗马,污染湖水,遭举报弹劾被免职。罢其官的最重要理由之一是,“以一城黎元之生,饮污腻浊水而起疾病之大灾。” 微评: @愿得一人心:元代规定,在金水河内,不要说洗澡、丢垃圾,连洗手这类小事都严格禁止,如果被发现了会统统被抓起来,处以笞刑。 【微名物】水井 ---------- 水井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水井出现之前,人类逐水而居,只能生活于有地表水或泉的地方。水井的发明使人类活动范围扩大。中国是世界上开发利用地下水最早的国家之一。水井是主要用于开采地下水的工程构筑物。一般以竖向为主,可用于生活取水﹑农业灌溉,也可用于躲避隐藏或贮存一些东西等。 水井,也是古人最重要的饮用水设施。传说,井是五帝中颛顼的后代、秦始皇嬴政的先祖伯益发明的,《吕氏春秋》中所谓“伯益作井”,说的就是这么一回事情。从现代考古发现来看,在上古夏商周三代时期,已流行开凿和使用水井,在河南偃师商城遗址和郑州商城遗址上,都发现了这一时期的土井。其实,在更早的原始社会,中国古人已使用井了,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上,便发现了一口水井。到春秋战国时期,水井已经非常普及。在北京西南的古燕国都城蓟城遗址上,曾发现151口从春秋、战国至东汉等各个时期的水井。 微评: @千纸鹤:中国最早保护饮用水源的行为,也许就是出自于对井水的保护。 @梦里诗书:作为重要饮用水源,古代中国人特别重视保护井水,保护井水甚至成为古代公民的道德守则。 【微鉴赏】“子冈”款夔凤纹杯 ---------- 杯子是我们喝水的常用器皿,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款古代大师级的玉杯。 首都博物馆收藏的这件明代白玉“子冈”款夔凤纹杯应是仿汉代玉杯之作,白玉质地细腻润泽,局部有黄色沁斑。杯盖呈弧形,顶部正中有一圆形平顶钮,上饰水涡纹。钮周围立雕卧狮、卧虎、辟邪,三兽之间有阴刻的兽面。杯身外壁满琢夔凤纹和螭虎纹,内壁光滑。一侧有一圆形的柄,柄上有凸起的象鼻钮,柄下有剔地阳文篆书“子冈”款。底平,以三个等距离兽首吻向下为足。有子冈款的玉器故宫等博物馆亦有收藏,但这一件却是目前已知的北京地区唯一一件出土的“子冈”款玉器。 >>延伸阅读: 玩玉的人大概没有不知道“子冈”的。苏州琢玉的代表人物陆子冈,是明朝嘉靖、万历年间的玉雕大师,其技艺被誉为“吴中绝技”,堪与同时代的唐伯虎仕女画相提并论。在玉工地位低下的明朝,他坚持给自己的作品署名,其刻款形式,以篆书和隶书为主,有“子冈”、“子刚”、“子刚制”三种;刻款部位十分讲究,多在器底、器背、柄下、盖里等不显眼处。据说皇帝命他做一套玉壶,并严令其不得署名,但是几十年后,人们还是在壶嘴内部找到了 “子冈”二字。由于陆子冈没有后代,一身绝技随之湮灭。然而,其身后仿制不辍,清代玉工多喜署子冈款,也算是向前辈致敬之作,凡落子冈款的玉佩一律称子冈牌,可见陆子冈对后世玉作之影响。 微评: @如琢如磨:这件明代白玉“子冈”款夔凤纹杯,其器形规整,抛光碾琢细致,纹饰刻画精美,古朴且具有韵味,应是陆子冈真正琢制之佳作。 【微语林】水酒记 ---------- 有好事者读余之孔生琐记,谓吾兄里太白曰:“似孔生者,曰千杯不醉,得非欺世乎?”里太白正色曰:“千杯不醉,人人皆可,何来欺世之说?”好事者曰:“此言差矣。果以饮酒千杯,必酒精中毒也!”里太白怒曰:“其谁曰千杯者必以酒?以水则不可乎?汝必以言酒,乃汝弱智,于孔生何干。”余闻之,拊掌大乐。 (图片除标明作者外均来自网络。敬请原作者与本刊联系,以便奉上稿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