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子杀母:皇位继承曾经的中国模式 梁发芾 我在前几天博客中说到著名帝国奥斯曼和拜占廷皇位继承和争夺中的一些故事。在奥斯曼帝国,曾经实行过两百年的杀兄屠弟灭子的制度,即苏丹的每个儿子都有平等继承权,当其中一个成功继承大统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把兄弟们以及兄弟们的孩子统统杀掉;有时候,还可能杀掉对自己有威胁的亲生儿子。而在拜占廷,则有共治皇帝的制度,皇帝的妻子、兄弟或者侄子往往被立为共治皇帝,但是在争夺帝位竞争中的失败者要么被处死,要么被流放,要么被瞽目,砍鼻,割舌,阉割。 说到大统的继承,当然不应该不说中国。中国实行世袭君主制,大概可以从夏朝算起;不过夏朝的历史现在只剩下传说,很难说清楚是怎么回事;即使从周朝算起,到晚清皇帝逊位,大概也有三千年的历史。这么长的君主制历史,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 为争夺帝位而进行的血腥屠杀,中国并不会比其他帝国更为文明。王朝内部,父子之间,兄弟之间,叔侄之间,夫妻之间,母子之间,残酷的杀戮史不绝书,晋代的八王之乱、南朝宋、齐兄弟相残以及明朝的靖难之役不过是其中的佼佼者;王朝外部,人们知道王侯将相并非特种,大家都有资格,因此从来不缺乏问鼎江山的野心家,为争夺江山而进行的战乱,几十年甚至几年就要上演一次,不少能够成功上位,就连刘邦和朱元璋这样最无希望的农民都成功建立了江山。中国历史江山争夺战,是以动物王国的规律进行的,遵守的完全是丛林法则,成王败寇而已。当然,为了减少内耗,保持先皇后皇之间政权平稳过渡,三千年中,也探索出一些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的立储制度。这里只说探索的一种,就是确立儿子继承人帝位的时候,就将他的妈妈杀死。这个叫做“立子杀母”,也叫“留羔杀母”。对于主要实行这个制度的游牧少数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而言,“留羔杀母”的说法更为形象生动。 虽然“留羔杀母”的做法由北魏拓拔政权实行,但是其源头却在此前五百年的汉武帝。 汉武帝也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长寿皇帝,活到69岁才死。对于世袭君主制来说,皇帝长寿,无论对于皇家来说还是对于臣民来说,都只是一种灾难而不是福分。说皇帝长寿是一种灾难,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赖在宝座上不死,要么太子熬不过他早死;要么他怕太子等不及,先把太子灭了,结果连接班人也定不下来,给身后留一个烂摊子。汉武帝遇到的就是这事。他活得长久,逐渐与太子合不来,居然把太子给杀了。这时候他已经六十多岁了。实际上,因为他的长寿,他几个儿子都陪不住他,已经先他而死了;没死的几个成年的,他也看不上。这时候,他把一个才五六岁的儿子,叫做钩弋子(刘弗陵)的,选为太子。 钩弋子的母亲是钩弋赵婕妤,也就拳夫人。历史记载说,武帝巡狩过河间,望气者言此有奇女,天子亟使使召之。既至,女两手皆拳,上自披之,手即时伸。由是得幸,号曰拳夫人。据说钩弋夫人怀孕14个月才生下了这个儿子,汉武帝非常宠爱。行将就木的汉武帝决计让这个小孩子为太子继承大统,但他怕儿皇帝继位后,大权落入太后手中。于是,他一面决定由刘弗陵接班,一面命令杀掉刘弗陵的母亲赵婕妤。历史记载说,“后数日,帝谴责钩弋夫人,夫人脱簪珥叩头。帝曰:‘引持去,送掖庭狱!’夫人还顾,帝曰:‘速行,汝不得活!’卒赐死。顷之,帝闲居,问左右曰:‘外人言云何?’左右对曰:‘人言且立其子,何去其母乎?’帝曰:‘然。是非儿曹愚人之所知也。往古国家所以乱,由主少母壮也,女主独居骄蹇,淫乱自恣,莫能禁也。汝不闻吕后邪!故不得不先去之也。’”赵婕妤被处死的时候26岁。 我们无法判断汉武帝的这个做法对于保持江山稳定到底有无作用。如果他不杀赵婕妤,赵婕妤会像汉武帝的祖奶奶吕雉那样把持朝政,外戚专政,让刘家大好江山落入赵家吗?历史无法假设。或许会,或许不会。但防微杜渐,宁枉杀一万也不会漏掉一人,那是专制皇帝的特权。杀就杀了,何况他杀的是他老婆,杀的是他儿子的妈,纯属人家家事,内政,哪里容得外人说三道四指手画脚。 汉武帝开了一个极为恶劣的先河,但他死后很长时间没有人学习他的这个做法。但是,在近五百年后,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接过汉武帝的衣钵,把它作为一个国家制度,隆重推行。 公元407年,北魏王朝的建立者拓跋珪,一个同样疑心病很重,最后发疯的不信任任何人的皇帝。在选定儿子拓拔嗣为继承人时,他想到了汉武帝的先例。他对儿子说:“昔汉武帝将立其子而杀其母,不令妇人参与国政,使外家为乱。汝当继统,故吾远同汉武,为长久之计。”于是将拓拔嗣的母亲刘贵人赐死。其实这个拓跋珪仍然歪曲了汉武帝的想法。汉武帝如此做的原因是“主少母壮”,但拓跋嗣此时已经16岁,如果拓跋珪不立即去死的话,太子即位至少也可以到达成年,不能说是“主少”。得知以母亲被杀为自己将来当皇帝的条件,这位儿子哀能自胜,日夜号泣,惹得父皇大不高兴。拓跋嗣有性命之忧,在大臣们的劝说和帮助下逃跑了。太子跑了,还得再立一位。于是立拓跋绍。要立拓拔绍,就得把他的妈妈杀死。他的妈妈是贺兰部的贺氏。历史记载说:“绍母夫人贺氏有谴,太祖幽之于宫,将杀之。会日墓,未决。贺氏密告绍曰:'汝将何以救吾?'绍乃夜与帐下及宦者数人,踰宫犯禁。……太祖驚起,求弓刀不获,遂暴崩。”显然,正是拓跋珪要杀死拓拔绍母亲的暴行,激怒了这对母子,拓跋珪被儿子给杀了。这或许也是报应。他不实行这样的制度,他能够被儿子灭了?可见“玩火者自焚”,“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并非虚言。拓跋珪死后,先前的太子拓拔嗣回来诛灭了兄弟拓拔绍和他的母亲,即位做了皇帝。 主张实行立子杀母,而且由此引火烧身的拓跋珪被儿子杀了,但立子杀母还是成了北魏的一项国家制度 ,历史记载中往往叫做“旧法”“旧制”“定制”“故事”之类。如《魏书·皇后传》写到:“魏故事,后宫产子将为储贰,其母皆赐死。” 拓拔嗣当皇帝的前提是他的妈妈必须被杀死,拓拔嗣的儿子接班当然也要如法炮制。他的儿子拓跋焘立为太子的时候其母杜贵嫔或许也被同时赐死;拓跋焘立儿子拓拔晃为太子的时候,也赐死了拓拔晃的母亲贺氏;拓拔晃儿子拓跋濬确立为太子的时候,他的生母郁久阎氏也被赐死;公元456年拓跋濬立儿子拓拔弘为太子的时候,太子的母亲李贵人也被赐死,当时还不到30岁。历史记载说,“文成元皇后李氏,……遂有娠。常太后后问后……验问,皆符同。及生献文,……太后令依故事。……临决,每一称兄弟,拊胸恸泣,遂薨。”公元469年,拓拔弘立儿子拓拔宏为太子时,拓拔宏的母亲李夫人也于同年“薨”,死时年仅21岁,虽然历史并未明言是赐死,大概也不外是“杀母留羔”的故事重演而已。公元493年,拓拔宏立儿子元恂为太子,按照制度,当然应该同时处死太子的母亲林氏。拓拔宏与林氏感情非常好,皇帝非常痛苦,不愿实行祖制;但他不是最高决策者,当时的决策权掌握在太皇太后冯氏的手中,她当时正在“临朝称制”,一切大小事情都由她决定。拓拔宏向太后提出“不欲袭前事”的请求,冯太后人为祖宗之制不可违,拒绝了拓拔宏的请求。22岁的林氏被赐死。 杀母立子制度改变了北魏后宫的生育观。后宫嫔妃都暗自祈祷老天爷保佑,或者互相祝愿:千万别生了儿子成为太子;最好是生了儿子被封为诸侯王,或者生个公主。“以国旧制,相与祈祝,皆愿生诸王、公主,不愿生太子。”而且根据猜测,当时后宫也一定存在想方设法堕胎流产之类的努力,如拓拔恪 的“世妇”胡充华怀孕的时候,有人就建议她打胎。 有趣的正是这位胡充华,她确实是北魏后宫的一朵奇葩。在嫔妃们对生子深为恐惧的氛围中,胡充华却慷慨大言:“天子岂可独无儿子,何缘畏一身之死而令皇家不育冢嫡乎?”她怀孕后还在晚上独自一人点着蜡烛发誓说:“但使所怀是男,次第当长子,子生身死,所不辞也。”这个女人到底是一个王莽一样的虚伪家,野心家,阴谋家,还是真的出于一腔热血,为皇家子嗣赴汤蹈火万死不辞的皇家好媳妇,不得而知。而我们知道的是,她真的生下了儿子,她的儿子元诩真的在512年被立为太子,当时的高皇后确实准备实行祖制处死她。但她显然也不愿意死。她是一位绝顶聪明的女人,她早已在朝中与一些大臣结成牢不可破的联盟,得到了宦官、将军等人的鼎力支持。她被这些人保护起来,高皇后的命令被拖延;这时候老天爷也来帮忙,老皇帝拓拔恪不久死掉了,515年元诩即位为皇帝。这时候,谁还敢提出什么祖制,还敢将现任皇帝的妈给杀了?这个制度就这样终结了。 杀母立子这项制度,据说在北魏实行的一百来年里,还是起到一些作用。这一百多年中皇位传承中确实并未发生大的动荡。但有意思的是,这个制度也是有漏洞的。一个王子一旦被立为皇储就要杀死他的母亲,但是有的太子早于老爹先死了,有的太子立了又废了,这样,他们的母亲岂不是白死了?拓跋焘长子拓跋晃死在父亲之前;而元恂当太子的时候,由于反对父皇拓拔宏的政策,不但被废黜,而且还被处死,他那位早已被赐死、被追封为贞皇后的林氏,也被剥夺被追封的封号,贬为庶人。当妈的搭上性命也没有为儿子换来皇帝,真是白死了。 杀母立子虽然阻止了皇帝的亲妈和外戚干政,但仍然并没有阻止太后干政。那些并未生下皇帝因而能够活着的太后们,仍然可以大权独揽。拓跋弘即位时尊非生母冯氏为太后,结果这个冯太后“临朝听政”,先后辅佐三朝皇帝,亲自废掉了一个皇帝,并且坚决执行“立子杀母”制度,杀掉了三位皇帝的母亲。冯太后能够把持朝政数十年,其法宝正在于高举着“立子杀母”的大旗。那些没有儿子的皇后和太后们,以祖制的名义杀死皇储的母亲,将这些孩子夺过来抚养,直到他当了皇帝仍然长期控制,独揽大权,是北魏后宫斗争的新花样。拓跋珪种下龙种,收获跳蚤。 从汉武帝肇端,在北魏实行一百多年的“杀母立子”制度,在停止实行一千三百多年后,在大清的咸丰皇帝时期差点再次死灰复燃。咸丰六年,皇帝宠妃那拉氏生子载淳,当立为太子。大臣肃顺等人担心那拉氏一旦成为太后就会恃势专权,劝咸丰效法汉武故事以绝后患。咸丰帝并未真正采纳。如果当初真的将那拉氏处死,就一定不会有后来的慈禧太后专政这段历史,中国近代史一定是另一模样了。但是,大清的江山是否就更为牢固,永不变色,只有天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