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读《学记》基本上都是在教育层面上解读,细细品味《学记》中的治国之道对我们现代的学校管理有很大的启发。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谀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
具有深谋远虑才能并有一颗善良的心——即有才有德(“求善良”多译为寻求善良的人辅佐自己。笔者觉得有些不妥,因为这与“就贤体远”意义重复。)这只能赢得一些好的名声,并不能鼓动民众;如果礼贤下士,体恤民情(远,民众远离庙堂)。就可以打动群众的心了,但是还不可能教化人民;执政的人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养良好的风俗,看来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做一个德才兼备的校长远远是不够的,充其量也就是获得“这个校长不错!”的名声,不得不承认学校不是校长一己之力所能成就的;
培养任用优秀教师,让优秀教师撑起学校一片蓝天,日常工作中与老师们进行换位思考,做到这些可以吗?依然不行!做到这些的确能使学校有所发展,但是不会创造出辉煌的成就。一所学校仅仅靠几个优秀教师是支撑不起来的,一所学校的教师就是一个团队,这个团队会因为“短板现象”使容量减小。相信这个道理:只有水涨才能船高!现实中有很多校长可以说处处为教师所着想,平日里教师们也都很喜欢校长的为人处事,但是在关键的时候,我们的教师表现却令校长很失望。有时老师们做得不够好,请校长相信一点,教师并不是有意与校长作对。其实原因就在校长的身上。为什么?《学记》里说的很好,你奖励优秀、宽容后进这样做只是:“动了众”没有“化民”。
一所学校要形成良好的教风,校长一定是一个学习者。校长不是什么官,学校是搞学术的地方,不是搞权术的地方,做一个学者是校长的永不停止的追求,同时校长还要做一个出色的“传道者”,这“道”不仅仅是传给学生的,更是传给老师们的。孔老夫子云: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教师是君子,爱的教育在校园,这不正是教育应该追求的境界吗?有了爱就有了责任,有了责任,教师就应该做一个学习者,给自己的心灵精装修!用美好的心灵去影响学生那稚嫩的心灵,一定会有一个硕果累累的教育春天!
抛弃任何功利,就改变生活质量而言,我们只有精神高贵才会有精品的生活。圣雄甘地将所有的灾难视为“体验真理”;文革时期一位受难人接到老和尚的一个纸条:“只当修行!”,而使他的心灵得到升华。必须相信只有一定修养的人才能开悟出生活的哲理!这修养来自于学习,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打造出精神特区!
打造一个教师学习的团队,这是校长所肩负的使命。校长办好一所学校的前提一定要办好一所“教师进修学校”!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同样的道理:良好的教风形成——其必由学乎!各位校长谨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