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娜丽莎的微笑》电影主人公美术教师凯瑟琳·奥森第一天来上课,开始讲课了,当投影上出现的每一个画面都被学生流利地说出这些作品的作者、背景以及特点的时候,她愣在讲台上,她精心准备的话题原来“地球人都知道”,好不敢尴尬!就这样灰溜溜的结束了第一堂课。 影片记述的年代是美国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故事,那时学生的知识信息来源还是主要来自课本或讲义。所幸的是影片主人公凯瑟琳·奥森走出照本宣科的藩篱,最终赢得学生的尊重。收获了做教师的职业幸福。 看着这部电影也让我想起自己曾经崇拜的一名教师,这个老师当年曾是我们区的名师,偶然的机会我由体育教师走上教语文的讲台,这个老师的课我听了很多,最初我将她的课复制给我的学生。最近这些年这个老师在名师的讲台上销声匿迹了,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再次听了她的课,遗憾的是竟然是十几年前的重复。课后与之交谈,我能听得出她的职业倦怠。 现在网络的发达,以及类似教师参考书复制的《教材全解》,学生几乎人手一册,我们老师还在“参考书云亦云”的方式授课,学生是与你很配合,那就是你还没有提出问题,学生已经打开《教材全解》在前面等着你。有的老师在课上禁止让学生使用此类书籍,我觉得这更可笑,这规定分明是将参考书类的书籍列为学生的禁书!这样将此类书籍归为黄色书刊了?这是什么规定?即使你不让在课堂上看,学生在家里看你能控制吗? 特别可悲的是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更不用思考,因为参考书有现成的答案。这很明显就是对学生思维的扼杀,没有自己的思维,还谈什么个性?没有个性,还谈什么灵魂?学生就是答题的机器!当学生变成答题的机器的时候,原本人与人之间沟通中那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交流快乐何在?这是谁造成的?老师面对教材就没有自己的思考,就如同银行点钞员一般数的是别人的钱,他还能给学生什么?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师!”古老的《学记》早就给了我们诠释,虽然《学记》里所阐释的是这样的老师不能解答学生个性化的问题,并没有阐释这样的教师长期下去必然产生职业倦怠,但是那个时代就有明确的认识,这样的教师是不合格的! 不合格就是不能胜任,职业的幸福最基本的就是有胜任的能力,否则无论哪一个行业,力不从心都不会收获职业幸福。 目前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应该说都是很高的,知识的储备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但是教师的“死知识”不能变“活”,这是目前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也是自古以来教师发展的瓶颈。 《学记》的年代是口耳相授年代,那时就提出我们至今还没有彻底解决,而且必须要彻底的问题,可见我国古人的教育智慧。 我们在此无需探究《学记》的博大精深,回到本文开头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学生将老师挂在讲台上那尴尬的情节。我在思考: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学生能做出如此之举,可见这是一个多么自由的国家,这种自由观念渗透在方方面面,包括课堂!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学生语言上随意打断老师将要说的内容的自由,这应该是灵魂上的自由!正是因为有这些灵魂上自由的学生,才促使主人公来改变自己,使自己成为深受学生爱戴的老师。 我在想我们的学生。我们不解放学生的灵魂,那些“记问之学”的老师,还将大行其道!即使老师在高高的讲台上高谈着“地球人都知道”的故事,也不会如电影凯瑟琳·奥森的学生一样将他轰下讲台! 只有灵魂与灵魂碰撞的课堂才是精彩的课堂,碰撞的火花发出灿烂的色彩,虽然有时在空间与时间上转瞬即逝,但是却永远定格大脑的记忆里,让心灵涌动出对知识崇拜的与敬重的豪情。这样的课堂才是师生收获幸福的课堂。否则师生会被一潭死水发出的恶臭熏得恶心! 解放学生的灵魂,促使教师职业成长,那也是教师通向职业幸福一条有效的途径! 解放学生灵魂的前提就是——教师不做“记问之学”之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