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姆娘”搭“毛毛头”
沈建东
有一种产妇 叫“舍姆娘” 苏州民间习俗,婚后新娘马上有孕称“坐床喜”,全家欢喜,将添后嗣了。旧时孕妇在怀孕时期有许多禁忌,不能吃甲鱼、黄鳝、兔肉,吃了黄鳝易流产、吃了兔肉易生兔唇小人,甲鱼则令小人项颈短,等等,如今科学研究这些禁忌没有道理,但古人重视孕妇营养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民间讲究要多吃桂圆、水果、蔬菜,俗信这样吃养得小人眼睛大,皮肤好。怀孕七月不做重活,“七上八下”以免早产。孕妇宜避开喜轿,忌接触丧葬,孩子未生忌做小儿鞋和送鞋,这些禁忌至今仍然流行。 苏州民间生了孩子的产妇则称“舍姆娘”,过去孩子必须生在婆家,预产前几天,娘家就派人送来早已准备好的苦草(益母草)、人参、桂圆、陈米、干菜、红糖等催生食品,小儿毛衫、毛裤、尿布包在一块布里,打上结,谓之催生,催生之人到了男家并不打招呼,直奔产妇床前,把包往床上一扔,以包袱结的朝向来卜将来生孩子的性别,上则养女,下则将养男。 有一种小孩 叫“毛毛头” 吴俗重满月剃头礼。讲究男孩双满月,女孩则满月即剃头,如过月则将来女孩多凶蛮之人。吴俗“满月做九不过十”,吴语“十”与“贼”同音,同时遍请亲朋,俗信二月二龙抬头,是剃头的好日子,忌农历正月、腊月、五月剃头,吴方言中,“正”与“蒸”谐音,此月剃头则易成蒸笼头,长大后一动,头就易出汗;吴方言中,“腊”与“癞”谐音,此月剃头则成瘌痢头,农历五月百虫出,是毒月,不宜剃头。 苏州民俗,剃头礼举行时外婆家则送给外孙金银项圈、手镯,刻有长命富贵的银锁片、银锁、老虎帽、虎头鞋等礼物。“舍姆娘”则穿红裙拜公婆及其它长辈。举行剃头礼,红烛高照,点寿字香,供寿星、王母、星官像,产房则斋供“监生娘娘”,剃头时由娘舅抱着,剃头师傅的喜份钱也由娘舅给,小孩剃头无须整齐,俗称“毛毛头”,剃头后首先要由孩子的母亲抱,然后由亲友递相抱抱,以示孩子将来不怕陌生,并挂上历本,撑上伞,由娘舅抱到名字好听的三座桥上走走,以图吉利。剃下的头发俗称胎发,圈成球挂两个吉祥如意的小铜钱,挂在床上的发禄袋上以为压邪。有的人家还将剃完头发的小孩放在厨房的柴草上“视之若犬羊,冀小儿之容易长成也”。剃头礼毕,吃剃头酒,又称满月酒,主菜是满月面,除鱼肉双浇外,还有一对未剪须的大虾卧在面上。旧俗为避天花、麻疹、水痘,百日时要在婴孩帽内用线缀上几颗黄豆或蚕豆,再食糕团方可缓解,还要把孩子藏在稻草囤内一阵子说是可以避病难,称“攀草囤”。此俗苏州农村旧时多流行,目的是撒痘禳儿疾。如今孩子出生定期打预防针,所以此俗已经难见了。 有一种祝福 叫“保领大” 旧俗,孩子周岁时主要礼俗是举行抓周仪式,以卜孩子将来的志向,抓周是我国古代的育子习俗,谓之小儿盛礼。抓周习俗最早记载大概属北齐的颜之推,在他的《颜氏家训·风操》中云:“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贫、廉、愚、智名为试儿。亲表聚集,致燕(宴)享焉。”宋以来抓周之物不分男女,“却置行周小儿于中座,观其先拈者何物,以为佳谶,谓之拈周试晬。”这是小儿来到这个人世朦胧中接受的最早的角色教育,男孩苟取得书,则家人必欢声雷动,以为孩子定能专心学习,若抓弓矢,将来必拜将立功,若取父袓诰敕则必出入拜官……这具有巫术效应的民俗崇尚和心理至今在民间仍有影响。 民间旧俗,家里人丁单薄或小孩体弱多病则必寄名,期荫护以保安康。或寄名神佛,或寄名孩子多的人家,寄名礼仪需用七粒米、七片茶叶,加上长青植物千年蒀,孩子的生辰八字放入红绸袋中,忌用缎子,因谐音“断子”之故,选个黄道吉日,到庙中烧香跪拜后,把寄名袋挂在神佛的座下,直到孩子十八岁再取回,并谢神护佑之恩。若寄名人家,则择吉日设宴为寄父母祝寿,寄父母必出见面钱,以及衣帽、鞋袜、手镯、项圈、锁片等,其中以包袱、肚兜、项领三物为最重要,谐音“保领大”,“大”苏州方言(音“肚”)寄儿入门,必于木梯中穿过,寄母接入怀抱之中。寄名袋悬于堂中,寄父母为之取名,与己生子女同列。每年年节,寄父母备菜饭送寄儿家,俗称“送年夜饭”。其它的年节互相还有赠送,往来如亲戚。女孩到了十三四岁,还要留头发,面皮细毫,出嫁前不能剃卷。亲戚赠衣饰布料,娘舅礼最重多送首饰等物,父母设宴请亲朋吃酒。今苏州附近乡村仍流行此俗。犹如古代女子及笄礼,盘发插笄,以示成年。 有一种逆袭叫“书包翻身” 苏州历来民间十分重视小儿启蒙教育。六七岁启蒙入学,拜师礼隆重又完备,那个时候家里有个男孩,到了上学的年龄,都要郑重其事择日入学,去老师那里之前得先翻皇历,选一个“黄道吉日”,并通知外祖家,外祖家要准备一担东西来送外甥上学,通常外祖家的挑子一头是一只小书箱,一部四书,一匣方块字,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笔筒,笔架,水盂,另一头是一盘定胜糕,一盘粽子,谐音“必定高中”,粽子里面有一只要裹成四方形,名为“印粽”,还有两只裹成笔管形,名为“笔粽”,谐音是“必中”的口彩。 苏州风俗,父亲是不送学堂的,一般是舅舅或舅母送上学,若无舅舅则叔伯送。这一天,男孩穿礼服、戴红缨帽。舅舅或舅母领着外甥,佣人挑担,来到书房,先点上红烛,舅舅拈香,教外甥朝拜书房正中挂着的先圣孔子像。然后在地上铺上红毡毯,请先生座在椅子上,受学生的拜师之礼,学生则两手着地,叩首三拜,礼毕,接着是师生喝“和气汤”,汤里是梧桐子、青豆加糖,吴语“梧”与“和”音相近,青”与“亲”音相近,“希望师生和和气气。仪式结束后,舅舅、舅母退出,老师开始教课。先是认识几个字,比如天地人之类,然后就放学了,先生要把学生的书包翻转来装书,并在书包上系一个红丝绸穿着的铜钱,并把舅家送来的四方印粽让学生捧回家,希望学生能学有所成,科举中榜当官掌印,光耀门楣。至于书包翻转,是因为苏州民间流传这样一个俗语:一个读书人中举腾达,叫“书包翻身”,如今这句话仍在民间流传,并成了苏州百姓督促自己子女好学上进的座右铭。 舅舅送上学的旧俗于今演化成舅舅送书包,书包里当然要装满各色文具,做舅舅的都怕将来外甥学习不好有怪罪,所以早早买好书包提前送给心爱的小外甥了。每当炎夏将去秋天来临,阳历九月初,一批新生即将入学的时候,古城内外一定会有许多外甥正等着舅舅的书包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