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能流芳百世,也当遗臭万年

 庶民临风 2015-01-13
不能流芳百世,也当遗臭万年

  前文讲述了西晋完蛋之后,中国北方一时为胡人所据,匈奴、鲜卑、羯等等许多少数民族各建政权,这些个胡人政权,是杀人的杀人、吃人的吃人,总之就两个字:残忍。要加个修饰词的话,就是极度,比那个非洲食人酋长厉害多了。而这段时期里,汉人冉闵也曾经建立过短暂的冉魏政权,为保留中原的汉人性命和文明作出了自己的努力,但最终寡不敌众,被鲜卑慕容氏所斩杀,而这之后,留在北方的汉人命运更是悲催,民族仇杀是时有发生。其实在这个时候,江左还有个汉人政权晋,就是历史上的东晋,可能会有许多人疑问:胡人互相攻伐,北方大乱,这东晋王朝为何不趁机恢复故土呢?其实东晋王朝也不是没有采取过行动,只不多最终没有取得什么成果罢了,而这个主持北伐的,就是桓温。
  桓温的家族也属于从北方南渡过来的,不过和王氏、谢氏、庾氏这些个大族等相比,就算不上什么了,他的父亲因为在平定王敦之乱的时候立了功劳,所以也成为当时的一个人物,但是在苏峻之乱的时候,桓温的父亲就战死了,这一来,桓家的家道又不行了,早在桓温出生不久,当时的名臣温峤有一天看到了这个小婴儿,温峤觉得很不平常,说“此兒有奇骨,可试使啼。”桓温他爹就让桓温哭了几嗓子,估计就是在屁股上捏了几下,温峤一听,赞叹道“真英物也!”因为温峤赏识这个小孩,所以桓温他爹就把这个儿子的名字定为“温”。不过虽然生下来就有大佬喜欢,不过因为他爹去世早的缘故,桓温年轻的时候生活不能说有多好,他家里也没多少钱,一次他娘生病了,要以羊为药引,桓家都没钱买羊,结果把幼弟桓冲典押给卖主,才换得一头羊。
  桓温的父亲在苏峻之乱被杀的时候,有个县令江播参与了这件事情。桓温当时极度痛心,一直想着为父报仇。桓温十八岁的时候,江播死了,江播的三名儿子则在守丧,但都将刀刃藏在身上,防备着桓温前来寻仇。桓温打着吊唁的旗号进入三人守丧的庐屋内,在江家的祭堂上杀了江播的大儿子,又追杀了另两个儿子,一时为当地人所称道,不过这也说明那个时候的人们根本就没什么法治观念。
  成年后的桓温是豪爽有气概,而且长的是一表人才,“姿貌甚伟,面有七星”,被人认作是和孙权、司马懿一类的人物。后来因为人望高,娶了个公主,开始了一路走高的仕途,当上了徐州刺史。
  当时东晋朝廷掌权的庾氏兄弟,桓温和庾翼关系很好,两人和其他志向相投的人经常在一起讨论着消灭蜀地的成汉和当时北方的羯人后赵政权。庾翼也向东晋成帝举荐桓温,说:桓温具备英雄的才能,不能用常人的礼节对待他,而应当委派给他重任。
  永和元年(345年),庾翼病死,朝廷出于权力制衡的考虑,让根基比较浅的桓温接替了庾翼,当上了都督荆梁四州诸军事、安西将军、荆州刺史、领护南蛮校尉、假节。
  这段时期啊,其实和三国的局势有点像,北方是胡人政权,蜀地有个成汉,而东晋王朝据有江左,只不过到桓温的这个时候,蜀地的李氏成汉政权已经是摇摇欲坠了。这个时候成汉的头头是李寿,这个李寿本来就是篡位之君,之前人家给他算卦,说他能当几年天子,这哥们喜欢的不行,一天都欢喜的不行,几年更是难得!这哥们本来即位之初吧,当政还可以,可是时间一长,就不像话了,有次使者从邺城归来,给他夸赞石虎的宫殿华丽,邺中户口殷实。而且石虎是滥用刑法,王侯表现不逊,就杀罚惩戒,这个不是什么好事情吧,但是却让李寿相当羡慕,就决心效法石虎。这哥们也是人心太坏,有好的你不学,非得学坏的,可见这石虎的榜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于是下臣每有小过,动辄处死以立威。又以都城空虚、乡效户口未至充实、工匠器械仍未满盈为由,迁徙邻郡户有三名男丁以上的家户到成都,又大兴土木,并广修宫室、引水入城,极尽奢华,令百姓疲于奔命,悲呼嗟叹怨声载道,以致人心思乱者,竟有十之八九。后来李寿死后,接班的李势也是荒淫不理朝政,成汉国内内乱不断。
  此时,镇守荆州的桓温一直关注了蜀中的动向,永和二年(346年),桓温趁成汉内部不稳,汉主李势荒淫无道令国家衰弱,决心征伐。当年十一月就上表朝延,并立刻率领部队进攻成汉。当时朝廷内部多数都认为蜀地险要偏远,而且桓温兵少而深入蜀境,都为他担忧。但是桓温每战皆胜,很快李势就投降了。
  桓温平蜀后留驻成都一个月,在当地举任贤能,表彰美善。又以成汉旧臣作为自己参佐,成功安抚当地人民。之后桓温领兵还镇江陵。
  因为平定蜀国建立的功勋,桓温被任命为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临贺郡公。伐蜀之初,大家都认为桓温不能成功,但是桓温幼年的朋友刘惔却以为必能成功,众人问他根据何在,他说:“从赌博可知。桓温赌博的手段极精,非一定能赢绝不出手。只怕灭蜀之后,朝廷都得听他的而已。”这之后的事情,果然如同刘惔所料。从平定蜀地到桓温专权,这个时间是长了点。
  桓温虽然灭掉成汉,声名大振,但是却也让朝廷忌惮,这也是历代都会产生的问题,朝廷怕他功高不能控制,辅政的会稽王司马昱于是擢升扬州刺史殷浩处理朝政,以抗衡桓温日渐增长的势力。永和五年(349年),后赵君主石虎死,北方因石虎诸子争位而再度混乱。桓温见此,即进据安陆,并上疏请求北伐,但久久都没有回音。永和六年(350年),朝廷以殷浩为中军将军、都督五州诸军事,委以北伐重任,以此抗衡桓温。桓温亦知朝廷以殷浩抗衡自己,感到很不忿,但桓温亦知殷浩这个人并不是个权力熏熏的人,所以并不担心。当时桓温除本官所都督六州外亦加都督交、广二州共八州,此八州士兵和资源调配都不由朝廷掌握。所以从某人程度上来说,桓温的力量比朝廷还要大,故此当时桓温屡次上表请求北伐不果后,再次上表请求北伐并立刻自行率四、五万兵沿长江东进武昌,便令当时人心惊骇,大家伙都怕桓温造反,殷浩也曾打算辞官回避,而司马昱亦要写信劝止桓温,终令桓温退兵回荆州。朝廷及后让桓温进位太尉,但桓温辞让不拜。随后两年,殷浩都有率兵进行北伐,但没有成果,反倒屡次战败,军需物资更被略夺殆尽,令朝野怨恨。永和十年(354年),桓温借朝野上下对殷浩的怨愤,上书列举殷浩的罪行,请求将他黜免。朝廷不得已,将殷浩免官,贬为庶人,流放到东阳郡的信安县。从此,朝廷内外的大权统统集中在桓温手里了。
  桓温掌权不久,就立即进行第一次北伐,北伐的目标是当时占据长安的前秦,桓温的军队一路攻打到了灞上,三辅地区的郡县全都投降。桓温安抚告谕当地居民,让他们安居复业,当地的百姓争先恐后地带着酒肉迎接慰劳桓温的部队,男男女女夹道围观,有些老年人还激动地流下了眼泪,说:“没想到今天又见到了朝廷的军队!”之后,桓温与前秦丞相苻雄等在白鹿原交战,桓温的军队失利,死亡一万多人。这个时候,因为兵粮匮乏的原因,桓温带着关中的三千多户人家撤退了。在这次北伐之中,桓温遇到了一个相当猛的人,连名字都很猛,只不过这个人最后没有跟着桓温走,而是留在了关中,并且日后成立了一番事业,我们后面还会讲到。
  桓温退回荆州之后,很快便恢复了元气。356年左右,羌豪姚襄降而复叛,北返中原,取得了许昌至洛阳之间一大块地盘。同时,前秦和前燕正受内乱困扰,桓温看到这正是进军河洛一带的大好机会。为此,桓温十余次上表要求进军黄河,还都洛阳,但是朝廷却都不允许。不过姚襄忘恩负义地叛去,有失朝廷颜面,所以还是让桓温当上征讨大都督,去讨伐姚襄。
  桓温自江陵出发北伐,他与同僚们登上大船的高楼,遥望中原,深有感慨地说:“遂使神州陆沈,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对于王衍等人的清谈误国,桓温很是不屑。他的记室袁宏说:“时运有兴有废,难道一定是这几个人的过错!”桓温脸色一变说:“过去刘表有一头千斤重的大牛,吃进去的草料豆饼比一般的牛多十倍,然而拉车赶路时,竟不如一头瘦弱有病的母牛。魏武帝曹操进入荆州后,就把它杀掉让士兵吃了。”

  这年八月,桓温大军抵达伊水,姚襄把包围洛阳的部队撤下来抵抗桓温。他将精锐部队隐藏在伊水以北的树林中,派使者去对桓温说:“承蒙您亲自率领帝王的军队前来,姚襄如今以身归附天命,愿您敕令三军稍微退后,我们当夹道拜迎。”桓温说:“我来开辟光复中原,察看拜谒皇陵,和你们无关。想来见面的随便前来,近在咫尺,无须麻烦使者。”这开战之前,说假话的说假话,说废话的说废话,可能这外交辞令从古至今都是这个样子。姚襄凭借伊水和桓温交战,桓温将部队列阵前进,亲自披甲督战,姚襄的兵众被打败,死亡数千人。姚襄率领手下数千骑兵逃奔到洛阳北山,桓温没有追上。桓温随即进驻洛阳,拜揭了先皇陵墓,把遭破坏的灵寝都修缮完好,派专人看管。这是东晋立国之后,晋军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回到故都。之后桓温派人马守护洛阳,自己则领三千多家归降的人民南迁至长江、汉水一带,返回荆州。升平四年(360年),桓温进封南郡公。
  公元362年,前燕将领吕护进攻洛阳,桓温派人守城。并且上奏请求晋室迁都洛阳,又建议南迁的士族返乡,朝廷畏惧桓温,不敢有异议;但士族们却已安于南方,根本不愿北返。在此忧虑之时,扬州刺史王述认为桓温只是以迁都之名威压朝廷,并非真心想还都洛阳,只要朝廷表个态骗骗桓温就可以了,所以虽然下达了诏书,但是晋室始终没有还都洛阳。
  兴宁元年(363年),桓温获加授侍中、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假黄钺。次年前燕又再进攻洛阳,守将出奔。东晋朝廷本来想展开行动,但因晋哀帝死,征伐之事就暂停。同年,前燕攻陷洛阳,桓温的北伐成果又就这么丢了。
  太和四年(369年),桓温为了树立更高的威望,发动第三次北伐,并请与徐、兖二州刺史郗愔、江州刺史桓冲及豫州刺史袁真等一同讨伐前燕。而桓温其实一直都希望控制郗愔在京口(今江苏镇江)所统领的精兵,郗愔子郗超时为桓温参军,便修改了父亲写给桓温的书信,变成以老病辞任二州刺史职位,并劝桓温接掌自己所领军队。桓温看信后十分高兴,桓温亦因而得以自领徐、兖二州刺史。及后,桓温正式起兵,率五万人从姑孰出发北伐。
  桓温前进至金乡,因大旱引水让水军舟船得以进入黄河。当时郗超认为如此难以运输补给,建议直攻前燕都城邺城,或者停驻黄河、济水一带管理漕运,积聚足够的物资待次年夏天才进攻。但桓温都没有听从。桓温派军先后攻败湖陆守军、在黄墟迎击的慕容厉和林渚的傅颜,前燕于是向前秦求救,桓温亦前进至枋头。桓温及后没有再进逼前燕,反希望以持久战坐取全胜。九月,因袁真无法开通石门以通水路运输,而前燕亦断了桓温粮道,桓温见战事不利而粮食又已尽,更听闻前秦援兵将至,于是烧船、弃辎重铠甲,自陆道撤退。途中遭前燕骑兵追击,损失三万余人;更被前秦军在谯郡击败,于是这次北伐以大败告终。
  桓温北伐后,命人修筑广陵城并移镇当地。又因北伐失败而感到十分羞耻,并将罪责推给未能开通石门水道的袁真。袁真不甘心被桓温诬以罪责,而上奏桓温罪状又不果,于是以寿春(今安徽寿县)叛归前燕。同年袁真逝世,太和六年(371年),桓温率军击败前秦援军,并攻陷寿春,俘斩袁真子袁瑾。
  桓温倚仗他的才能与地位、声望,暗中怀有背叛皇帝的心志,他曾经抚枕慨叹道:“男子汉不能流芳百世,也应当遗臭万年!”方士杜炅,能预测人的贵贱,桓温问他自己的官位能到什地步。杜炅说:“明公的功勋举世无双,官位能到大臣的顶峰。”桓温听后不高兴。桓温想先在河朔建立战功,以此为自己赢得更大的声望,回来后接受加九锡的礼遇。等到在枋头失败,他的威赫名声陷于困顿,受到挫折。攻克寿春以后,桓温对参军郗超说:“这足以雪枋头的耻辱了吧?”郗超说:“没有。”过了许久,郗超到桓温的住所留宿,半夜时分对桓温说:“明公在这里没有考虑什么吗?”桓温说:“你想有话对我说吗?”郗超说:“明公承担着天下的重任,如今以六十高龄,却在一次大规模的行动中失败,如果不建立非常的功勋,就不足以镇服、满足百姓的愿望!”桓温说:“那么该怎么办呢?”郗超说:“明公不干伊尹放逐太甲、霍光废黜昌邑王那样的事情,就无法建立大的威势与权力,镇压四海。”桓温历来怀有此心,对郗超所说的深以为然,于是就和他商定计议。于是就说:“皇上早就患有阳痿,宠臣相龙、计好、朱灵宝等,参与服侍起居床第之事,与田氏、孟氏两位美人生下了三个儿子,将要设立太子赐封王位,转移皇上的基业。”并将这话密秘地传播到民间。
  这皇帝的丑闻一旦在民间传开,就一发而不可收拾,并且朝廷向太后等人,也都知道桓温想干嘛,人家兵权在握,只好顺着他的心意,于是桓温就顺利地在当年便废晋废帝司马奕为东海王,改立司马昱为帝,即晋简文帝,自己以大司马专权。
  桓温随后就因厌恶殷氏和庾氏强盛,又忌惮时任太宰的武陵王司马晞的军事才干,于是先上奏弹劾司马晞“聚纳轻剽,苞藏亡命”,并诬司马晞将成叛乱祸根,成功将司马晞及其子司马综免官。及后又派弟弟桓秘逼迫新蔡王司马晃诬称自己与司马晞、司马综、著作郎殷涓、太宰长史庾倩、太宰掾曹秀、散骑常侍庾柔等人谋反。桓温下令将他们收付廷尉,晋简文帝只有哭泣。后在桓温意愿下,廷尉上奏要赐死司马晞,简文帝不愿,下诏要再作议论。桓温于是上书请诛司马晞,言辞十分严厉急切。简文帝见此,只得写书给桓温:“若果晋室国祚长久,那么你就应该依从早前的诏命从事;如晋室大势已去,那你就让我退位让贤吧。”桓温见后,流汗色变,而司马晞亦只被废为庶人,未被诛杀。但庾柔、殷涓等人都被族诛。桓温此后,威势极盛,连谢安见他亦对他遥拜,更以君臣称作二人关系,足见当时桓温权势已经比皇室更高,如同君主。
  次年,简文帝就死了,死前遗诏由桓温辅政,如诸葛亮、王导的先例。当时群臣都因桓温权势而不敢以皇太子司马曜为帝,反等待桓温的决定。尚书仆射王彪之则以太子即位之正当性释除群臣疑虑,迎司马曜继位为晋孝武帝。桓温原本寄望简文帝会将帝位禅让给自己,或让自己仿效周公为君主主理朝政。如今两者皆否,大失所望,因而十分怨愤,更怀疑这是王坦之、谢安做的。不久,朝廷下诏桓温入朝辅政,并加前部羽葆鼓吹,武贲六十人,桓温辞让。宁康元年(373年),桓温入朝拜山陵,朝廷诏谢安及王坦之到新亭迎接桓温,百官拜于道侧。这时,都城里人心浮动,有人说桓温要杀掉王坦之、谢安,接着晋王室的天下就要转落他人之手。王坦之非常害怕,谢安则神色不变,说:“晋朝国运的存亡,取决于此行。”桓温抵达朝廷以后,百官夹道叩拜。桓温部署重兵守卫,接待会见朝廷百官,有地位名望的人全都惊慌失色。王坦之汗流浃背,连手版都拿倒了。谢安从容就座,坐定以后,对桓温说:“谢安听说诸侯有道,守卫在四邻,明公哪里用得着在墙壁后面安置人呀!”桓温笑着说:“正是由于不能不这样做。”于是就命令左右的人让他们撤走,与谢安笑谈良久。郗超经常作为桓温的主谋,谢安和王坦之去见桓温,桓温让郗超藏在帐子中听他们谈话。风吹开了帐子,谢安笑着说:“郗超可谓入帐之宾。”
  虽然权势熏天,但是这个时候的桓温已经是个老者了,这年三月,桓温患病,越来越重,当时桓温表示想受九锡,多番催促,而王彪之及谢安见桓温病重,就借修改袁宏所写的锡文暗中拖延。一直拖到七月,桓温逝世,享年六十二岁,至此锡文仍未完成。朝廷追赠丞相,谥号为宣武。将其葬于姑孰青山。
  桓温虽有野心,但是他的北伐却也对中原产生了很大的震动,不过他虽然没能收复故土,可是北方却在短时间内达到了表面上的统一,这是为何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