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复蜀地3次北伐的桓温,不是东晋朝廷的中流砥柱,反是最大变数

 四地闲夫 2020-10-05

影视剧中的桓温形象

《唐会要》中被称为'魏晋八君子'之一的庾翼向晋明帝举荐桓温时,曾这样评价过桓温,说他有英雄的才能,

希望陛下可以重用他

,委以重任,他必定会为朝廷排忧解难;何充也曾经用夸赞过桓温,英略过人,文韬武略出众,没有一人能超过他。

但是也有人说桓温是'温据上流久,且夙怀反侧之心,其余毒,自非一朝所能消弭,故桓玄卒资之以构逆';也有人说他是当时最有才华的野心家。由此可以知晓,

桓温并不是对成帝非常忠心耿耿的

,他有着强烈的野心,甚至他借机发起的三次北伐都是以失败告终的,那么他到底是不是东晋的中流砥柱?

桓温虽名'温',但实则爱恨分明

桓温是东汉大儒桓荣的后人,却因为桓温的高祖桓范遭遇了'嘉平之狱'被诛,桓家成为了邢家,

家族地位在西晋时远不如从前

。之后,桓温的父亲桓彝一心想要改变家族逐渐衰落的局面,与明帝密谋平定了王敦之乱,使得桓家的地位有所提高。

影视剧中的桓彝形象

恒温是桓彝的长子,他刚满周岁的时候,恰巧遇到了当时的名士温峤,前来拜访桓彝。温峤觉得两人挺有缘分,且十分赞赏桓温,便应桓彝的要求,帮其取名为'温'。但是桓温虽然名为'温',

他的性格却并非温和

,反而为人豪爽且爱恨分明。

桓温并没有像他的弟弟那般温润尔雅,文质彬彬,反而他更喜欢舞剑弄枪。年少的他特别喜欢在街上玩耍,因此结交了当时颇有名气的建康赌王袁耽。

桓温从此输钱都有了底气

,只要自己输到还不起的地步,就会喊来袁耽,让他帮忙赚回本来,而袁耽非常喜欢桓温的性格,所以每次都仗义相助。

影视剧中的桓温形象

但是好景不长,桓温肆意生长的少年时光在他十五岁那年戛然而止。他的父亲桓彝在苏峻之乱中被叛军的将领韩晃所杀,而这件事泾县县令江播也参与其中。

为了报仇,桓温每天苦练剑法

,发誓一定要手刃仇人。三年后,桓温趁着江播丧礼的时候,假扮成来吊唁的人,手刃了江播的三个儿子,终于报了父仇。

由此可见,桓温是真的十分爱恨分明,且肆意妄为。而他之所以养成了这种性格,很有可能是与他生活的环境有关。他的父亲身为将军,自然是常年征战,他的母亲要管理偌大的桓家,不可能事事都看着桓温,

因此就被'放养'成了这样的性子

,甚至在面对战事上也非常的任性。

影视剧中的桓温形象

桓温虽为东晋立下汗马功劳,但处事却任性妄为

建元元年七月,朝廷派桓温为前锋小督,让他率领着士兵驻守临淮,帮助荆州刺史庾翼进行北伐。正是因为如此,桓温才遇到了自己的至交好友庾翼,两人兴趣相投,且都志向远大,将对方视为知己,

约定一起保家卫国,匡济天下。

奈何好景不长,等到永和元年,庾翼病逝,在临终前曾想让他的儿子接掌荆州,但是侍中何充却推荐桓温。但杨尹则认为桓温虽然确实有能力,但是也有野心,

不能让其掌握荆州这重中之地

,于是他建议会稽王司马昱自己管理荆州。

影视剧中的桓温形象

司马昱却认为桓温既然有能力,那就不该被埋没,没有接受刘惔的建议。同年八月,桓温升任安西将军、荆州刺史,掌握了一部分的兵权。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如刘惔所料,

桓温的野心渐渐暴露出来

——他打算西伐占据巴蜀之地,使得自己立下功勋,在东晋朝堂上更上一层楼。

永和二年,桓温向朝廷表明了自己想要伐蜀的决心后,竟然不等朝廷回复,就率领众军向西挺进,这一举动可谓是十分任性妄为了。朝廷对桓温此举也是十分的忧心,除了先前反对过桓温接任荆州的,

众大臣们都担心他会战败而归。

桓温再一次没有出所料,经历过一番恶斗之后,成功灭蜀占领了蜀地。而桓温立下了如此大功,自然是要被好好奖赏的,原本朝廷是打算将他封为豫章郡公,却被尚书给阻止,

最终被封为了征西大将军,

赐了豪华的府邸。那么桓温为什么要选择伐蜀,作为自己升职路上的'垫脚石'呢?

影视剧中的桓温形象

原因其实很简单,当时的成汉政权日渐衰退,身为统治者的李势不但没有想办法挽救,反而更加贪图享乐,不问朝政。不管是在政治、经济还是军事上,

成汉都逐渐不如东晋

。因此桓温认为成汉的实力大不如前,是一个很好开刀的对象。

但实际上,在桓温不等朝廷回复,就任性率军伐蜀的时候,满朝大臣相信他可以得胜归来的人寥寥无几。因为当时荆州才刚交到桓温手里不久,虽然他很快就在庾翼曾经的部下面前树立了威信

,但是并不稳固

,在此时发动战争,所要承担的危险很大。

影视剧中的桓温形象

再加上桓温并没有全面打听蜀军的情况——蜀军的实力确实不如以前,但是人数众多。于是就出现了东晋军兵力过少的情况,而桓温在这之前只跟随过庾翼上过一次战场,

并没有什么实战经验

。这一次之所以能够取胜,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副将袁乔的辅佐和运气使然。

这一次平蜀之后,桓温声名大噪,使得朝廷对此颇为忌惮,担忧以后无法再控制他。于是会稽王司马昱便安排了扬州刺史殷浩参政,

想要借此约束桓温

。不过殷浩其实是桓温的'大熟人'——他是裴耽的妹夫。因为两人早就相识,他深知殷浩其实没什么大的本事,所以并不将其放在心上。

北伐不过是桓温为了扩大自己的权威、玩弄政权,所使用的手段

等到桓温已经坐拥八州之后,可以自行招募将士、调配资源,逐渐有了独立的姿态,他的野心也不再加以掩饰——

东晋朝廷对他的征调,他有了可以拒绝的资本

。但所幸,国中并无出现什么大事,桓温也并没有做什么动作,所以两方相安无事。

影视剧中的司马昱

直到永和五年,后赵统治者石虎去世,北方的局势动荡不安,桓温立即上奏朝廷,请求北伐,但未得回复。永和七年,他再一次做出了任性妄为的举动——

率领着五万大军来到武昌,似乎是想要逼迫朝廷

。朝廷人人自危,司马昱连忙写信劝阻桓温,他这才退兵返回荆州,而面对朝廷想要赏赐他以示安抚的行为,他又拒绝了,完全将朝臣们玩于股掌之间。

之后,殷浩主动包揽北伐的任务,桓温冷眼看着他发起了数次进攻,却屡战屡败,军资更是消耗的越来越大,引得朝廷不满。到了永和十年,桓温将殷浩的几条罪状上奏给了朝廷,殷浩被罢免。自此,

桓温成功掌握了朝中大权,

如愿开启了北伐之征。

晋朝疆域

桓温总共发起了三次北伐,皆以失败告终:第一次北伐前秦,桓温带领的军队粮草不济,被前秦得知后发动了奇袭,他被迫撤退,晋军大败;第二次北伐,恒温率领着将士进攻羌族首领姚襄所在之地,收复了洛阳,不久后前燕攻打洛阳,司马昱与桓温商议准备出征之事,却

因为晋哀帝逝世而作罢

;第三次北伐,桓温带领着弟弟桓冲、豫州刺史袁真等人率军伐燕,最终败于燕国大将慕容垂的大军下。

纵观这三次的北伐,看起来像是桓温时运不济才会屡战屡败。但仔细分析会发现,桓温实际上对北伐一事并没有十分坚定的决心:第一次北伐时,恒温因为粮草不够,竟然决定在河边种植粮食来接济军队,并且对于下一次的进攻犹豫不决,

使得前秦有了反攻的能力

北伐战争

第二次北伐时,桓温居然因为朝廷不接受他提议迁都洛阳,就多次推辞朝廷给他的军务,而且在征战途中只要有了收获便立即撤回,导致战争的时间线拉长,最终失败;第三次北伐的时候,桓温却急于求成,造成了很多的失误,

导致了北伐的失败。

所以,这三次北伐,从来都不是为了收复失地,所做出的决定,而是以北伐为由来扩大自己在朝堂上的权威,

以达到可以玩弄政权的目的。

而因为这三次的北伐和之前的战争,东晋消耗了太多的国力,渐渐陷入了衰败的局势中

如此看来,桓温并非属于东晋朝廷的中流砥柱,反而是一大变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