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既以全副生命抗拒着传统文化的僵化和腐化,批判专制主义及其体制下造成的政治——伦理的异化,同时又敏感地警惕、防范着人文的沦丧、价值的旁落、生命的钝化、灵性的消亡、人性的物化。我想,这就是我心目中一位文史大家以其学识的睿智反省历史和认知当代的学术品格。”对宁宗一在以“从容涵泳,放眼考量”为题的序中写的这一段话,深以为然。 笔记的特点,宁宗一所说也很到位:“它是隶属于作家的生活历程、人生体验和学术心得范畴”,“在平实的文字中,大多深藏着作者的学术智慧和深厚的知识功底”,“标示出作者对过去和当下的生活世界的文化的深邃反省、思索和忠实记录”,“具有的回忆和纪实色彩”,“体现了一种比较沉实稳定又富有张力的文化精神”。优秀的笔记还能“化思情哲理为形象”,“以小见大,涵纳无限”。 叶知秋将笔记分为小说故事类、历史琐闻类、考据辩证类三种,分魏晋南北朝、唐、宋、金元、明、清六个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长期分裂、混乱,神仙之说、巫风盛行,加之小乘佛教入中土,助长了宗教的发展,故此时志怪笔记所占比例颇大,轶事笔记则以《世说新语》最为知名。有唐一代,由于商业经济和都市生活的发达,传奇小说蔚为壮观。这一时代是笔记的成熟期,小说类笔记的文学成分增加,历史琐闻类笔记事实成分增加,考据辩证类笔记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宋代史学昌盛,历史琐闻类、考据辩证类笔记整体质量较高。金元笔记精品不多。明代的历史琐闻类笔记数量最多、史料最丰。清代三大类笔记中皆有一、二突出者。 书中提到的笔记名作,藏书中没有收入又有些兴趣的: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宋代司马光的《涑水记闻》、陆游的《老学庵笔记》,元代李治的《敬斋古今黄主》,明代陆容的《菽园杂记》、何良俊的《四友斋丛说》、王应麟的《少室山房笔丛》、杨慎的《谭氏醍醐》,清代王士慎的《池北偶谈》、俞蛟的《梦厂杂录》、梁绍壬的《两般秋雨庵随笔》。 记下的这些书,大抵还是以文史类为主,看来积习难迁啊,兴趣还是未出旧时的模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