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喻经》

 江山携手 2015-01-13

 此经为古印度僧人僧伽斯那所集,他从《经藏》12部经中取98则譬喻故事,合辑为一部,加上“引言”“偈颂”,共为“百喻”。篇幅皆短小,简单,说理明晰易懂。许多故事与中国古代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但重在言说佛理。评析部分较好,能引人深入理解佛理。

 

1、何谓三轮体空?三轮即是无布施之我相,无受布施之人相,亦无所施之物相。

2、十二因缘:无明(无知的状态)、行(潜在的意识活动)、识(人事)、名色(名称与形态,精神与物质,心与身)、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六种认识机能)、触(感官对象的接触)、受(由接触引起的感受)、爱(占有欲)、取(存在的生命)、有、生(出生)、老死(老去、死亡)。

3、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大乘一切教理和实践,都是以菩萨为主体设计和构建的。大乘亦称“菩萨乘”。

4、有漏:有烦恼的意思。所谓漏是流出来的,所漏之物是来自六根之中的烦恼,指染污、不完满的存在,一般而言还指代这个迷妄的现象世界。

5、色蕴,相当于物质现象。受蕴,相当于感觉。想蕴,相当于知觉或表象认识。行蕴,相当于行动意志。识蕴,相当于意识,即统一各种心理认识的根本意识。“五蕴”是一切精神现象和物质现象的总括,是一切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总和。

6、万法无常,一切事物均在生灭变化之中不停流转,世界上没有常住不变的物质,也没有常住不变的感受。万物没有自性,肯定或否定其存在的认识都是错误的,人的认识不应停留在固定的名词或概念上。因此佛教主张心无所执著,无所取舍,将一切都理解为过眼烟云、稍纵即逝,因为万法本质就是“空”。

7、相,指事物的外部形态。 “我”的存在只是身体的感觉以及那在不断变幻的心念。不执著于事物的间断性,也不执著于事物的永恒性。

8、对于传统可以借鉴但不能因循不变。

9、与外在的布放相比,佛教更强调的是心性的觉悟。

10、人与人相处,彼此信任固然十分重要,但维系信任的纽带十分脆弱,大千世界的任一细微变化都可能斩断这根脆弱的纽带。万物的表象往往迷惑人的心智。清净佛智,可以使人洞悉万物的真实相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