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互联网专车的是与非

 联合参谋学院 2015-01-14

连日来,依托移动互联网的“专车”服务引发持续热议。继沈阳、南京、上海等地交管部门先后认定私家车、挂靠车等非汽车租赁企业车辆拉活属非法运营,1月6日,北京交通执法人员也在首都机场T3航站楼前突击查到3辆“专车”,据称全是从事非法运营的私家车。

据分析,北京等地相继严打、叫停互联网专车,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出租车集体停工罢运事件的发酵。

从去年开始,滴滴专车、一号专车、易到用车、AA租车、Uber等等互联网和手机租车软件逐渐兴起直至火爆。一方面,频繁的价格战极大地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往日火爆的出租车业务明显受到专车业务的挤压,利益相关方角色发生转换;另一方面,在监管的空白区确实存在灰色地带,私家车挂靠租赁公司等非法运营行为颇受质疑。

互联网专车的火爆,与监管部门的强力,以及夹在中间的利益相关方如出租车公司、的哥、打车软件企业,相互间孰是孰非?随着新竞争者的进入,出租车行业格局将会如何演化?当前的管理体制是否合理,应如何改革?这些问题都值得重新审视。

首先从专车服务来看。 “滴滴”“快的”等移动互联网打车平台颇受用户追捧,可见这一新业态是迎合了市场发展取向的。虽然“滴滴”“快的”等预约专车出租与传统的出租车经营市场有一定的重合,但专车收费高、服务品质高,又说明了两者存在明显差异。“专车”针对中高端客户及商务出租的定位,恰恰弥补了传统出租市场的部分空白。同时,“专车”也有效缓解了困扰一些大中城市多年的“打车难”问题。

然后,我们看监管角度。从法理上说,依照《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70号)》第4条,利用网络平台和手机软件预约租车,确实属于未取得运营资格、擅自从事非法运营。职能部门担心“专车”存在安全隐患,会伤及消费者。而且,近日全国发生多起出租车停运事件。如1月4日,沈阳市约70辆出租车聚集,反映取消燃油附加费、“黑车”泛滥、“专车”抢占市场等影响收入的问题。

事实上,“将所有提供召车信息服务的服务商都纳入传统出租车经营范畴”考量的执法思路,值得商榷。这是一个“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时代,针对互联网叫车服务,去年11月27日,交通部新闻发言人提出“以人为本、鼓励创新、趋利避害、规范管理”的十六字方针,这成了专车平台发展的“定心丸”。2014年年末,滴滴打车获得了7亿美元的融资,成为目前中国互联网圈内最大的单笔融资。那么,无论是市场趋势,还是顶层设计,都没有表达要对“专车”下狠手的意思。对于地方监管者而言,除了打击互联网“专车”,难道就没有别的选择?

此外,最亟待厘清的是,不能把各地“祥子不拉活儿”的公共事件,归咎于互联网“专车”的发展。的哥的姐与出租车公司的主要矛盾,不在于市场被谁挤占,而在于备受诟病又岿然不动的“份子钱”。可以肯定的是,就算没有互联网“专车”出现,沉疴缠身的国内出租车行业也到了必须下猛药的时候了。

而夹在中间的是被称为“骆驼祥子”的的哥。自己负担油费、维修、保养等,每月上交“份子钱”。一天开车12个小时才刚刚够糊口。但也正是出租车专营垄断的局面,限制了竞争者,保证了的哥起码有一份较安定的工作。的哥既是现行体制的受压迫者,同时也是受益者。

因此,当互联网专车等竞争者出现时,虽然长期来看是有助于打破出租车垄断的局面,“解放”的哥,但短期会大大影响他们的收入,与虚无缥缈的长期利好相比,的哥还是选择短期收益,所以就有了罢运事件的发生。

总之,互联网专车的出现是对现行出租车行业体制的冲击。虽然专车本身会有管理不规范、不安全等风险,但这都是技术上可以解决的,监管部门如果以此为借口封杀,则有“懒政”之嫌。当下的出租车行业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确需要“下猛药”解决了,专车恰恰是突破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