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纸上谈兵”的深与浅

 红瓦屋图书馆 2015-01-14

“纸上谈兵”的深与浅


  傅维康
  “纸上谈兵”,是现今人们常常听到或者用到的一句成语,意指不联系实际的夸夸其谈,不解决具体问题的空话。
  在古代,“谈”与“谭”相通,所以“纸上谈兵”也称“纸上谭兵”,或简称“纸上兵”,典出战国时期赵国将领赵括。他自视对打仗很在行,常常和作为名将的父亲赵奢辩论打仗之事,有时候父亲还辩不过他。赵括后来当上了赵国将领,却在长平之战中被秦将白起打得大败,自己也在率军突围时被秦军射毙,四十多万赵军被俘后又被坑杀。对此,赵国名臣蔺相如评论说:“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括的故事在后世衍生了“纸上谈兵”这一成语。
  赵括生活于战国时期,其时文字记载多刻写于竹简或木牍上,所以,“纸上谈兵”一词按理说那时尚未产生,只能出现在发明了纸以后,但具体年代尚难考定。值得一提的是,明代洪武年间翰林学士刘如孙《湘南杂咏》中有“朝野犹夸纸上兵”诗句,这“纸上兵”当是“纸上谈兵”一词的先声。
  纸上谈兵现在是作贬义用了,但从实际需要而言,总结作战经验与规律,掌握作战原则与要点,制定战略与战术,以及关于战争必须考虑的诸多事项,将其书写保存,便于军事人员与其他人士学习参考及传授,“纸上谈兵”是很有必要的。两千年前的《孙子兵法》就是历史上最早一部杰出的“纸上谈兵”名著,它不仅对当时一些指挥作战者产生过重要指导作用,而且对后世有着长远影响,有些论述,至今依然正确而且重要,故两千年来被多次翻刻再版,还被翻译成日、法、英、德、俄等国文字出版。
  由此可见,“纸上谈兵”不能一概视为空谈,关键是:“纸上谈兵”有无正确或基本正确的内容,并且这些内容是否能灵活运用于具体战场和战役或有关事物。对此,清代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魏源(1794~1857)就曾说过,不要动不动嘲笑“纸上谈兵”,他在《圣武记》中写道:“今日动笑纸上谭兵,不知纸上之功,即有深浅,有一、二分之见,有六、七分之见,有十分之见。”其所言,可谓中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