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9)“家教史话”之九:《我国最早对古人家庭教育的论述》

 杏坛归客 2015-01-14

 

《我国最早对古人家庭教育的论述》

——管仲谈古代“四民”的家庭教育

管仲(?--公元前645年),即管敬仲。春秋初期政治家。名夷吾,字仲,颖上(颖水之滨)人。《汉书.艺文志》道家著录有《管子》八十六篇,托名管仲所作。在《管子.小匡》中,记载了中国古代士、农、工、商这四个平民阶层家庭教育的情况。

这是中国古代典籍中最早有关“士农工商”四个阶层家庭教育的文字记载。

    书中说,读书人聚居在乡校附近。在日常生活中,做父亲的在一起谈论义理、忠君、爱子弟,做子女的在一起谈论如何对父辈尽孝道、尊敬兄长。读书人在家里家外谈论的都是这些道理。子弟从小就在这样的生活环境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他们思想集中,没有受到其他的影响而分散注意力。因此,读书人家庭里,父兄对子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不用费很大气力就可以成功;而子弟学习这些道理,不用付出多大的努力就可以学好。所以,古代读书人的子弟长大后仍旧还是读书人。

    农民聚居在田野附近。农民种地,每年都是密切注意四季节气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及时备耕、播种、管理、收获,不误农时。农民子弟从小就跟随父兄从事农业劳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农民教自己的子弟农活,不用费什么气力;子弟学习农活,用不着费多大气力,就可以精通。因此,农民子弟长大后,一般还都是从事农业劳动。农民子弟不仅在家庭从事农业劳动中能学到农业生产技能,而且,也在劳动中养成了朴实、正直的品质。

    手工业者聚集在一起居住,每天从早到晚从事手工劳动,并且在劳动中教子弟学习手工劳动技能。子弟从小看父兄们干活,思想集中,没有受到外界的干扰,因此,教子弟学手工劳动技能,不用费多大气力;子弟掌握劳动技能,也很容易。所以速自古以来,手工业劳动者的子弟,一般仍旧从事手工业劳动。

    商人聚居在街市附近。经商的人们,经常在一起研究市场行情,了解各种货物的价格,到各地做买卖。商人的子弟从小就受经商活动的薰陶,没有受外界的干扰而见异思迁。商人教子弟学经商,很容易;子弟学经商,也不用费多少气力。因此,自古以来,一般商人的子弟,长大后仍旧是经商。

    在春秋时期,士、农、工、商四民分业而教,不独齐国是如此。楚国是: 商农工贾,不败其业。”晋国是:“其士竞于教;其庶人力于农穑;商工皂隶,不知迁业。”这里的“不败”、“不迁”,即管子所说的“士之子常为子”、“农之子常为农”、“工之子常为工”、“商之子常为商” 。

中国古代有一句成语--“克绍箕裘”。这个成语就是形象地说明古代家庭教育状况的。《礼记.学记》篇说:“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这里所说的“良冶”和“良弓”,指的是善于冶金和造弓的人。这是说,生活在冶金的人家庭里,子弟从小受父业的薰陶渍染,往往成为补续兽皮的工匠;生活在善于造弓的人的家庭里,子弟从小受父业的薰陶渍染,往往成为制造竹器的工匠。

“克绍箕裘”这个成语,充分反映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进行的这一显著特点,也反映环境对人熏陶渍染的巨大作用。

——《管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