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推手概说

 ahcxzc 2015-01-14

    魏师常云走架、推手、散手是一体,虽说得循序渐进,但三者不可截然分开来练习,你走架稍有基础,便需在推手中感受太极“掤、捋、挤、按”四的生克变化,熟悉其中变化,又当练拆散拳架,一招一招练打、摔、拿、化等法,以备散手之需。只有这样相结合着练习,才能有效的掌握太极拳。

    我便和吴师兄学习推手,吴师兄籍贯马来,性情淑俊,雅好太极,习拳五载,颇有所得,而孜孜求学不辍,于师兄弟多热情,我学推手,他便来搭手指导,足两小时而谆谆之意不殆,让人敬仰。魏师云,虽说太极有“耄耋可以御敌”,但究其实质还当有外家拳的功力,只有体能上去可能练出我们所需要的太极劲,不然都是空中楼阁,花架子而已,之所以拳论有这么一说,只是就技术达到很高的境界而言,对我们常人来说,这样的境界没有很难达到,所以我们必须用功力来加以弥补。

    就如五行中水能克火,但是当火过旺,则反要晦水,就如杯水救烈火,反被烈火吞噬,所以,我们必须有相当的体能,只有在相当体能的基础上,当我们与对方过手时,才能体现技巧上的优势,故而我常说,所谓内家拳是在外加拳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来讲的,而不是外家拳之外另有一个内家拳,内家外加实际上不能分家,学外家拳到一定程度,也需要讲究内家的方法,不然便没有提升的余地,毕竟人的体能是有限的,要突破人的极限而以一御众,必须另辟蹊径,这也是太极拳所以产生的道理。你们都要记牢一句话:与人过手,要用以蛮力生打对方的实力,切不可希图在技法上克敌制胜。

    推手如走架,走架又如推手,当明白太极各劲的生克制化之理,同时又当跳出五行生克的呆板模式。诸如掤生捋、捋生挤、挤生按,这是具体推手中常用的顺序,是相生之法,但就杨氏太极而言,挤下又加一个“化”,此“化”其实是“捋”的另一种说法,区别于右捋。针对对手而言,则掤克按、按克挤、挤克捋、捋克掤,但如就五行关系来生套,则多矛盾抵牾,五行的生克过于规准,而太极劲法的变化需相机而化,没有固定的说法,对于高手而言,任何一招都可以生化至于数招,以应敌之万变,所谓“敌不动我不动,敌欲动,我先动”个中道理,便在于此。

    魏师云,当年杨露禅一招之下藏着十下,较武禹襄少可一下,但已是独步武林,号称杨无敌了,至于杨建侯、杨班侯都有五下六下不等。只有懂得其中生化之道理,并且内化在自己的身体里面,才能运用自如,克敌制胜。就常人而言,一般一下就够了,但是如果遇到稍有基础,或膂力较好的,则必须藏有两招以上,不然第一招被制住了,就不能再反抗,而且心理上将惊慌不知所措,只有挨打的份了。

    那么太极的最高境界是藏有几招呢?魏师笑云,理论上讲循环相生,至于无穷。但据先辈传,有达到十三招的,再之上就至于化境了,已经超出了太极拳的范畴了,大概要成仙了。当然现实生活中,你能有四下就很不错了,大概不会遇到什么障碍了。我问道,如今发源地的那边几位大师大概能有几招?魏师云,据我了解一招也难说吧?这样讲大家以为我信口雌黄,人家如此声名,还不如你!现在我就这么告诉你们,那边甚至包括绝大部分的所谓的陈式太极拳都已经偏离内家拳的范畴,而趋向于摔跤和擒拿了,但只不过披一件太极的外衣而言,只是学摔跤和擒拿也不得师法,只能摔摔常人,跟稍专业的,他们就吃不消了。太极拳的确也有摔拿之法,但是这只是一个方面,太极拳的着力点不在这里,不然我们直接学擒拿摔跤就可以,何必多此一举呢,只是太极拳说得玄虚,他们这个外衣一披,又用外家拳的一套来打其他太极门派,博得声名以欺世人而已。
 
    当然武术在当下缺乏其原有的发展土壤,原先的技击功能日益减退,而起附加于外的健身和动作的表演功能却显得相对时髦,于是一大堆人以舞蹈和杂技的眼光来改造武术,雕镂动作,又以标准化加以简单统一,于是无论什么武术都变成了耍猴。至于健身则多套用中医内经概念,又夹杂道家丹法皮毛,力图玄虚,不求实效,太极中典型的代表便是吴氏,妄图将经络学说与太极联系起来,把太极讲的玄之又玄,只是被西洋拳暴打而已。

    有人说现在是法治和平社会,要这些干什么?魏师云,这话不假,那么大家直接学中医养生,学戏曲舞蹈便可,不要把武术扯进去便是,武术就是技击,没有技击的武术便不称之为武术,就如没有灵魂的人,行尸走肉,枉称人类。而既然要学武术,则必以技击为首要,学武术不是简单的要去打谁,就如国家发展军事,目的也不是要发动战争,况且武术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部分,光从文化和学术的角度我们就不应该以这样曲解武术的本来面目,就人我们研究历史和考古,甚至研究原始人类的生活方式,只是简单的学术目标而已,不是一定要跟现阶段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其他不说,但看散打、摔跤,人家搞散打养生,摔跤优美等花俏无用的东西,老老实实,散打就把人打倒,摔跤就把人摔倒,管你姿态优美不优美!武术也应该本色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不因误解,而导致大家都认为中华武术中看不中用,花架子。要本着这样的学术文化传承的形态去学武术,学太极,开设实战类了武术竞技,才不至于出现武术冠军被街头混混暴打的笑话来。

作者简介:魏浩波出生于河北邢台的中医世家,自幼爱医嗜武。由于对太极拳的痴迷,少时即拜太极大师秦文礼门下修习“陈,吴, 杨, 武” 式太极, 后秉承师训, 苦练不辍, 潜心志致二十余年, 行工实践, 精研拳理。 其太极拳以中华传统文化《易经》, 《道德经》, 《黄帝内经》 等为钢,以师传太极秘传内心法为训练之法,同时采纳诸家拳法优点,融汇贯通。曾获2000年海南全国太极拳推手赛冠军,2001年珠海全国太极拳杨式、武式拳剑、推手比赛冠军以及2005年深圳市第五届推手比赛冠军等荣誉。2007年,魏浩波受邀在义乌设馆授艺。任深圳市武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