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宁波新农村建设

 大雅之堂308 2015-01-14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宁波新农村建

                                                     2014--12--12


 一、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
 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一方面,新农村建设仍然立足于农民、农业和农村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又要与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紧密结合,力争新农村与城镇建设联动发展、一体化发展。可见,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对生产环境、生活环境、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当前,应把“城乡融合、三生(生产、生活、生态)相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原则。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新要求:
(一)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多年来全市不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由于农村地区发展长期滞后,城乡基础设施发展和建设水平差距依旧存在,广大农村在饮用水、燃气、交通系统、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各个方面与城市存在显著差异,严重制约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交通等基础设施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保障,因此,新时期的新农村建设,需进一步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建设。
(二)人居环境更加优美
城乡一体化对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优美的人居环境成为衡量农村居民幸福指数高低、生活水平优劣和社会进步快慢的重要标志。新农村建设的人居环境包含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政治环境与经济环境等组成的人类生产、生活环境的人文经济社会生态系统。近年来,全市农村地区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但与发达国家和现代化标准比仍有不小差距,需要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三)社区生活更加文明
社区化管理是提高农村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农村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很多经济发达地区加快了农村新社区建设速度,开展了以农民向集聚社区集中或者加强社区化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建设。同国内先进城市的比较,尽管宁波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成效显著,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农村社区建设,是提高农村文明进步的重要举措。
(四)产业体系更加发达
社会发展,经济是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立足于产业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科学的新农村产业体系,以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受长期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影响,宁波农村地区的产业体系不健全,农村经济实力不均衡,农业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服务业发展水平滞后,工业发展存在“低、小、散、污”的不良现象,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不符。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迫切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提升农村的产业体系。
(五)体制机制更加融合
生产关系制约生产力发展,机制体制影响着新农村建设进程。在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关心重视下,“三农”发展的优惠政策越来越多,农村发展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越来越好,但由于长期的城乡分隔,在政策上、制度上、资源分配上城乡体制差异仍然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进展速度。因此,必须把城乡体制机制融合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突破口来抓。
二、宁波新农村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近年来取得的积极成效
1.城乡加快融合发展
2003年以来,宁波连续出台有关“三农”发展的一号文件,以及100多个相关配套文件,内容涉及农村经济发展、社会保障、社会事业、公共服务、平安和谐等各个领域,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形成了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2005年全市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得分为71.7分,2012年市统筹城乡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得分为91.59分,开始进入全面融合阶段。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综合评价实现度看,2006年全市综合评价实现度达到91.14%,2012年已达到98%左右,全市全面小康村达479个,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阶段。
2.基础设施趋于完善
在新农村建设中,宁波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路网、管网(污水管网)、通讯网(光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在水利建设方面,新建大中小型水库20余座,解决和改善全市近百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农村水厂(站)供水覆盖率100%;在农村电网方面,农村电网覆盖率达100%,一批电气化县(市)相继建成,并实现了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在农村公路网方面,2003年启动“康庄工程”,到2012年底,基本实现“有村必有路,有路必通车”的格局;在农村信息化方面,有线电视综合覆盖为100%,入户率达85%,宽带网络基本覆盖全市各行政村。
3.社会保障水平提高
在养老保障方面,2010年,全面启动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推进养老保险政策城乡融合,养老保险由制度全覆盖向人群全覆盖转变,目前全市农村居民重点对象参保率达到86%,年满60周岁、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可领取每月60元以上的基础养老金。在医疗卫生保障方面,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2011年底,全市农民参合率达97.69%,农村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农民健康体检率达到78.3%,人均筹资标准和住院补偿率两项指标均居全省首位。在最低收入保障方面,已经做到城乡统一的“应保尽保”,低保标准过高于全国水平,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94.6%。
4.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宁波始终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任务来抓,大力推进农民创业就业,实施了“百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和农村“两创”实用人才培训工程,使农民能够平等地参与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活动,从而稳定地增加农民收入水平。2011年宁波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518元,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一,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6年的2.22︰1缩小为2011年的2.06︰1。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8475元,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缩小到2.05︰1,明显低于全国3.10︰1的平均水平。
5.农村环境整治见效
改变提升村庄环境是近年来宁波市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从“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到“幸福美丽新家园”建设,宁波全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其中,以“三村一线”创建为核心开展幸福美丽新家园建设,10年来(截至2012年),各级财政和社会资金投入累计超过150亿元,累计建成全面小康村479个,启动培育建设中心村52个,特色文化村77个,规划保留村整治实现全覆盖。与此同时,宁波积极推进“农房两改”工作,实施农房“两改”四年来(截至2012年底)累计投资432.5亿元,完成改造建设18.5万户,改建面积2500万平方米,农村基本实现了“三集中”和“四分离”,即居住和服务区设施集中、农业生产基地集中、工业生产基地集中,居住区、服务区、农业区、工业区相分离,村庄基本实现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河道净化、环境美化。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思想认识有待提高
近年来少数干部认为宁波新农村建设发展到今天,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环境优美,农业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有的已经超过城镇,现状非常不错了,再发展的动力不足;更多的人则看不到与苏州等地新农村建设的差距,因而思想上没有创新,工作上缺少新思路,个别乡镇没有把此项工作当作重点工作列入规划,进行部署;对新农村建设农民是主体的认识不足,干群之间缺乏沟通,没有很好地调动农民主体的积极性。
2. 规划编制与执行理念滞后
主要是城乡规划体系仍不够完善,特别是镇村规划编制水平偏低,村庄建设规划编制滞后。市里虽已完成了市域行政、村调整和村庄布点规划,但基础测绘覆盖面不够,仅限于城区和重点工程,全市行政村规划绝大部分是简易的村庄整治规划。同时,村镇规划与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不够紧密,一些县(市)新农村建设规划规模小、布局松散,不少集中居住区(农民多层公寓)建设项目还处在自发状态。
3. 基础设施尚未成网
现有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尚存在行政分割、各自为政情况,统筹发展力度不强,基础设施尚未成网配套。在交通方面,乡镇之间路网还不能有效对接,村庄路网建设滞后,镇村之间的“断头路”依然存在。在水网方面,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落后,城乡污水网络尚未建立健全;一些农村地区供水网络尚未与城镇接轨,饮用水质量和保证率还比较差。在不发达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总体投入不足,村域间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发展水平的差别大,且尚未成网共享。
4.体制机制尚待完善
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法规不健全,而以政策文件为主导来规范新农村建设,刚性约束差、随意性大。主要表现为:各级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定位不够明确,缺乏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和绩效考核办法,财政拨款“漏损率”过高;部门之间政策协同性和系统性较差,实施成本高,政策效应递减;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管理不合理、不规范,管护机制不健全、管理不到位,一些已建成工程的效益难以正常发挥,许多工程尚未达到使用寿命就有可能报废等。
5. 日常运作比较困难
主要表现是新农村社区运作、农村基础设施维护比较困难。虽然全市乡镇一级财政收入平均达到1亿元,但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象山、宁海、奉化等地的城镇平均财政收入低于平均水平,而为了改善城镇和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各地千方百计争取中央、省级和市级项目,但往往要求地方财政配套投入,造成畸形投资,地方财政愈加困难。与此同时,维护新农村社区的日常运作,维护农村路网、水网等基础设施正常运作等,也需要大量资金来支持,但由于乡镇财政和农村集体经济有限,难以保证新农村建设的正常运作。
三、宁波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构想
(一)总体构想
新时期宁波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构想是:坚持城市反哺农村,支持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发展,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围绕农民、农业、农村,加大惠农、富农的政策力度,强化基础设施,提升农村经济实力,完善农民社保,优化村庄布局,美化乡村面貌,让广大农民平等分享现代化发展成果,让广大农村社区成为城乡居民理想聚居地。
具体而言,就是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主题,按照城乡形态合理、功能互补、体制统一、发展融合的要求,以强化新农村规划建设为龙头,实施融合一批、搬迁一批、合并一批、引导一批、提升一批规划,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重点打造农村水网、交通网、保洁网、服务网、生态网,深化实施“农房两改”、村庄整治等工程,全面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农业、农村的集聚、集中、集约和集成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村信息化、农民市民化、要素市场化的互动发展,实现城乡居民在城镇工作与到农村居住的互动交流,实现城乡居民生产与生活水平、公共服务水平的一体化,公平地享受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二)主要目标
宁波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是:努力建成设施完善、经济繁荣、环境优美、文明和谐、城乡融合、三生相宜的新农村,建成与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相适应、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相契合的新农村,建成全省、全国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先行示范区。
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到2016年,新农村建设成效更加明显,农村水网、交通网等基础设施建立完善且与城镇互联互通,农村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基本与城镇无缝对接,城乡一体化水平走在全省前列。
表1   宁波新农村建设基本目标
 
2012年
2016年
2020年
说明
城乡融合综合得分
91.59分
94分
96分
全省每年都进行测算排名。
自然村落数量(个)
缩减率%
3.17万*
2.85万
10%
2.22万
30%
当前一组多村、一村多组较多,现按村民小组来计算自然村。
农房集聚新增农户
集聚率
4.6万户
10万户
10%
30万户
30%
2012年“农房两改”完工4.6万户,2015年规划累计15万户。
工业企业集中率
68%
75%
85%
以2012年鄞州区为参考,规模以下企业和个体工业中,散落在农村或游离在各工业区块的占68%。
土地使用权流转率
60%
63%
70%
2012年数据由农业局提供。
城乡居民收入比
2.05:1
2.0:1
1.95:1
农业劳动生产率
(万元/人)
6.8万元(×)*
8万元(×)
10万元(×)
第一产业从业者的劳均GDP。
农村恩格尔系数
43.6%*
40%
38%
人均食品支出占人均收入比。
注:数字后面打“*”号的是2011年统计年鉴的数据资料。
 四、宁波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任务
 基于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和发展要求,宁波现阶段深化新农村建设,主要任务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一)强化新农村规划编制与管理
 1. 完善以县级政府为编制与管理主体的新农村规划体系
 按照“规模适当、三生相宜、设施共享、全域统筹”,以及“政府主导、群众参与、专家论证、人大监督”的原则,以县级政府为村庄规划修编主体和管理主体,县级人大为监督主体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在县域范围内优化调整村庄布局规划,科学合理规划城镇与村庄分布、产业集聚、基础设施、农田保护、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促进村庄布局规划与城镇布局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的衔接与融合。
  2. 重点推进“五个一批”村庄布局规划
 推进“融合一批”村庄布局规划,对中心城区、镇区、开发区的近郊村庄,采取融合方式,全方位融入城镇和开发区之中。推进“搬迁一批”村庄布局规划,对不适宜人居住和提高生活水平的偏远村庄、贫困村庄、地质灾害村庄等,采取整体搬迁方式,搬迁到城镇社区或农村新社区。推进“合并一批”村庄布局规划,对相近相邻、共享设施的村庄,采取合并方式建成农村新社区。推进“引导一批”村庄布局规划,对零星分布的小村庄、空心村,采取引导方式,让小村庄向大村庄聚集。推进“提升一批”村庄布局规划,对保留的村庄,采取整理提升方式,改善发展形象,提升发展质量。
 3. 完善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标准化体系
 按照现代农村村庄基础设施完善、风貌特色鲜明、生态宜居宜业的要求,建立完善全市统一的村庄建设规划标准,制订包括村庄屋顶色彩、住宅高度、村内交通、排污管道、水电设施、办公设施、文体设施、建设质量等内容的村庄建设标准,以及对外道路交通、信息网络、供水排水、产业布局等的衔接标准,形成全市统一的村庄建设标准体系。同时,要积极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建设,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制定农产品质量标准,并逐步建立和完善质量追溯体系。
 4. 优化新农村建设用地布局
 结合宁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期评估工作,抓住规划修改调整的契机,针对近年来新农村建设规划落地难的实际,加强土地利用规划与城乡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等的衔接,为当地基础设施、社会公建、民生保障以及经济发展项目落地创造条件。近期,重点对卫星城市、中心镇的新农村建设用地布局进行优化,设法保障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发展合理用地的需要。
(二)加快新农村“五张网”建设
 1. 构建城乡一体的道路交通网
 围绕方便和改善农村出行条件,加快农村公路网络化建设,尤其是村庄内部道路网络建设,努力建立城乡一体化、县乡村互联互通的道路交通网络体系。优化农村客运网络布局,建设城乡客运分级场站网络,探索城乡一体化交通管理体制。
 2. 构建城乡一体的水环境网
 实施农村饮用水提升工程,提高农村饮用水安全标准,推进城乡联网集中供水,对农村管网、饮用水设施进行更新改造。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完善污水处理网建设,大力推进城区及建制镇管网向乡镇、农村延伸,提高接户率和污水进厂处理覆盖率。借鉴世行贷款项目建设管理经验,加快推进农村分散式污水治理。继续开展“千里清水河道”和“村庄水环境”整治工程,努力实现平原河网“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目标。
 3.构建城乡一体的卫生保洁网
 围绕洁化城乡环境,推进村庄生活垃圾分类和就地消纳处理,完善农村三级处理网络,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巩固村庄整治建设成果,建立县(市)区财政奖补办法,完善农村环境保洁制度,构建“一把扫帚扫城乡”的城乡一体环境保洁机制。
 4. 构建城乡一体的绿化生态网
 积极开展森林村庄建设,加大农村绿化造林力度,推进围村林带、通道林带、水系林带、农田林带、村庄休闲林带、房前屋后果树林带建设,加大管护力度。以直接承担生态保护责任的乡镇、村、农户为补偿对象,加强对基本农田、水源地和重要生态湿地、生态公益林的生态补偿,研究建立耕地保护基金。
 5. 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网
 大力推进信息化、商贸流通服务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全覆盖,努力实现城乡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撤村建居、农民集聚区建设为切入点,建管并举,同步跟进农村社区管理服务,着力构建社区联合党组织、业主管委会、物业管理公司“三位一体”的治理模式,建立农村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稳步推进镇村体制向街道社区体制转变,同时建立农村新社区管理的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将乡村环境保洁、设施维护、绿化养护、行政村日常办公经费等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畴。
(三)推进新农村“五大工程”建设
 1. 村庄整治提升工程
 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开展幸福美丽新家园建设的意见》和《关于推进相对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的若干意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深化全面小康村、中心村、特色村及精品区块的“三村一线”创建。以相对欠发达“16+3”区域为重点,分期分批实施以危旧房改造拆除、保留村外立面改造等为主要内容,全面整治提升村庄面貌。
 2. 农民集中居住工程
 以卫星城、中心镇、中心村规划建成区为核心区域,建设一批农民集中居住区,优化区域内生活、生产、生态及公共设施配套与建设管理,鼓励周边区域整村拆迁或若干农户拆迁后搬迁聚集居住,鼓励下山移民、海岛移民拆迁后搬迁聚集居住,努力建设一批以公寓式住宅为主、户数规模超千户、人口规模超3000人的大型农民集聚区,以形成聚集居住与就业良性互动的规模效应。对于城镇建成区内立项建设的农村住房制度改革实施项目,在用地供应、资金筹措、规费减免、项目审批、建设监管等方面,比照享受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同等优惠政策。
 3.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程
 按照城乡一体化总体思路,充分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研究出台国土配套政策。在严控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的前提下,以乡镇为实施单位,整体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有序推进。新增耕地纳入储备库管理,复垦获得的建设用地指标和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归乡镇所有,土地级差收益返还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在整治中依法取得的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保障区域内农村住房集聚、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等项目需要,节余指标纳入交易市场,土地出让收益全额留给所在乡镇。
 4. 农村产业提升工程
 主要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经营规模化、主体法人化、管理专业化、产业市场化、产品绿色化。当前要按照“园区化、农场化、合作化”要求,加快完善农业“两区”建设布局规划,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连片推进优质粮油、蔬菜瓜果、特种水产、林特花卉基地建设,打造一批现代农业综合区、主导产业示范区、特色农业精品园和“农家乐”休闲特色区块和精品线路。与此同时,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重点发展农村超市、餐饮、物流等产业。
 5. 农民素质提升工程
 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计划,扎实开展生产型、技能型、经营型三类实用人才培训,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和现代农业经营者。鼓励和支持农户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和职业农民流转集中。力争使农民增收从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转变,从务工增收向创业增收转变。
(方建新  农贵新  韦风涛  宋宇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