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弯风 四弯风是指发生于四肢弯曲处的瘙痒性皮肤病。以多形性皮损,反复发作,时轻时 重,自觉剧烈瘙痒为特征。常伴有哮喘等过敏性疾病。通常可分为婴儿期、儿童期、青 年及成人期三个类型,婴儿期一般发病较早,约60%在生后l一6个月内发病,约90% 左右在5岁内发病,超过35岁发病的不足5%.中医根据皮损形态不同又有奶癣,浸淫 疮、血风疮之称。西医称之为异位性皮炎或先天过敏性湿疹或称之为特应性皮炎. [病因病机] 由于先天不足,禀性不耐,脾失健运,湿热内生,复感风湿热邪,蕴聚肌肤而成;或 反复发作,病久不愈,耗伤阴液,营血不足,血虚风燥,肌肤失养所致。久病常累及于 肾,故在病程中可出现脾肾亏损的证候。 l 遗热于儿 常因胎前怀孕时,母食五辛炙煿,生后又不禁口,多食动风鱼腥发物, 致脾运失司,湿热内生,哺乳时遗热于儿。 ; 2 禀性不耐 禀性不耐,复因饮食不节,喜食鱼腥海味、五辛发物所致。 3 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生化乏源,以致身体消瘦,不长肌肉,肤失血养。 [辨病] 1 临床表现 本病根据症状可分为婴儿期、儿童期、青年及成年人期三个类型。 1。l 婴儿期 皮损好发于额、面颊、耳廓、头皮及下颊部,四肢和全身也可发生。 初起为急性红斑,渐渐在红斑基础上出现针头至粟粒大的丘疹、丘疱疹及水疱,可密集 成片。瘙痒明显,搔抓后出现糜烂、渗出、结痂。头部可呈黄色脂溢性痂,病情时重时 轻,某些食物如鸡蛋、牛奶、鱼虾及出牙、气候突变等因素可使病情加重.一般常在2岁 内逐渐痊愈。少数延续到儿童期。 1.2 儿童期 多在婴儿期缓解1—2年后,自4岁开始发病,少数自婴儿期延续发 生。皮损常累及四肢伸侧或屈侧,常局限于胭窝及肘窝等处。为局限性、对称性、干燥 带有鳞屑的丘疹,久之成为边缘清楚的苔藓样斑片,因搔抓而有抓痕,表皮剥脱有血痂. 少数为米粒至黄豆大小,呈正常皮色或棕褐色的丘疹,初起较大,颜色潮红,日久变硬, 色褐。伴有大腿内侧淋巴结肿大。自觉瘙痒剧烈。 1.3 青年及成人期 发病在12岁以后或从儿童期发展而来。皮损多见于颈部、四 肢、眼眶周围,类似于播散性神经性皮炎,为多数密集的小丘疹,常融合成片,苔藓样 变明显,其上有细薄鳞屑。自觉瘙痒剧烈。 除上述症状外,患者常伴有全身皮肤干燥或呈轻度鱼鳞病样改变,手掌纹理粗重,面 色常较苍白,眼眶周围轻度色素沉着,呈淡褐色晕。皮肤经钝刺激后呈白色划痕,冷热 刺激、情绪波动、出汗及毛织品接触均易使瘙痒加剧,约60%"-~70%可伴有支气管哮喘、 过敏性鼻炎史。 2 实验室检查 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血清IgE升高,对多种过敏原皮内试验(Ⅰ 型)呈阳性反应。对某些迟发性细胞免疫试验如结核菌素、念珠菌素等反应低下,对某 些生理及药理试验,如皮肤白色划痕症、乙酰胆碱皮内注射呈迟缓苍白反应,组胺皮试 反应减弱等。 3 诊断依据 3.1 个人或家庭中有遗传过敏史(如哮喘、过敏性鼻炎、遗传过敏性皮炎)。 3.2 婴儿和儿童期皮损多见于面部及四肢伸侧或肘及胭窝,为红斑、丘疹及渗出等 多形性损害。 3.3 青年和成人的皮损常为肢体伸侧或屈侧的苔藓样的皮损。瘙痒剧烈,呈慢性复 发性过程. 3。4 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血清中IgE增高可做为辅助诊断. 4 鉴别诊断 4.1 湿疹 皮损损害与异位性皮炎没有多大区别,但无一定发病部位,家族中常无 “异位性”病史。 4.2 婴儿脂溢性皮炎 常见于生后不久的婴儿,头皮局部或全部被有灰黄色或棕黄 色油腻状鳞屑,有时亦累及眉区、鼻唇沟、耳后等处,痒轻。 (辨证工 1 湿热内蕴证 四弯处起红粟、水疱,瘙痒溢水,结痂,便干溲黄,舌红,苔薄黄 腻,脉细滑. 2 脾虚湿盛证 患处皮色黯淡,水窠累累,抓痒水出,小儿面黄肌瘦,神疲乏力, 纳呆便溏,或完谷不化,舌淡,苔薄黄或腻,脉缓弱。 3 阴虚血燥证 皮肤干燥,搔痒脱屑,抓破血痕累累,舌红苔剥或舌淡苔净,脉细。 [治疗] 1 内治法 1.1 辨证论治 1.1。1 湿热内蕴证 治宜利湿清热。选用导赤散酌加黄连、车前子等。 1.1.2 脾虚湿盛证 治宜健脾利湿。选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1.1.3 阴虚血燥证 以血虚为主者,治宜养血润燥,选用地黄饮子酌加防风、苦参、 夜交藤等。以阴虚为主者,治宜滋阴润燥,选用滋阴除湿汤酌加白蒺藜、苦参、熟地等。 1.2 成药、验方 1.2.1 滋阴补肾片、苁蓉片、地龙片各5片,内服,每日2次. 1。2。2 湿热内蕴证,可选用导赤丹或犀角化毒丹,周岁以下每日1丸,分2次服; 周岁以上每次l丸,每日2次。脾虚湿盛证,可选用参苓白术散,每次3g,每日2次,开 水送服。 2 外治法 2.1 婴儿期用青黛散或清解片研粉,用麻油调成糊状,外搽,每日3—4次。儿童 期和成人期用1%薄荷三黄洗剂或葎草酊外搽,每日3-4次。 2。2 湿热内蕴证用湿疹膏或五石膏外搽,每日3—4次。经久不愈者,用地肤子30g, 蛇床子9g,苦参15g,白矾5g,煎水外洗,每日1次。或用三妙散麻油调成糊状外搽,每 日3—4次。阴虚血燥证,用润肌膏加湿疹粉调搽。 [预防与护理] l 应注意避免各种刺激,天气干燥可外涂黄柏霜保护皮肤。 2 忌食海鲜、辛辣、醇酒等刺激性食物。 3 冬季保暖,避免上呼吸道感染及哮喘发作。 4 内衣应穿棉纱制品,毛料、化纤、羽毛不能直接与皮肤接触。 (古籍选粹工 《外科大成》 四弯风,生于腿弯脚弯,一月一发,痒不可忍,形如风癣,搔破成疮, 用大麦一升入砂锅内,水煮麦开花为度,乘热先熏后洗,日二三次,五七日可愈。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 四弯风,形如风癣,属风邪袭于腠理而成。其痒无度, 搔破津水,形如湿癣。法宜大麦一升熬汤,先熏后洗,次搽三妙散,渗湿杀虫,其痒即 止,缓缓取效. [现代研究] 1 发病学研究 一般认为本病的发病与遗传、免疫和对生理药理介质反应异常有 关。遗传方面,约70%患者有家族遗传过敏史,遗传方式,多认为可能为多基因遗传,即 遗传和环境因素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免疫方面,有细胞免疫缺陷为T淋巴细胞减少, 主要为T抑制性细胞(Ts)绝对数和百分比降低,外周血淋巴细胞对致有丝分裂原如植 物血凝素(PHA)、刀豆素A(conA)和美洲商陆丝裂素(PWm)的刺激反应降低。迟 发过敏反应缺陷患者对一系列抗原如结核菌素、双链酶、念珠菌素等迟发皮内试验反应 降低或缺乏。嗜中性白细胞和单核细胞功能缺陷,表现为趋化性和抗体依赖细胞中介细 胞毒细胞(ADCC)功能低下。免疫方面还表现为过敏性素质即与过敏性疾病如哮喘、过 敏性鼻炎关系密切。对某些食物如蛋、牛奶、鱼、虾类等过敏。吸入过敏变应原皮试可 为阳性。高IgE水平.生理药理介质反应异常方面为患者白细胞和表皮细胞对p肾上腺素 能性激动剂的反应迟钝,所产生的C—AMP水平及抑制表皮细胞的核分裂功能降低,p肾 上腺能性受体与p兴奋剂亲和力下降,o肾上腺素能性受体比率增高等。此外尚发现单一 核细胞内C—AMP一磷酸二酯酶(PDE)活性增高,从而使C—AMP水平下降。 2 临床研究 2.工 辨证施治 周双印将本病分为三型:胎热型,多见于婴儿期,治以清热凉血、 疏风止痒,方用三心导赤散加味,药用连翘心、栀子心、莲子心各3g,玄参、生地、车 前子、蝉衣、木通、甘草梢各6g,山药、茯苓、黄芪、五灵脂各9g;阴虚型,多见于儿 童期,治以滋阴清热、健脾祛湿,方用养阴祛湿润肤汤,药用南北沙参、玉竹、天花粉、 生地、白鲜皮、荆芥炭各12g,苡仁、党参、黄芪、赤小豆各15g,炒丹皮、茯苓皮、丹 参各lOg;血燥型,多见于成人期,治以养血润燥,方用当归饮子加丹参、五灵脂各lOg, 同时配合外治,婴儿期以香油调湿疹散外涂,儿童期用苍苦五倍汤煎水外洗。其治疗3l 例,结果痊愈27例,好转3例,无效1例。 2。2 单方验方 郭在培用六味地黄丸治疗肝肾阴虚型,八仙丸治疗肺肾阴虚型异位 性皮炎,均为每次8粒,每日3次,疗程2个月,20例患者病情改善明显。 (述评} 四弯风与先天过敏素质密切相关。病程较长,缠绵日久,反复发作,中医治疗急性 期以清热祛风化湿为主,慢性期以健脾养血润燥为法,需内治外治相结合.中医药治疗 四弯风疗效确切,但临床报道较少.今后,进一步加强本病证治的临床研究,并探讨中 药方药的药理作用,进行制剂方面的研究,是其发展的方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