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皮肤病 白 秃 疮 白秃疮是生于头部的真菌性皮肤病。因其头生白屑,发落而秃成疮而命名。中医又 称“蛀毛癣”,俗称“白鼠痢”。其特征为灰白色鳞屑斑,毛发易断,在接近头皮的发干 外围有白色菌鞘围绕。本病多发于卫生条件差的农村儿童,尤以男孩为多,青春期可自 然痊愈。本病即现代医学发癣中的白癣。 历代医家对本病早有认识,认为本病是由虫所引起,可由剃发染毒而致。如隋《诸 病源候论。白秃候》记载:“白秃之候,头上白点斑剥,初似癣而上有白皮屑,久则生痂 成疮,遂至遍头。洗刮除其痂,头皮疮孔如箸头大,里有脓汁出,其细微难见.……乃 至自小及长大不瘥,头发秃落,故谓之白秃也。”明《外科正宗.白秃疮》云:“白秃疮因 剃发腠理司开,外风袭入,结聚不散,致气血不潮,皮肉干枯,发为白秃,久则发落,根 无营养。”《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则将白秃疮与肥疮混称,统谓之秃疮。“此证头生 白痂,小者如豆,大者如钱,俗称钱癣,又名肥疮。多生小儿头上,疮痒难堪,却不疼 痛,日久延漫成片,发焦脱落,即成秃疮,又名癞头疮。” (病因病机) . 多由接触患者的理发用具、帽、枕等传染而得;或理发时腠理司开,外邪侵入,结 聚不散,以致气血不潮,皮肤干枯而成;或由脾胃湿热内蕴,湿甚则痒流汁,热甚则生 风生燥,肌肤失养,以致皮生白屑,发焦脱落。 西医学认为,本病是由小孢子菌所引起的头皮和毛发感染。 [辨病] 1 临床表现 初起丘疹色红,灰白色鳞屑成斑,中央有毛发穿过,逐渐增多而大, 小者如豆,大者如钱,渐沿至头皮它处,毛发干枯,失去光泽,且头发变脆易于折断,易 于拔落,多数离头皮2~3mm处,头发自行脱落,参差不齐,在接近头皮的毛发干外围, 常有灰白色菌鞘围绕,是本病的特点。 自觉瘙痒。少数患者有轻微红肿,丘疹,脓疱,结痂而稍有疼痛。病程缠绵,往往 迁延数年未愈。未经治疗者常常到青春期自愈,新发再生,不留疤痕.亦有继发感染者, 发生水疱肿胀,化脓等现象,在化脓处遗留疤痕,该处头发永不再生。镜检:发处可见 有多数圆形孢子集聚. 2 诊断要点 2。1 好发于儿童,尤以卫生条件较差的农村儿童多见。 2.2‘皮损为大小不等的圆斑,上覆灰白色鳞屑,逐渐扩大,可有轻痒。病发外围绕 以白鞘,在距头皮2—3mm处折断。 2.3 病程缠绵,但至青春期可自愈。愈后头发可再生。 3 鉴别诊断 3。1 白疤(银屑病) 皮损有较厚的银白色鳞屑性斑片,呈云母片状,边缘暗红, 边界清楚,头发呈束状,不脱落,搔去鳞屑可见渗出或出血点,同时,四肢伸侧常有同 样病变。 3.2 白屑风(头皮脂溢性皮炎) 多见于青年,白色鳞屑堆叠飞起,虽也脱发,但 无断发现象. 3。3 肥疮(黄癣) 有典型的黄癣痂和特殊的鼠粪臭味,愈后有疤痕,毛发永久 脱落。 3。4 黑点癣 头皮散在黄豆到杏子大小鳞屑斑,细薄的鳞屑不多,病发刚出头皮即 折断,毛囊口的断发呈黑点状. 3.5 油风(斑秃) 常突然发生,呈斑片状脱落,病变处光泽而无鳞屑。 3。6 石棉状癣(石棉状糠疹) 脂溢性皮炎中的一种,表现为堆集很厚的鳞屑,较 难脱落,一般无脱发现象。 (辨证) 湿热蕴毒证 头皮瘙痒剧烈,浸淫流滋,散在性脓疱、丘疹,口苦咽干,便结溲赤, 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 [治疗] 1 内治法 一般不需要内治。病情较重,或继发感染者,可配合内服汤药治疗。 1.1 辨证论治 多为湿热蕴毒证,治宜清热利湿解毒,杀虫祛风。常用药物茵陈、 蒲公英、土大黄、金银花、土茯苓、蛇床子、苦参、苦楝根皮等。 1.2 西药治疗 灰黄霉素,儿童剂量按每kg体重每日lO~15mg,饭后服,服药一 般3—4周,短程疗法14天。或选择酮康唑、斯皮仁诺等治疗。治疗期间应注意肝功能 及血液情况。 2 外治法 关键在于将病发连根拔去。外涂一扫光或雄黄膏,或5%硫磺膏并配合 拔发治疗。具体方法是:治疗前先在头部寻找病区及可疑病区,然后将该区周围lcm处 的毛发剃光或剪子,以便敷药;然后每日以明矾水或热水洗头后,即在病区敷药,用油 纸盖上,并嘱患者包扎或戴帽子固定,每日换药1次,涂药必须厚些.用药l周后,头 发比较松动,即可以镊子拔去病发,并争取3天内全部拔完.如果头发未松,更须多上 些药膏,不能间断,一直到病变处头发拔光为止。.病区头发拔光后,继续涂药膏。此时 涂药不宜过厚,每日1次,连续2—3周,如果病区内发现有残余的头发或断发时,应立 即彻底拔去. [预防与护理] 1 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以减少感染来源. 2 不要使用患者的梳、篦、帽子和枕套等生活用品。 3 加强对理发室的管理。理发用具每日应分别用水煮沸15分钟,或用酒精、5%石 炭酸、10%福尔马林溶液浸泡,或流水冲洗等方法进行清洁消毒。理发后用流水洗头。 4 患儿须经彻底治愈后,才能参加集体活动。 [古籍选粹] 《疡科心得集.辨白秃疮肥疮论》 白秃疮者,俗称疽灿疮,……作痒,疮痂高堆是 也。风袭则起白屑,热甚则秃,久则伤孔而不生发。治当消风,除湿,杀虫,止痒,养 血。肥疮生于头顶,乃脏腑不和之气上冲,血热之毒上注,小儿阴气不足,阳火有余,故 最多犯之.宜内服荆芥、防风、连翘、天花粉、贝母、玄参、赤芍、生地、牛蒡子等,清 热解毒,凉血活血.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秃疮》 此证头生白痂,小者如豆,大者如钱,俗名钱 癣,又名肥疮。多生于小儿头上,瘙痒难堪,却不疼痛。日久蔓延成片,发焦脱落,即 成秃疮,又名癞头疮。 《外科真诠.白秃疮》 白秃疮一名癞头疮,多生于小儿头上,初起小者如豆,大者 如钱,白痂累累,抓痒不堪,年深日久,发焦脱离,由胃经积热生风所致。宜先用番木 鳖、生黄柏、芥穗煎水,洗去白痂,徐用太极黑铅膏搽之;内服用防风通圣散料醇酒浸 焙为细末,每日一二钱,量其壮弱用之,食后白汤送下,服至头上多汗为验。发落不生, 用香油调骨碎补末搽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