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窝疮 脓窝疮为继发于其他皮肤病如湿疹、疥疮、痱子、虫咬皮炎等的化脓性皮肤病。四 季均可发病,但以夏。秋季节多见,好发于儿童。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继发性脓疱病。 明.陈实功《外科正宗》中记载。“其患先从水疱作痒,后变脓疱作痛。所成脓窝疮 ` 也. (病因病机) 多由于肺经有热,脾经有湿,二气交感蕴蒸皮肤而成j或因湿疹、疥疮,痱子、接 触性皮炎以及蚊叮虫咬等瘙痒性皮肤病,复经搔抓摩擦,破伤染毒所致… 西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原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患有瘙痒的皮肤病如湿疹,疥疮、 虫咬皮炎或痱子时,皮肤的屏障作用可被破坏,为皮肤化脓感染提供了较好条件;加上 炎热夏天,出汗较多,皮肤有浸渍现象,细菌在皮肤上容易繁殖. [辨病] 1 临床表现 多发于原有皮肤病的皮损部位。健康皮肤上较少见。初起红斑、丘疹。 很快变成黄豆大脓疱,四周红晕,灼热疼痛,疱壁厚,不易破裂,破后凹陷成窝,上有 脓液,可引起附近誉核肿痛,结干黄痂,痂脱而愈。愈后可遗留疤痕。亦有结痂过早,.脓 流未清,致反复迁延难愈。一般无全身症状,重者可有发热,口干等症。 2 诊断要点 2.1.多有原发皮肤病变,如湿疹、疥疮、痱子、虫咬皮炎等。 2。2 皮损继发原发病灶,为黄豆大小脓疱,疱壁厚,破后溃陷成窝,上有脓液。 2,3.全身症状较轻,可伴有附近淋巴结肿痛。 3 鉴别诊断 3。1 黄水疮 多发于夏秋季节,具传染性,其皮损较浅。疱壁薄,脓汁沉积于底部, 呈半月形积脓现象,溃后其脓水浸淫蔓延,多形成凹陷性溃疡,病程短,痊愈后一般无 疤痕。 3.2 疖 起病多为半球形疼痛性结节,以后中央坏死化脓,脓出即愈。 [辨证] 直 风热挟湿证 多在夏秋时发病,初起局部瘙痒较甚,搔抓后红斑、丘疹,继之脓 疱,焮热红肿,痒痛相兼,脓疱难溃或溃后湿烂成窝。伴有口渴少饮,便结溲赤,苔薄 黄,脉滑数。 2 热毒蕴蒸证 局部脓疱高肿不溃,或破后脓液干燥,凹陷成痂,疮周皮肤红肿焮 热,啄痛较甚。伴有恶寒发热,口苦咽干,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厚,脉 弦数. [治疗] 1 内治法 1.1 辨证论治 1.1.1 风热挟湿证 治宜疏风清热,利湿解毒。方用消风散合银花解毒汤加减。 1.1.2 热毒蕴蒸证 治宜清热解毒,佐以利湿.方用黄连解毒汤合萆藓渗湿汤加减。 1。2 成药、验方 l。2.1 牛黄清热散(成药),视小儿年龄大小,每小瓶分作2日或3曰分服。 1。2。2 清解片,每次3片,每日2次;或三黄丸,每次4。5g,每日2次口服。 2 外治法 2。1 脓液多者,可选用蒲公英、野菊花、马齿苋等适量煎水湿敷. 2.2 脓液少者,用三黄洗剂加入5%的九一丹混合摇匀外擦,每日3--4次。 2。3 均可选用红油膏、九一丹盖贴,敷药前先将脓疱挑破,每一脓疱应分开盖贴。 2。4 青蒿30g,鱼腥草30g,黄柏20g,生大黄lOg,银花30g,土茯苓20g,冰片 2g。煎水外洗局部,每日1—2次。 3 西药治疗 同“黄水疮”。 [预防与护理] l 有原发皮肤病患者,应注意手的卫生,勤洗手,以免搔抓感染成疮。 2 及时治疗患者,愈后应将其衣被及用具清洁消毒。 3 在第2次换药时,应以麻油或其他植物油湿润片刻,揩去前药,再敷新药。 [古籍选粹] 《外科正宗.脓窠疮第七十七>> 脓窠疮,乃肺经有热,脾经有湿,二气交感,其患 先从小泡作痒,后变脓泡作疼,所成脓窠疮也。甚者清热散风、凉血除湿治之,凉血清 风散是也;外以蛇床子散或清疮一扫光搽之亦效。兼戒辛辣发物。 蛇床子散:治脓窠疮生于手足遍身,根硬作胀,痒痛非常。 蛇床子、大枫子(肉)、松香、枯矾各一两,黄丹、大黄各五钱,轻粉三钱。上为细 末.麻油调搽;湿烂者,干掺之. 脓窠又方:黄柏(以公猪胆汁搽之,火上炙)一两,石膏(煅)一两,轻粉二钱,黄 丹、枯矾各三钱。上为末。麻油调搽;湿者,干掺。 (述评) . 本病为继发于一些瘙痒性皮肤病或痱子等的化脓性皮肤病,其临床表现与上节的黄 水疮相似,病情稍重,临床治疗可相互参照,但本病在治愈后需继续加强对原发病灶的 治疗,以防复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