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 发 乳发是发生在乳房部肌肤之间,容易腐烂坏死的化脓性疾病。临床较少见.多发于 哺乳期妇女或平时不注意卫生的妇女。其特点为病变范围较乳痈大,局部仿红漫肿疼痛, 迅速坏死溃烂,来势凶险,严重时可致热毒内攻。相当于西医所称的乳房部急性蜂窝组 织炎或乳房部坏疽. 本病最早见于晋《刘涓子鬼遗方》:“治发背发乳,四肢有痈疽,虚热大渴,生地黄 汤”,称为“发乳”。隋《诸病源候论》中亦称之为“发乳”。明《仙传外科集验方》中有 “妇人乳发”的记载。明《外科启玄》则对乳痈、乳发作了简明的鉴别,“乳肿最大者名 乳发,次日乳痈”。至清代对本病的病因病机、临床特点及治疗等均有详尽的论述,病名 也有“湿火乳痈”、“脱壳乳痈”、“乳脱”等多个称呼。《疡科心得集》对本病的论述较为 全面,提到“时疫”是“湿火乳痈”致病因素之一,可能包括了西医所指“乳房坏疽”这 一类特异性感染的概念。 [病因病机] 1 肝胃湿火 产后体弱,百脉空虚,湿热火毒乘虚侵犯皮肉,阻于肝胃二经,壅结 于乳房而成。湿毒瘀积,故乳房漫肿,溃后脓腐连片。火性猛烈,故病势凶猛,蚀皮腐 肉.湿火相兼,则肿胀溃烂严重而迅速。 2 时疫侵袭 外侵时疫之气,蕴阻经络,结聚于乳房而发病。疫毒之气较六淫外邪 更为凶险。 3 亦可由乳痈火毒炽盛而并发。 [辨病] 1 临床表现 本病虽来势凶险,病变范围较大,但一般不会危及生命,若治疗得当, 约1个月左右痊愈. 初起乳房部皮肤焮红漫肿,毛孔深陷,疼痛剧烈。伴恶寒发热,骨节酸楚,不思饮 食,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数。约2—3天后,皮肤湿烂,随之发黑溃 腐,或中软不溃,疼痛加重。伴壮热口渴,舌苔黄腻,脉象弦数。若经恰当治疗,腐肉 渐脱,身热渐退,约1个月左右疮口逐渐愈合。 如损伤乳络,则疮口久不收敛,形成乳漏。若正虚邪盛,火毒内攻,则见高热神昏、 烦躁不安,舌质红绛,苔黄,脉数等危象。 2 诊断要点 2.工 多见于哺乳期体虚妇女,或平时不注意卫生的妇女。 2.2 病势凶险,病变范围大,乳房焮红肿胀,毛孔深陷,迅速发黑腐烂.待腐脱热 退而渐愈。 2.3 伴恶寒发热,骨节酸楚,不思饮食,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等全身症状。 3 鉴别诊断 3。工 乳痈 多见于初产妇,病变范围较乳发小,多形成脓肿,一般少见皮肤湿烂 征象。 3。2 炎性乳癌 乳房肿胀色暗红或紫红,触痛轻,全身中毒症状轻,病变常迅速波 及对侧乳房,预后差。 [辨证] 本病依据局部症状可分初起、成脓、溃后三个病期,结合全身症状可分为肝胃湿火 证、火毒炽盛证、正虚邪衰证三种证型。 1 肝胃湿火证 乳房部皮肤焮红漫肿,毛孔深陷,疼痛剧烈。伴恶寒发热,骨节酸 楚,不思饮食,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数。 2 火毒炽盛证 乳房部皮肤湿烂,迅速发黑溃腐,疼痛加重。伴壮热口渴。舌质红, 苔黄腻,脉弦数。 3 正虚邪衰证 疮面腐肉渐脱,脓水稀薄,肉色灰白,日久不敛。伴神疲乏力,面 色无华.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疗] 1 内治法 1。l 辨证论治 l。1.工 初期 治宜清热泻火,利湿解毒。选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1。1.2 成脓 治宜清热泻火,凉血托毒。选用龙胆泻肝汤加山甲、皂角刺;若火毒 内攻,治宜凉血解毒开窍,选用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 1.1.3 溃后 治宜调补气血,生肌收口。选用八珍汤加减。 1。2成药、验方 1.2.1 山甲珠、皂角刺、天花粉 全蝎各9g。共研细末,每服0.6g,酒送服。 1。2.2 蒲公英、丝瓜络、地丁草、皂角刺各3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2 外治法 2.1 初起 玉露膏外敷,或玉露散用冷开水或菊花叶汁调敷。 2.2 成脓 若按之中软有波动感,宜及时切开排脓,切口呈放射状,并清除坏死组织. 2.3 溃后 七三丹、黄连膏盖贴,每日换药工一2次.待腐肉脱落,改用九一丹、生 肌散,红油膏盖贴,每日换药工次。 2.4 形成乳漏者,参照“乳漏”治疗。 [预防与护理] 1 产妇要注意调养,保持心情舒畅,合理增加营养,提高抗病能力。 2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乳头清洁,及时治疗乳头破碎等. [古籍选粹] 《疡科心得集。辨乳痈乳疽论》:又有湿火挟肝阳逆络,或时疫,或伏邪聚结而成者, 起时乳头肿硬,乳房焮红漫肿,恶寒身热,毛孔深陷,二三日后,皮即湿烂,隔宿焦黑 已腐,再数日后,身热退而黑腐尽脱,其生新肉如榴子象。掺以珍珠散,以白玉膏盖之; 内服疏肝清湿热之剂以收功,此湿火乳痈也。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此证发于乳房,焮赤肿痛,其势更大如痈,皮肉尽腐, 由胃腑湿火凝结而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