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拓睿教育|| 针灸背诵——痄腮、乳痈背诵要点

 壹亩莳 2022-06-23 发布于浙江
图片

痄腮



痄腮是以发热、耳下腮部肿胀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又称“蛤蟆瘟”“大头瘟”等。其发生常与感受风热疫毒之邪有关。少阳、阳明经脉分别循行于耳下和腮部,风热疫毒之邪从口鼻而入,阻遏少阳、阳明经脉,郁而不散,蕴结于耳下腮部而发病。基本病机是温毒之邪蕴结于少阳、阳明经。

【辨证】
主症:耳下腮部肿胀疼痛,一般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状如梨形,边缘不清;局部皮肤紧张、发亮但不红,触之坚韧有弹性,有轻触痛;咀嚼困难,常伴有发热。
若耳下腮部酸痛肿胀,或伴恶寒、发热,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为温毒在表;耳下腮部红肿热痛,坚硬拒按,咀嚼困难,发热,舌红,苔黄腻,脉弦数,为温毒蕴结;高热烦渴,或睾丸红肿疼痛,甚则神昏抽搐,舌红,苔黄燥,脉弦数,为温毒内陷。

【治疗】
基本治疗
治法:泻火解毒,消肿散结。以手少阳、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翳风、颊车、外关、合谷、关冲
配穴:温毒在表配风池、少商;温毒蕴结配商阳、曲池、大椎;温毒内陷配劳宫、曲泉、大敦。高热配大椎、商阳;睾丸肿痛配蠡沟、太冲;神昏抽搐配水沟、十宣或十二井。
方义:近取手足少阳之会翳风、足阳明经穴颊车,宣散局部郁滞之气血;远取手少阳经之络穴外关、手阳明之原穴合谷清泻郁热而解毒散结;手少阳井穴关冲点刺出血以疏利少阳之气机。诸穴合用,共奏疏风解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
操作:毫针刺,用泻法。关冲、商阳、十宣、十二井穴点刺岀血。


图片
图片

乳痈


乳痈是以乳房红肿热痛,乳汁排出不畅,以致结脓成痈为主症的病证。多见于初产妇,好发于产后3~4周,又称“产后乳痈”。其发生常与外邪火毒入侵,或忧思恼怒、恣食厚味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乳房,足阳明胃经过乳房,足厥阴肝经至乳下,故本病主要与肝、胃两经关系密切。基本病机是胃热肝郁,火毒凝结。

【辨证】
主症:乳房肿胀、热痛、排乳不畅。
若乳房结块初起,肿胀疼痛,常伴有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为气滞热壅(郁乳期);肿块逐渐增大,焮红灼热,痛如刀割,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数或滑数,为火毒炽盛(酿脓期);肿块中央触之渐软,有应指感,或见乳头有脓汁排出,溃脓后乳房胀痛减轻,舌淡,苔白,脉弱无力,为正虚邪恋(溃脓期)。如脓肿破溃后脓流不畅、肿势和疼痛不减,病灶可能波及其他部位,形成“传囊乳痈”。
兼见胸闷胀痛,呕逆,纳呆,脉弦苔薄,为肝气郁结;口渴、口臭,便秘,苔黄腻,脉弦数,为胃热蕴滞;肿块增大,焮红疼痛,时有跳痛,舌苔黄,脉弦数,为火毒凝结。

【治疗】
基本治疗
治法:清热解毒,散结消痈。以足阳明、足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足三里、期门、膻中、内关、肩井
配穴:肝气郁结配太冲;胃热蕴滞配曲池、内庭;火毒凝结配厉兑、大敦点刺放血。乳房痛甚配少泽、梁丘;恶寒发热配合谷、曲池;烦躁口苦配行间。
方义:乳痈为病,多为胃热、肝郁,故取足阳明经合穴、胃之下合穴足三里,清泻阳明胃热,肝之募穴期门疏肝解郁;膻中、内关远近相配,宽胸理气;肩井为治疗乳痈的经验效穴。
操作:毫针刺,用泻法。膻中可向乳房中心方向平刺。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