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汪渭忠医案(二)

 一个大树 2021-12-21

二、疏风清热法治愈痄腮一例

胡某,男,5岁。

初诊1983 312 日。

主诉及病史左侧颌颐部漫肿2 天。

诊查;按之酸痛,伴微寒发热,全身不适,食欲不振,小便短赤,脉浮数,苔薄黄。

辨证;痄腮(流行性腮腺炎)。外感风热时毒,蕴结于少阴、阳明之络而成。治法∶疏风清热解毒。

处方;桑叶 6g 野菊 9g 银花 9g 荆芥 3g 蝉衣 3g 连翘 6g 炒栀仁 5g 黄芩 5g薄荷 3g 地丁草 6g 炒牛子 6g 板蓝根 15g 2

外敷∶祛风膏加紫金锭、皮硝,两天1 换。

二诊;寒热退清,腮肿基本已消,患儿口渴欲饮。仍守上方加花粉 9g,再行 2 剂。外敷药同上。4 日后诸症悉退,腮肿全消而愈。

按语】 痄腮俗称"虾蟆瘟",相当于西医的流行性腮腺炎,患于腮之一侧或两侧,肿胀很快,是冬春季节的一种流行病,儿童感染者为多。本病为外感风热时毒,病邪由口鼻而入,首犯肺卫,故症见,发热恶寒、头痛等表证,以后温毒之邪雍阻少阳、阳明,以致两侧耳下肿胀疼痛。故用牛芳、荆芥、蝉衣、薄荷、桑叶疏散风热,又用野菊、银花、地丁、公英、板蓝根、黄芩等清热解毒,消散肿痛。诸药合用共奏疏风清热 、解毒消炎之效。

三、清热解毒法治愈发顾一例

李某,男,6岁。

初诊1979125日。

主诉及病史∶麻疹后 5 天发现左颐颌部肿胀,开口困难、疼痛,伴微恶寒发热、纳呆、口渴尿赤。

诊查∶左颐领部轻微肿胀约 2cm×2cm,皮色正常,压迫局部在第二臼齿相对的颊粘膜上有粘稠分泌物溢出,体温 39℃(肛表),舌尖红、苔薄黄、脉弦数。

辨证∶发颐(化脓性腮腺炎)。麻疹后余毒未清,结聚于少阳、阳明之络,气血凝滞而成。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

处方∶大青叶 9g 银花 9g 野菊 9g 花粉 9g 板蓝根 10g 地丁草 15g 公英 6g 黄芩 6g 防风3g 荆芥 3g 苍耳子 6g 天葵子 9g

外敷∶金黄膏、皮硝、五枢丹。3 剂。

二诊;全身寒热已清,颐颌部肿胀稍减,口渴,小便灼热黄赤,舌红少津,脉弦数。守上方夫荆芥、防风,加炒山栀 6g、赤芍 6g,再进药 3 剂。外敷药同上。

三诊;颐颌部肿胀已消退,张口 自然,但仍口渴,纳少。此为病后脾阴亏损,故以调养脾土为治。

处方∶花粉 9g 怀山药 9g 麦芽 9g 野菊 9g 银花 9g 连翘 9g 沙参 9g服上方药3 剂而愈。

【按语】 发颐又名"汗毒",因发于颐颌之间,故名发颐。主要是由伤寒或温病后汗出不畅,以致余邪热毒不能外达,结聚于少阳、阳明之络,气血凝滞而成,病势较为严重。本病初起当以消散为主,若脓已成者,内治则宜托毒透脓,外治则应及时切开引流,否则脓毒横溢,往往出现逆证。溃后先,用八将散药线引流,外敷金黄膏,脓净用生肌散、生肌玉红膏收口;本病口腔粘膜常有脓液渗出,故可令患者用盐水漱口。禁食辛、辣、酸、荤及鱼虾之类食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