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痛证大成,疮疡痛

 北京润雨 2023-08-26 发布于辽宁

[概述]
凡因疮疡腐蚀人体皮肉筋骨,引起局部气血瘀滞所致疼痛,谓之疮疡痛。其主要临床表现及其临床特征为:疼痛剧烈,伴红、肿、灼热、全身症见口渴、溲赤、便干等,舌红、苔黄、脉滑数;或疼痛绵级,皮色不红,多呈漫肿,扪之不热,口不渴,小便清,大便如常或稀散,舌正红,苔白、脉沉等。

疮疡痛常见于西医的单个毛囊及其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浅表脓肿及化脓性淋巴结炎(痛);网状淋巴管炎;皮下组织、筋膜下、肌肉层间的急性弥漫性化脓性炎症(蜂窝组织炎)化脓性肥腺炎;脓血症;骨骼与关节间的急性化脓性炎症、脓毒败血症颈部淋巴结结核;骨关节间结核等疾病中。

[沿革]
有关“疮疡痛“之论述,首见于《黄帝内经》。其中有如“病痈肿颈痛”,“诸痈肿筋挛骨痛”:“暴痈筋软,随分而痛",“阳气大发,消脑溜项,名曰脑烁……”.项痛如刺以针”等等,汉.张仲最在《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中说:“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痈,”提出以疼痛之有无来诊断痛症,可见痈发必痛。南齐●龚庆宣《刘滑子鬼遗方》在论及“痈疽”、“发背”时,疼痛一词贯彻首尾,如说:“疽发或如小节,触即彻心痛";发背“愔愔而痛”。唐.王焘《外台秘要》将疮疡疼痛作为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指出:“初便大庙伤肌,晚乃大痛骨”,时时牵痛,瘤也,非痛。宋 李迅在其《集验背疽方》中,以有否疼痛来鉴别发背的起因。

关于治疗疮疡痛的用药法则,明.汪机(《外科理例)中有较具体的论述:“大抵疮之寒热虚实,皆可好痛。热毒痛者,药用寒凉折之,因风痛者除风,因湿痛者导湿,操而痛者润之,塞而痛者通之,虚而痛者补之,实而痛者泄之”,使临证之遭方用药,有法可遵,有章可循。

疮疡痛之顺逆,又可基于其性质和痛势来判断。明.陈实功《外科正宗》说:“初起顶高根活,掀肿疼痛,日渐肿高者顺;已成掀痛,皮薄光亮,身温者顺。初起顶平根散,不疼不热,色暗微肿,身体倦怠者逆;已溃皮烂,肉坚不腐,痛仍不减,肿仍不消,心烦者逆”,这对掌握疾病的发展,病家的预后有着较高的实用价值。

清代吴谦《医宗金鉴》论周身各部位疽证60余种,疼痛视为要证之一,如在论“附骨疽”、“咬骨疽”时说:“初觉寒热往来,如同感冒风邪,随后筋骨疼痛,不热不红,甚则痛如维刺,筋骨不能屈仲动转”。在论述近30种疮疡时,将痛证更列为首证.由此可见疼痛在疮疡病证中的重要意义。

近代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外科及其对疮疡痛的诊疗取得了较快的进展。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协同,同新针、气功、结扎、注射、切开挂线等一批新的治疗手段的创用,大大减轻了痈疽痔瘘等疮疡病人的痛苦,,为防治疮疡痛作出了新贡献。

[病因病机]
一、六淫邪毒
风、寒、暑、湿、爆、火六气过激,或当司而不至,或不当司而至,直接或间接地侵害人体而发病,如发颐暑疖、疔疮、阴疽颈痈等,多因四时而发或加重。《外科启玄.明疮疡当分三因论)说:“天地有六程之气,乃风寒暑湿燥火,人感受之则营气不从,逆于肉理,变生痈肿疗疖”。或谓虫毒、蛇毒、疯犬毒、漆毒、药毒、食物毒、疫疠毒、无名毒等侵袭人体,体表局部或某脏腑在邪毒刺激下,经络失和,气血受阻或脏腑功能失调,其特点是:发病急骤,患处疼痛剧热,掀红灼热或麻木不仁。有的很快遍及全身而见全身症状,如漆、蛇咬伤痛等。

二、情志过极
人之七情(喜、怒、优思、悲恐、惊)在异常情况下,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范围,便可导致体内气血、经络、脏腑功能失调而生疮作插如乳痛擦疬等。《外科启玄.明疮疡当分因论)说:“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惊悲恐,有一伤之,胜府不和营气不从,逆于肉理,则为痈肿。”

三、饮食不节

恣食膏梁厚味、醇酒炙博或辛辣刺激之品,致湿热火毒内生,气血不和,营卫失调,发于皮肤而致痈、疽、疔、疖等病痛。《素问生气通天论》“高粱之变,足生大丁”是其名论;《灵枢●玉版篇》也说:“饮食不节,阴气不足,阳气有余,营气不行,乃发为痈疽。”

四、房室损伤
由于早婚、房劳、妇女生育过多,均可导致肾虚,肾虚又可致多种属于疮疡的病证。如肾阴不足,虚火上炎,灼津为痰,痰火交凝而生瘰疗预痛,肾盘骨失所养,骨格空虚,风寒痰浊乘隙入侵,而生成流痰。肾虚为患,此多内发,故《疡医大全.论疮疡三因受病主治不同》云:“ 房欲劳伤,亏损元气,乃五脏受之,其病由此内发。”

[鉴别诊断]
中医证修深别为乐症疡疼痛伴有均热感前变茂表。多为市政,有头街。防病痛如鸡啄,多属皮下化除疾见,如疗花乳有,现馆疼而件有限梵感,病变在关节者,多为流负.范场疼痛彻价,开发于下肢,多为附骨疽。
西医对外科感染一般可据临床表现作出诊断, 化胀性疾患可触及波动感:深部脓肿可籍穿刺助诊,必要时,还可借助验血、超声波及X线检查,一般不难确诊。

[辨证论治]
一、疖肿疼痛
主证:患处肌肤疼痛,灼热色红,突起根浅,范围多在3~6厘米,有出脓即愈的特点。若病发于夏秋季节,多为暑疖。证系外感毒邪侵蚀肌肤。
治法:清暑利湿,解毒止痒。
方药:清暑汤(《外科全生集》。
滑石12克 甘草6克 银花18克 连翘12克 天花粉10克 赤芍10克 车前子10克 泽泻10克 谈竹叶10克

若疖痛反复发作,此起彼伏者,是为疖病。
治法:清热利湿,祛风定痛
方药: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
防风 荆芥 连翘 麻黄 薄荷 川芎 当归 炒白芍 白术 山栀 酒大黄 芒硝各15克 石膏 黄芩 桔梗各30克 滑石9克
共研细末,每服6克,开水送下,一日2次。

二、疔疮疼痛 

主证:初起患处肌肤疮形似粟,成痛或痒,坚硬根深,形状如钉,继则疼痛加剧。至后期顶高根软脓溃,方见消解。证属脏腑蕴热,复感毒邪

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方药: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合黄连解毒汤(《外台》引崔氏方。

银花24克,野菊12克, 紫花地丁15克, 天葵子10克, 蒲公英30克,黄连10克,黄芩12克,黄柏10 克,栀子6克。

若起病急骤,局部疼痛,掀热肿胀,皮色暗红,继则变黑或有白、瘢,迅速腐烂,范围甚大,脓稀如水、臭秽,周围有捻发音者,证属烂疔。

内治:凉血解毒,除湿止痛。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合黄连解步汤(《外台》引崔氏方)及三妙丸(《医学正传)>加减。

犀角屑(以15倍量的水牛角代替)1克,生地24克, 丹皮12克,芍药12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黄柏10克,栀子10 克,苍术10克, 川牛膝6克,薏米24克, 公英30克,地丁30克。

三、痈痛

主证:皮肉局部疼痛红肿,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不易损骨及内陷,常伴寒热等全身表现。证属风热火毒逆于肉理。治法:初起宜散风清热,行瘀定痛。


方药:仙方活命饮化裁《妇人良方》。

银花24克 当归12克 赤芍12克 天花粉10克 陈皮10 克 防风10克 浙贝母8克 白芷10克 甘草6克

若脓成,须托里透脓散痛,用透脓散(《外科正宗>合仙方活命饮。

 当归12克  生黄芪15克 炒山甲10克 皂角刺10克,川芎10克,银花15克,赤芍10克,乳香10克 没药10克,花粉10克 陈皮10克 防风10克浙贝母8克 白芷10克甘草6克

四、有头疽疼痛
主证:初起皮表即有粟米样脓头,胀痛且掀热红肿.溃烂之后,状如蜂窝,指掠有脓不流,范围可及9~12厘米,大者可至30厘米。证属外感风温湿热,内有脏腑蕴毒。
治法:清热利湿,止痛和营托毒。

方药:仙方活命饮(方见“痈痛”条)。

若溃脓期,酌加黄芩10克、黄连6克、生山栀10克。

五、发颐痛

主证:初期颐颌间疼痛,肿胀延及耳之前后,张口困难,唯波分泌减少。脓成则腮腺部疼痛加剧,呈跳痛样,肿胀更甚。腮腺导管开口处有黄稠脓性分泌物,后期溃破,脓出臭秽,可伴有以发热为主的全身表现。多为病后余邪不能外达,结聚少阳、阳明之络。

治法:初期宜清热解毒,散结止痛。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东垣十书》。

板蓝根30克 连翘10克 马勃6克 牛蒡子10克 黄芩10克 玄参15克 升麻6克 桔梗10克 陈皮10克 僵蚕10克 大青叶10克

六、流注痛
主证:肌肤漫肿疼痛,皮色如常,好发于四肢驱干肌肉丰原处之深部,易走窜,每每此起彼伏。本病初起,发病急聚,溃后易敛,其有外科阳证的基本特点。证属正气不充,毒邪壅滞。

治法:初期宜清热解毒,通络止痛。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五神汤(《外科真诠》)加减。

黄连6克 黄芩10克 栀子10克 银花15克 紫花地丁20克 赤芍10克 当归10克 茯苓10克 牛膝18克 甘草6克。

若脓成宜加炙山甲8克,皂角刺10克。


七、无头疽疼痛

主证:好发于四肢长骨处,疼痛彻骨,局部肿胀,溃后脓水淋滴,不易收口,可损筋骨。多为病后余毒未尽,深窜入里,留于筋骨,治法:初期宜清热化湿,行瘀定痛。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五神汤(方见“流注痛”条)。

若成脓后宜清热化湿、和营托毒,上方加炙山甲8克,皂角刺10克。

八、流痰疼痛

主证:好发于关节处,漫肿酸痛,动则痛剧,不红不热,化弦亦迟,溃出张水清稀,并夹有豆腐花样物质,形成窦道后,迁廷不愈,易损筋坏骨,轻则致残,重则形成虚劳,危及生命。证属肾亏骨空,风痰凝聚。

治法:初期以补益肝肾为主,温经通络、散寒止痛为辅。方药: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合芩部丹(经验方)加减。麻黄6克熟地25克白芥子12克炮姜炭10克肉桂 10克鹿角胶10克(烊) 百部12克黄芩10克丹参10克续断15克寄生15克杜仲12克

若成脓期,则宜温补托毒,散结止痛。用透脓散(《外科正宗》合芩部丹。
当归12克 生黄芪15克 炒山甲10克 川芎10克 皂角刺10克 黄10克 百部12克 丹参10克

[其他疗法]
一、外治法
(一)疮疡痛初期:宜消肿止痛。可选用具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中华药鲜品构烂外展。亦可用金黄散、玉露膏、太正膏、红灵丹等围药、油膏、膏药、掺药外敷止痛●

(二)疮疡痛中期:宜切开排脓,既可成轻疼痛,又可防邪走散,

(三)疮疡痛后期:宜提脓祛腐,收口定痛。可选用九一丹、五五丹;八宝丹、生肌散等。

二、针刺  取督脉及手足阳明经穴为主,如灵台、合谷、身柱、郗门、委中、足三里等穴,并配疮疡所生部位之经脉取穴,针刺用泻法。

三、冷热敷、局部固定、休息等,均可减轻疮病疼痛,促进疮肿消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