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腮腺肿大为特点。痄腮 是以发热、耳下腮部肿胀疼痛为主症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俗称“蛤蟆瘟”。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多流行于冬春季节,儿童多见,尤以 3~9 岁发病率较高,成人发病者症状较重。绝大多数患者可获得终身免疫。 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本病多因外感风温邪毒,从口鼻而入,夹痰化火,遏阻少阳、阳明经脉,郁结于腮部所致。 并发症:少阳与厥阴相表里,足厥阴之脉循少腹络阴器,若受邪较重则常并发少腹痛、睾丸肿胀。若温毒炽盛,热极生风,内窜心肝,则出现高热、昏迷、痉厥等变症。 辨证 主症:耳下腮部肿胀疼痛,咀嚼困难,或伴有发热。 1.温毒在表:患者仅觉耳下腮部酸痛肿胀,而无其他见症,可在数日内逐渐肿消痛止,较重者,初起有恶寒、发热、全身轻度不适等症。 2.热毒蕴结:发热、耳下腮部红肿热痛,坚硬拒按,咀嚼困难。 3.温毒内陷:高热烦渴,或睾丸肿痛,甚则神昏抽搐。 治疗 基本治疗 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以手少阳、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翳风、颊车、外关、合谷、关冲。 配穴:温毒在表者,配风池、少商;热毒蕴结者,配商阳、曲池;睾丸肿痛者,配太冲、曲泉;神昏抽搐者,配人中、十宣或十二井。 操作:毫针刺,用泻法。 关冲、商阳、十宣、十二井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方义:从患病部位看,本病以少阳经为主,牵及阳明经,故取手足少阳之会翳风、足阳明经穴颊车,均属局部取穴,以宣散患 部气血的蕴结。远取手少阳络穴外关、井穴关冲及手阳明经原穴合谷,以清泻少阳阳明两经之郁热温毒,且外关通阳维脉,“阳维为病苦寒热”,与擅治头面之疾的 合谷同用,更有疏风解表清热消肿之功。 其他治疗 1.灯火灸法 2. 耳针法 按语 1.针灸治疗本病疗效较好,常用方法是灯火灸和刺络放血。此外,穴位注射疗法、梅花针叩刺、局部微波照射等对本病局部炎症的吸收均有益。 2.若有严重合并症,应采取综合治疗。 3.流行季节针灸翳风、合谷、足三里等穴,可以起到预防作用。 4.本病有传染性,自患者起病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期间,须注意隔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