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痄腮 笔记

 随遇而安如当下 2023-10-09 发布于北京

<发病特点>

痄腮是由痄腮时邪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西医学称为【流行性腮腺炎】,以发热、耳下腮部肿胀疼痛为主要特征。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两季易于流行。多发于3岁以上儿童,2岁以下婴幼儿少见,一般预后良好。少数患儿因素体虚弱或邪毒炽盛,可见邪陷心肝、毒窜睾腹之变证(青春期可合并睾丸炎、附睾炎、卵巢炎)。感染本病后可获终生免疫

<病因病机>

本病为感受痄腮时邪所致<病因>。

病机:邪毒壅阻【足少阳经脉】(A型)<两条经加选足厥阴肝经>,与气血相搏,凝滞于耳下腮部。

<诊断要点>

1.发病前2~3周有流行性腮腺炎接触史。

2.发热,<病位>【以耳垂为中心的腮部肿痛】(A型)边缘不清,触之有弹性感,压痛明显。常一侧先肿大,2~3天后对侧亦可肿大。腮腺管口红肿。有时颌下腺出现肿痛。

3.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可正常,或稍降低或稍增高,淋巴细胞可相对增加(病毒感染)。

4.血清、尿淀粉酶增高。

5.可疑病例应做血清学检查及病原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痄腮病证鉴别>

痄腮VS化脓性腮腺炎:化脓性腮腺炎中医名发颐。腮腺肿大多为【一侧】;表皮泛红,疼痛剧烈,拒按;按压腮部可见口腔内【腮腺管口有脓液溢出;无传染性】;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痄腮=流行性腮腺炎

发颐=化脓性腮腺炎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本病辨证以【经络辨证为主】,同时辨常证、变证。

常证:发热,耳下腮肿,无神志障碍,无抽搐,无睾丸肿痛或少腹疼痛,病在少阳经为主;

变证:高热不退,神志不清,反复抽搐,或睾丸肿痛、少腹疼痛,病在少阳、厥阴二经。

治疗原则: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本病治疗宜采用药物内服与外治相结合,有助于腮部肿胀的消退。

<分证论治>

2常证2变证

趣味串记:龙扑青菜(网络引用)

常证少阳柴胡葛,热毒壅盛普济方,心肝清瘟睾腹

<1-1>常证-邪犯少阳证(表热)→疏风清热,散结消肿→胡葛根汤加减轻微发热恶寒,脉浮数。

<1-2>常证-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消毒饮加减(大头瘟)→高热,口渴欲饮,大便秘结,尿少而黄,舌质红,舌苔黄,脉滑数。

<2-1>变证-邪陷心肝(厥阴)<病毒性脑炎>→清热解毒,息风开窍→败毒饮加减或凉营清气汤→高热,神昏,嗜睡,反复抽搐

<2-2>毒窜睾腹→清肝泻火,活血止痛→胆泻肝汤加减腮部肿胀消退后,一侧或双侧睾丸肿胀疼痛,或脘腹、少腹疼痛(卵巢),痛时拒按。

<其他疗法>

药物外治:外敷腮部,适用于腮部肿痛(马齿苋、仙人掌);

针灸疗法:灯火灸法、针刺法;

激光疗法:氦-氖激光穴位照射。

<预防与调护>

预防:

1.痄腮流行期间,易感儿应少去公共场所。幼儿园及中小学校等集体单位要经常体检,有接触史的可疑患儿,要进行隔离观察,并用板蓝根15~30g煎汤口服,每日1次,连服3~5天。

2.未曾患过本病的儿童,可给予免疫球蛋白。

3.出生后14个月可给予减毒腮腺炎活疫苗接种。

调护:

1.发病期间应隔离治疗,直至腮部肿胀完全消退后3天为止。患儿的衣被、用具等物品均应煮沸消毒。居室用食醋加水熏蒸进行空气消毒,每次30分钟,每日1次。

2.患儿应卧床休息直至热退,并发睾丸炎者适当延长卧床休息时间(避免诱发病毒性心肌炎)。

3.给予易消化、清淡流质饮食或软食为宜,忌吃酸、硬、辣等刺激性食物。每餐后用生理盐水或4%硼酸溶液漱口或清洗口腔,以保持口腔清洁。

4.高热、头痛、嗜睡、呕吐者密切观察病情,及时给予必要的处置。睾丸肿大痛甚者,局部可给予冷湿敷,并用纱布做成吊带,将肿胀的阴囊托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