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 背 有头疽发于脊背正中者,称为发背,也叫背疽。发背有上发背、中发背、下发背之 分,俱属督脉经所主部位。上发背,伤于肺,生天柱骨下,又名脾肚发,中发背,伤于 肝,生于背心,一名对心法;下发背,伤于肾,生于腰中,也称对脐发。因其病变范围 较大,溃破以后状如蜂窝或似莲蓬,所以又有莲子发、蜂窝发之称。另外,古人尚有痈 发背与疽发背之说。《诸病源候论》认为:“夫痈发背者,多发于诸腑俞也,六腑不和则生 痈。……痈初结之状,肿而皮薄以泽.”“疽发背者,多发于诸脏俞也,五脏不调则发疽。 ……疽初结之状,皮强如牛领之皮是也,疽重于痈,发者多死。”可见两者虽部位相同, 但在病情轻重、病位深浅、预后好坏等方面仍有差别,现在认为两者性质相同,同属疮 疡阳证。 总之本病病名虽多,但其发病特点、性质基本相同,都是发于脊背正中、皮肉之间 的急性化脓性疾患,其特点是初起肿痛结块,.有多个粟粒样脓头,掀红灼热,溃破后状 如蜂窝,且外小里大(古人云:外大如豆,里大如钱,外大如钱,里大如拳;外大如拳, 里大如盘,外大如盘,里大如船),范围在9—12cm,甚至大愈盈尺,局部可产生大量脓 液及坏死组织,外溃较难。伴寒热、身疼、食欲不振等明显全身症状。 [病因病机] 发背是中医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病情较重,而且常致内陷变证而危及生命,因此 古代医者极其观注其发病。《诸病源候论。背发疽候》认为:“五脏不调则发疽”。《千金要 方。发背》则说:“发背皆因服五石寒食更生散所致”。元.杨清叟<<仙传外科秘方.叙论 痈疽发背品第一》记载:“(发背)其源有五:一、天行时气,二、七情内郁;三、体虚 外感;四、身热搏于风冷;五、食炙博、饮法酒、服丹石等热毒。”《疡科心得集》将发 背分为阴阳两证,“其感于六淫之邪而发者为阳证。……其感于七情而发者为阴证,或由 于郁怒忧思;或由于房劳过度;或由于膏粱厚味、醇酒炙博、丹石热毒,其人平素阴精 消涸,火毒内生结聚,酿成大患”。兹分述如下: 1 风热火毒 外感风、暑、火、热等阳邪,最易侵袭阳位,而背为阳,背中由督脉 所主,为阳中之阳,因此,外感阳邪最易阻滞该部经脉,致使经络阻隔,气血凝滞,化 为火毒,形成发背。 2 湿热蕴阻 由于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水湿内生,与火毒相搏结形成湿热;或是 膏粱厚味太过、醇酒炙博、服丹石热药,导致脾胃湿热内生;或是外感暑湿之邪,熏蒸 肌肤,致使脏腑湿热壅盛,困遏肌腠,阻滞气血,郁而化为湿热火毒,湿热蒸酿,.化为 脓液。 … 3 七情郁结 忧思恼怒,情志郁结,气机不畅,气血凝滞,郁而化热,发为痈疽; 再则气有余便是火,情志内伤,肝火妄动,与凝滞气血相搏结,形成火毒,发为背疽。正 如《证治准绳.疡医.发背》所说:发背“皆由积热、怒气所致.” 4 气血两虚 素体虚弱,脾胃不足;或是藜藿薄食不足;致使胃气不充,气血亏少, 正气不足以御邪,邪气结聚,而发疽。元.杨清叟《仙传外科秘方》:“胃气弱而体虚,则 邪气盛而宿于经络,凝涩流积,血脉不潮,肉腐而成疽。”即是如此。 5 阴虚火旺 形体瘦弱之人,房劳过度,损伤肾精,思虑太过,暗耗阴血,致使真 阴亏耗,脏腑空虚,诸火诸邪乘虚而入,结于经络,发为背疽。《外科正宗。痈疽原委 论》指出:“是为疾者,房劳过度,气竭精伤,欲火消阴,外阳煽惑,以致真水真阴从此 耗散,既散之后,其脏必虚,所以诸火诸邪乘虚而入,既入之后,浑结为疮。”临床上, 消渴病患者多数即此。 总之,外感风热火毒、湿热蕴阻,或是伤于饮食者,多为阳证、实证、顺证,而伤 于七情,气血两亏,阴虚火旺者,多为阴证、虚证、逆证。两者虚实有别,治法迥异,临 床宜谨慎辨之。 [辨病] 1 临床表现 发背一病,因其病因病机不向,其证也有阴阳之分、虚实之辨,临床 表现也各不相同。 1.1 阳证(实证、顺证) 1。l一 初起 局部肿胀结块,随即出现粟粒样脓头,痛痒并作,掀红,灼热,坚硬, 继之脓头相继增多,疼痛加剧。伴恶寒、发热、头痛、食欲不振,舌苔薄白或黄腻,脉 滑数. 一 1.1.2 溃脓期 约经二候,疮头溃破,状似蜂窝,脓液及坏死组织形成,但不易畅 泄,疮形9-12cm,甚至大愈盈尺,且外小里大。伴壮热、口渴、尿赤、便秘,舌红苔黄, 脉数.三候左右,腐肉渐脱,脓液渐少,肿痛略退。 1.1.3 收口期 约在四候左右,腐肉渐尽,脓液渐干,肉芽红润,生长迅速,收口 而愈。 . 、 整个病程在工个月左右,正如《疡科心得集》所说:“对疽发背,必以候数为期,七 日成形,二候成脓,三候脱腐,四候生肌。” . 1.2 阴证(虚证、逆证) 1。2.1 初期 疮形平塌,根盘散漫,疮色紫黯,麻痒不痛或微痛,伴恶寒微热,脉 象细数。 . . 1。2。2 溃脓期 疮面逐渐肿焮成脓,但溃脓较难,溃后脓水不畅,腐肉难脱,肿硬 难消,疮色不红或发黯,疼痛剧烈,精神疲惫,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l.2.3 收口期疮面苍白或紫黯,生长迟缓,难以收口,甚则局部下陷发黑,平塌 散漫。出现高热,恶心呕吐,神昏痉挛等内陷症状。 2 诊断要点 2.1 病发于脊背中部,范围9--12cm,甚至更大,并且外小里大。 .2.2 余同脑疽。 . [辨证] 1正盛邪实证 1.1 风热凝结证 多出现在初期,皮肤有粟粒状脓头,肿硬疼痛,灼热,或有麻痒 感,伴恶寒发热,头痛、骨节酸痛,舌苔薄白,脉数. 工.2 湿热蕴阻证 肿痛较甚,范围扩大,疮面逐渐腐烂,形如蜂窝,脓出稠黄,伴 壮热,口渴,尿黄热,胸闷,呕恶,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正虚邪实证 2.工 阴虚毒热证 局部肿势平塌,根盘散漫,皮色紫滞,脓腐难化,溃后脓水稀少 或带血水,疼痛剧烈。伴高热,唇燥口干,食欲不振,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 脉细数。 2.2 气血两虚证 常见于老年人,疮形平塌,色泽晦暗,腐肉难脱,脓水稀薄,颜 色灰绿,肉芽灰白,伴身热不高,面色苍白,舌质淡红,脉细无力. [治疗] 1 内治法 1。l 辨证论治 1。1.工 正盛邪实证 风热凝结者,治宜疏风清热,和营消肿。选用仙方活命饮加减。 若便秘,则加大黄、枳实;红肿较重,加蒲公英、’紫花地丁、当归、赤芍. 湿热蕴阻者,则应清热理湿,托毒消肿。以加味芩连汤治疗。方用黄连、黄芩、山 栀理湿清热,川朴、茯苓、苡仁、六一散清化理湿,佐以银花解毒,皂角刺托毒外出。若 高热烦渴者,加生石膏、天花粉;若毒盛便秘者,也可用内疏黄连汤加减,脓成不畅泄 者,重用山甲、皂刺。 总之,在正盛邪实证的治疗上,风热凝结证多见于病之初期,而湿热蕴阻证则多在 溃脓期出现.在施治时应辨明症状而用药。收口期一般仅以外治为主,但有气血不足者, 可补益气血,用八珍汤或十全大补汤治疗。 1.1.2 正虚邪实证 阴虚毒热证,宜养阴清热解毒。方选竹叶黄芪汤加减治疗。溃 脓期,则酌情加穿山甲、皂角刺、石斛、花粉、连翘等;收口期,则应养阴和胃,以益 胃汤治疗。 . 气血两虚证,以补益气血、解毒消肿为主。早期,可用仙方活命饮加生黄芪、当归、 赤白芍等,溃脓期毒滞难化者,宜用托里消毒散加减;收口期,可酌情用八珍汤或人参 养荣汤补益气血。 上两证皆为正气不足,毒邪炽盛证候,所以,治疗不当或失治、误治,都有可能导 致内陷。因此,发病期间应服用护心散、琥珀蜡矾丸,以防止疽毒内陷。 1.2 成方、验方 同“脑疽”。 1.3 西药治疗 同“脑疽”。 2 外治法 。 2。1 初起 2.1.1 箍围药 金黄散或玉露散,调蜜水外敷。 2.1.2 膏药 千捶膏摊贴患处。 2.1.3 软膏 外用黑布化毒膏,敷药部位超过局部红肿的范围,药宜厚摊,与病灶 紧密贴合。 2.1。4 草药外敷 用马齿苋30~--60g,捣烂外敷。 2.2 溃脓期 用五五丹掺金黄膏或千捶膏外敷;若脓腐难溃时,可作“十”字或 “廾”字切开引流(操作见“脑疽”)。 2。3 收口期 脓未尽可用九一丹或生肌玉红膏外敷;脓腐已尽,疮口不敛者,可用 生肌白玉膏;若有胬肉突出,可用平胬散或剪去胬肉。 2.4 外治验方 2。4。1 豆蛋糊 绿豆粉,鸡蛋清适量,调成糊状,敷于患处,用于本病红肿高大者。 2。4。2 乌升散 蓖麻炭60g,巴豆炭60g,升丹30g,分别制成炭,共研细末,敷于 患处,可拔毒祛腐。 2.4.3 白胡椒,研细末,用凡士林或蜂蜜调敷,每日1换.用于初起。 2.4。4 药葫芦工个,拣如碗大,肚大颈细者,平切上口,掏去内瓤,内入白酒200ml, 将口封闭,放入锅内,煮沸极热时取出,将酒倾尽,乘热对准疮口,突然拔之,以吸紧 为度,务使疽毒宿脓,连根拔除。 3 针灸疗法 隔蒜灸法:适用于初起时,不论虚实,即宜隔蒜灸之,如灸之不应, 则就患顶当肉灸之,痛灸至不痛,不痛灸至痛为度。大则化小,移深居浅.若脓已成者, 于灸后用针当顶点破一孔,随用拔筒法,以泄其脓.使毒气内外疏通庶不致内攻。 4其他治疗 同“脑疽”。 [预防与护理] 1.饮食方面 初期应予清淡食品,忌食鱼腥、辛辣食物,高热时饮用流质或半流质, 有消渴病者,应严格控制饮食。中、后期则须滋养,但亦须顾及胃气,可增食鸡蛋、瘦 肉、豆腐、牛奶等食品。体虚之人,腐肉不化,脓水稀少,此时可吃雄鸡,使火毒得以 透发。当腐脱新生收口时,.饮食调理尤为重要,可吃富于营养而又鲜美可口的菜肴,如 火腿汤之类. 2 应卧床休息,宜取侧卧位,避免受压,并适当调理寒温,切勿受寒。 3 疮面换药时,初起时敷药应调敷得法,紧贴疮面;溃脓期脓水增多,应注意经常 保持疮周皮肤清洁,以免浸渍,发生皮炎;脓水多时应及时换去污染敷料,必要时一天 可换药2—3次。此时药膏不宜厚,掺药分布要均匀。收口期换药,药膏宜薄,药粉宜少, 因药膏厚不易长皮,药粉多刺激肉芽增生,形成胬肉。疮面已无脓腐,换药时勿再擦洗 疮面,只要清洁周围皮肤即可,以利新皮的生长。若疮面四周皮下有空腔时,可用垫棉 法促使粘连愈合。 4 严密观察病情,防止内陷发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