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君作文教学笔记(22):写人记叙文不该教什么和不该怎么教

 昵称21522492 2015-01-14

这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梁主编出的一个思考题。

写人记叙文教什么?怎么教?这个问题我觉得我还没有想得太明白。但不该教什么,和不该怎么教,还有一点儿心得。

我以为,有一点一定要明确:写作知识本身不是写作能力。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本身更不是写作能力。或者这么说,写作知识、写作方法、写作技巧等等,和真实的写作能力之间还有一段遥远的路要走。明确这一点,对为“写人记叙文教学”进行定位很重要。

有这样一个定位,我们就会反思我们日常比较熟悉的一些作文课教学模式:

比如大讲特讲各种写人的所谓知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啊,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啊,肖像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啊……当这些东西充斥着我们的写作课的时候,我们得警惕。

比如由课文的诸多片段提炼出各种写人的技巧,然后让学生当场练习当场展示当场修改等等……当这样的练习成为了写作课的主弦律的时候,我们得小心。

讲知识练技巧不是不需要,而是在讲知识练技巧之前,我们有没有引导学生关注我们写作的对象——“人”本身。

如果学生对“人”没有兴趣,对人的遭遇和命运没有兴趣,那么,再多的知识补充和技巧训练都不会产生作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学生对“人”的热情是“皮”,其他的,都是毛。

这就是我为什么要上“真人真事真感情,大情大气大文章”这堂写作课的原因。

这节课,让写作知识,写作技巧成为写作课的一个背景,引导学生跳出知识和技巧来反省自己的写作。我努力让学生意识到,让老师们意识到:不解决对“人”的充分关注的问题而直接用力于知识和技巧,学生的写作状态是惨烈的:模板病、编造病、滥情病肆虐而不自知。写作者创造力丢失,评论者审美扭曲。写人记叙文“人味”不足是因为写作者自身对“人”的淡漠。而且,这种淡漠是处于无知状态的。是因为我们教育本身的不足造成的。

写人的记叙文教学应该比写其他内容的教学更关注人的生命状态,更注重写作者自身灵魂的状态。说得具体一点,就是:

在日常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关注生命的意识,懂得“爱”人和“敬畏”人的内涵。

让作文教学远离程序化模式化概念化的教知识练技巧层面,让自由随笔教学成为作文教学的主阵地。把自由随笔教学和指令性作文(大作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让写作者这个“人”充分感受写作的过程,充分体验写作的甘辛,丰富写作的积累,主动去摸索写作的规律,自觉地形成写作的经验。如果我们的教育大环境和小环境中都氤氲着对人的关怀,那么,写人的记叙文教学,就有可能走在正道上。

在日常的写作记叙文写作的作文课上,教师可以首先叮嘱自己:

学生没有新鲜的选材,乃是因为在他们的眼中,每一个人都差不多,每个生命都无关轻重。他们对人与人之间的差别熟视无睹,于是“口语”和“笔语”都同时失语。

学生没有动人的情感乃是他们对“人”本身的命运抱着无关痛痒的态度,没有细腻的描写背后是因为没有细腻的情感。

当我们决定讲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之前先想一想:这些知识和技巧的着力点在哪里。他们是鲜活的还是死板的,是在呼吸着的还是缺氧状态的。如果不赋予这些材料以和学生息息相关的生命关怀,仅仅停留在技巧比拼的写人教学,是肯定行而不远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