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文教学,我们教什么——黄厚江关于作文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思考

 tnj660630 2017-12-30

如果进行一个调查:有多少语文教师在进行正常的作文教学?那结果一定不乐观。

如果再进行一个调查:有多少作文教学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是有效的?那结果一定很可怕。

造成这样的现状,与写作活动的特点,与作文教学本身的规律,与大家对作文教学的理解,与现在的语文教学的环境,与语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等等都有关系。

因此,我们认为:在这样的背景下讨论作文教学教什么和怎样教,还是不要过于理性,不要过于理想化;要更多地立足学生的实际,立足教师的实际,立足作文教学本身的实际。这样做或许会更有意义。

这也就是很多人已经讨论过我还要再说几句的原因。

作文教学,大家在教什么?

考察一下作文教学大家在教什么,大概有这样几种情形:

1.把写作知识作为作文教学的主要内容

写作必然会涉及写作知识。比如记叙、描写和抒情等表达方式,比如论点、论据和论证等文体知识,比如联想、想象和象征等表现手法,如此等等,内容十分丰富。但写作知识的学习,并不是作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更不是教学的目的和重点。

可是,相当一部分老师的作文指导和作文评讲,还是以讲写作知识为主。翻来覆去就是那么一套写作知识,什么主题如何如何,什么剪裁如何如何,什么结构如何如何,什么记叙文的倒叙,什么散文的线索,什么散文和记叙文的区别。更让人担心的是,写作训练也是在概念上花工夫。听过一节“感悟亲情”的写作课,先是欣赏歌词《父亲》《母亲》,归纳出“修辞方法、细节描写、抒情议论”等表现亲情的写作方法,再阅读欣赏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归纳出“开篇夺人、侧面描写、细节渲染、精致结构、真情实感、抒情议论”等表现方法,接着就是套用这些方法进行写作。一节课的教学,就是以这一大堆概念为中心展开。

我不止一次听过“联想和想象”的作文课,几乎整堂课就是学习联想和想象的知识,诸如什么是联想,什么是想象,各有什么类型,思维怎么展开,注意什么问题,联想和想象有什么不同,有时候也会穿插一些训练,但完全是为了例证概念、理解概念、接受概念。

写作知识对于写作活动的作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但写作课只是讲知识,只是学知识,写作活动也是为掌握写作知识服务,这对于写作能力培养来说,很显然是背道而驰的。

一位老师在材料作文的审题训练课上,就把材料分为情境型、问题型、话题型、寓意型、事例型、名言型、数据型、图表型、漫画型”等类型,然后再一一说明每个类型的特点,接着就教给学生应对不同类型的审题方法;再提供材料分别进行审题训练,并交流分别用了什么方法。不要说学生,就是我们听课的语文教师,也被秀得眼花缭乱:不要说运用,那么多知识概念要记住并能区别就不容易。

2.把写作方法和技巧作为作文教学的主要内容

教给学生写作方法和技巧,无疑对学生的写作是有益的,新的课程标准也强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我们传统的教学理念更是强调“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但对于语文学习来说,尤其是对于写作来说,方法和技巧本身并不是写作能力,也不是写作素养。没有学习过写作方法和技巧,可以写好文章;学习过写作方法和技巧,甚至系统地学习过写作方法和技巧,也未必就能写好文章。作家班几乎没有培养出真正的作家,或者说大作家。

现在很多写作课,主要就是教给学生写作方法和技巧,什么审题的几种方法,选材的几种方法,结构的几种方法,开头的几种方法,点题的几种方法,议论的几种方法,分析的几种方法,抒情的几种方法。有的一节课,就是在讲方法。先是概念,然后是举例,再接着就是训练,学用结合,立竿见影。但是否知道了写作方法和技巧的概念,了解一两个例子,就能运用了吗?这是把复杂的写作活动简单化了。也有的课堂,先花大力气归纳方法,然后再进行运用方法的训练。比如写人,就是先由阅读的课文中归纳出人物描写的几种方法,然后依样画葫芦描写人物。或许,课堂上会表现出一定的效果,但要真的提高写作能力似乎不大可能。

我听过一节作文课是“让你的语言亮起来”,就是先列举大量的例子归纳出语言生动形象的种种技巧,然后再模仿运用。从现场看似乎是有一点效果的,但大家都知道语言素养的提高,不可能一节课两节课就见效,更不是学一两招技巧就有用的。甚至有老师指导学生写散文、写诗歌也是先通过阅读范文(一篇散文、一篇小说或者一首诗)引出一两种写作方法,然后现场进行模仿训练或者叫迁移训练。这与其说是写作训练还不如说是语言知识运用的训练。

3.把阅读教学作为作文教学的主要内容

阅读和写作密不可分,但又有各自的课程定位,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也是各有其责。把阅读课上成写作课,不可取;把写作课上成阅读课,也不可取。

一位老师的作文教学内容是“细节描写,让记叙文亮起来”,其教学环节有:(1)感受细节。去掉鲁迅小说《祝福》中“五年前花白的头发……

纯乎是一个乞丐了”这个片段中的细节描写,然后要求学生和原文比较,说说哪一段更好,为什么。(2)品味细节。要求阅读《为了忘却的记念》《药》《孔乙己》《项脊轩志》中的五个片段,指出描写的类别并分析其作用。先讨论归纳出“动作细节、神态细节、语言细节、衣着细节”等细节描写的类型,分析其不同的作用,然后“提炼”出“观察生活,锤炼词语,典型化”等细节描写的方法。(3)添加细节。给一篇习作添加几处细节。不难看出,这节作文课,无论是教学时间还是教学活动,都把重心放在了阅读上。

对这样的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意见。有人也许会认为,我们传统的母语教学,就没有分什么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阅读和写作始终是一体的。这的确是事实。但当时的教育环境和教育体制,还是一种不分科的综合型教育。某种意义上说,当时的语文教学,并不是我们今天的语文课程。而且,即使从课程的角度看,它既然把阅读和写作不加以分隔,那么教学中“不分家”则是正常的也是应该的。课程发展到今天,阅读和写作作为语文课程的两个基本领域已经定型,也比较成熟,有着各自明确的定位。在这种情况下,仍把写作课上成阅读课,只能说明对课程缺乏应有的基本理解,使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都得不到落实。

4.把展示佳作作为作文教学的主要内容

有些老师的作文课,虽然没有把时间和注意力集中在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上,也没有在阅读上花很多时间,却把大量时间花在优秀作文的展示和交流上。听过一节作文课,先是名家名篇的展示,再是高考优秀作文展示,接着布置写作,然后小组交流,接着就是各组优秀作文的展示,最后是老师自己作品的展示。

作文课上,展示一些优秀的习作,是一种示范,也是一种交流,能够激发写作兴趣和激发写作动力。但类似这节课的做法,就很值得推敲。我们认为,在学生写作之前,展示名家名篇,并不适宜,这对学生的写作心理更多的是消极影响,而不是积极的示范。因为,一般的中学生要能够有效模仿名家名篇,是很不容易的事情;生硬的模仿意义也不是很大。而学生习作的交流,仅仅只是展示优秀的习作,我们以为也没有道理。写得比较成功的习作,一个班级总会有的;但更多的可能是写得一般的甚至是写得不太好的。教学的目光应该关注那些写得一般的,写得不够好的,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如何帮助这些同学提高,这才是真正的“教学”。至于最后展示教师自己的成功习作,则更不应该。从课堂教学活动的角度看,教学活动的意图是不明确的,甚至动机是不良的。如果缺少和学生写作过程的有效整合,展示自己的习作,能对学生的写作起什么作用呢?

5.把习作的评判作为作文教学的主要内容

作文评讲自然是作文教学的一个方面。但作文评讲并不是作文教学的全部,更不等于就是习作的评判。现在不少老师的作文课,就剩下了作文评讲;而作文评讲,主要就是评判学生的习作。或者是开“表彰大会”,或者是开“批斗大会”。有时候是列出优秀习作和问题习作,逐一进行评判:有时候是梳理出优秀习作的成功之处和问题习作的存在问题,一一举例进行分析。而这种评判的尺度,基本是套用高考和中考作文阅卷的标准。

看上去,这样的作文教学把着力点放在了学生的写作上,其实只是关注写作的结果,而不是关注写作的过程,更没有致力于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写作素养的提高。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看,这种二元对比的教学方法尽管有它的学习效果,但也有着显著的副作用。总是如此,对很多同学的写作心理会造成伤害。

6.把应试的套路训练当做写作教学的主要内容

作文教学不能不考虑应对中考和高考的需要.但不能把应对考试作文作为作文教学的全部使命和追求。更重要的是,即使是提高学生应对考试作文的能力,也要遵循写作能力提高的规律。

很多老师,就像阅读课就是做阅读题一样,作文课就是进行应考的针对训练,重点就是学习对付考试的套路。先是考点出示,然后是考点解释,再是评分细则,接着正面佳作,然后是反面例子。一切就是为了弄清楚这样的题目中考高考阅卷会有什么要求,什么样的作文得高分,什么样的是中档分,什么样的是低档分。

重视考试作文训练并不错,我们承认应试作文的写作也是一种必须具备的能力。但既然是一种能力,就必须着眼于能力的培养。这样把评改标准和评改方式,或者说把应试作文格式训练,作为作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对于提高应试作文的能力来说,只能是缘木求鱼。大家都知道,语文能力的培养,包括作文能力的培养,也必然包括应试能力的培养,都不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立竿见影的事情。

作文教学内容诸如此类的错位,或许还能列出一些表现,而这几种是具有代表性的也是比较普遍的做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都没有大错,比之于几乎没有作文教学的老师,甚至可以说是应该肯定的。但毫无疑问,它们对作文教学内容的理解都有着较大偏差,其共同的问题是把和作文教学相关的内容当做了作文教学的主要内容。

作文教学,我们应该教什么?

那么,作文教学我们应该教什么呢?

根据当然是课程标准。

但遗憾的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都没有“教学内容”的专门章节,自然也就不能直接找到关于作文教学内容的说明。我们只能分析其他相关章节从中间接地获取需要的信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的“总目标”的第8条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然后,在后面的“阶段目标”中对每个学段都提出了相应的具体要求。

很显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认为,包括小学和初中的义务教育阶段的作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必修课程”的“表达与交流”有9条要求,其中1-6条都是对写作的要求:

1.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2.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

3.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

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

4.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5.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6.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

文章。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

比之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作文教学的要求更高,表述也比较具体全面;但仍不是立足“教学内容”的表述。

事实上,课程标准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影响远远不如高考的作文评价标准。我们不妨再来看高考作文评价的要求。

不同阶段的高考作文评价标准会有所变化,但大同小异,变化不大。据有关资料,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试题卷的作文评分标准为:

一等(20-16分)二等(15-11分)三等(10-6分)四等(5-0分)
基础等级内容20分符合题意符合题意基本符合题意偏离题意
中心突出中心明确中心基本明确中心不明确
内容充实内容较充实内容单薄内容不当
思想健康思想健康思想基本健康思想不健康
感情真挚感情真实感情基本真实感情虚假
表达20分符合文体要求符合文体要求基本符合文体要求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结构完整结构基本完整结构混乱
语言流畅语言通顺语言基本通顺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工整字迹清楚字迹基本清楚字迹潦草
发展等级特征20分深刻较深刻略显深刻个别语句有深意
丰富较丰富略显丰富个别例子较好
有文采较有文采略显有文采个别语句较精彩
有创意较有创意略显有创意个别地方有新意

有关说明是:

一、基础等级评分,“题意一项主要看选择角度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选择中心角度和重要角度的属于“符合题意”。与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沾边的套作,在第三等级以下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二、发展等级,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1.深刻: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③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④材料丰富;⑤论据充足;⑥形象丰满;⑦意境深远。

3.有文采:⑧用词贴切;⑨句式灵活;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⑨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⑥见解新颖;⑧材料新鲜;⑩构思新巧;⑥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⑩有个性特征。

三、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个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四、套作、文体不明确的适当扣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如果说,满分作文的要求就是命题人所期望考生达到的理想写作水平;那么,在他们看来高中生毕业生就应该能写出这样的文章:

1.符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思想健康,感情真挚:

2.符合文体要求,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字迹工整:

3.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4.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具有表现力:

5.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

换一个角度,也可以说,他们认为中学作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能写这样的文章。那么,高中生都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吗?中学作文教学能完成这样的任务吗?我们认为都不能。

这首先是由教育规律决定的。

多元智慧的理论早就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能力,同时也就有自己的能力弱项。诗有别才,某种意义上,写作都是别才;这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的,或者说每个人在这一方面的天赋和能力是有很大差异的。我们觉得,《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的义务教育阶段的作文教学目标,是绝大多数人能做到的:而高考作文所要求的“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的要求,就是很多人做不到的。能达到这种要求的,永远只能是高中生中极少的一小部分。

其次是由写作规律决定的。

美国有人专门做过实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作文是不可教的。这样说,可能有些绝对,但不是没有道理。我们的中庸观点是:写作有些是可教的,有些是不可教的。尽管写作能力的提高比较复杂,尽管作文教学还有许多课题有待研究,但有些写作规律大家还是公认的。比如写作能力的提高主要不是靠老师讲出来的,也主要不是作文课教出来的,甚至也不是靠多写多练就行的:文章写得好要有天赋,写作的源头在生活,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在思想,丰富写作的资源要读书。对这些观点,大家几乎没有异议。而这就决定中学作文教学的目标不能定得很高,作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降低定位。

再次是由目前语文学习的环境决定的。

理想的语文课程目标的实现,需要理想的语文教学环境。而现在学生学习语文的环境是非常恶劣的。语文学习的时间不能保证,参加社会活动的时间几乎没有,阅读量远远不够甚至认真阅读语文教材也不能保证,尤其可怕的是没有自由自主的时间和空间,脑子里充斥的都是考试和成绩。这毫无疑问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首当其冲的是对写作的伤害。

四是由教师队伍实际决定的。

有大学教授曾批评说,语文教学效率低下,原因就是不读书的老师教不读书的学生,不写文章的老师教不写文章的学生。这话说得很不近情理。现在的中学教师,辛辛苦苦工作,能做到领导比较满意,家长不投诉,学生能喜欢,考试不比别人差,就很不错了。而语文教师又是其中最苦的群体,还要求他们读书写作,实在是强人所难。但从另一面讲,这句话说的却是事实,而且很有道理。要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写作,老师自己必须懂得写作,必须有写作的体验。即使如此,文章真正能写得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的老师又有几个人呢?

因此,我们认为,中学作文教学,或者说中学语文教师能够承担的作文教学内容只能是:培养基本的写作能力,掌握常用的表达方式,学会常见文体的写作,能写切合题目要求、文通理顺、言之有物的文章。

我常常说:我们不能让学生做他们做不到的事情,不能让学生做我们自己也做不到的事情,也不要让我们做自己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作文教学,我们能够教什么?

上面还只是提出了一个非常笼统的观点,下面谈一些比较具体的想法。

我们认为,中学作文教学的基本内容是:

1.感受写作的过程

古人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可能是说写作的责任和艰难。但我想理解为写作需要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也是不错的。写作过程,是一种极为复杂和丰富的过程,恐怕谁都说不清楚,听不清楚。“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即使说清楚了,听清楚了,也是非亲历不能真正理解。这个亲历的过程,就是一种最好的学习方式,也是最重要的学习内容。很多写作的大家,并没有名师的指导;很多名师,也没有能指导出大家。这足以说明,所谓的“教学”对于写作能力的提高是多么的苍白无力,而亲历和体验是多么的重要。

因此,对于作文来说,“不教而教”,让学生亲历写作的过程,体验写作的过程,去经历体验和积累种种写作的感受,是作文教学最最基本的教学内容。毛泽东说: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只有亲口尝一尝。这对写作来说是至理名言。小马过河,只有自己到河里一探深浅。站在岸上,听老马“讲”和在老马指导下“练”,终究不能解决问题。无论是作文指导还是作文评讲,教师都不可剥夺学生这样的权利,更不能以自己的主观认识或他人的经验强势压迫和替代学生的写作体验;而要善于激活学生自觉体验写作过程、反思写作过程的意识,共享写作体验的资源。

2.体悟写作的规律

写作是一种高层级的语文能力,是一种复杂的学习活动。尽管人们对它的认识还很肤浅,但它有其自身的规律存在,是必然的。要提高写作能力,必须认识这个规律。但认识写作规律,不是或者主要不是通过老师的讲甚至也主要不能通

过所谓的练达到目的,而主要依靠写作主体也就是学生自己的体悟。这大概就是作文教学难以见效甚至有些老师不愿意有所作为的原因之一。费了很多神,花了很多时间,未必有用,甚至适得其反。因此,我们必须承认,写作规律的认识,必须依靠学生自己的体悟,而这也应该是作文教学的基本内容。比如,我们必须让学生认识到写作绝不仅仅是作文课的事,也绝不仅仅是“写作文”时候的事;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非写作状态中的写作意识。一个囿于课堂囿于考场教作文的人,是绝不可能教好写作的:一个囿于课堂学习写作的人,也是绝不可能写好文章的。

3.形成写作经验

写作是需要经验的,这就是绝大多数人文章越写越好的原因。写作经验,既包括成功的经验,也包括不成功的经验;既包括写作过程的发展,也包括写作方法和技巧的运用;既包括写作过程中各种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的调动,也包括各种矛盾的处理;既包括思想的不断深化,也包括情感的复杂运动。这个经验形成的过程,常常是不自觉不自知的,常常是“潜移默化”的。

写作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活动,很多写作经验是不可复制的,甚至对于同一个写作主体都是不可重复的,因此照搬别人的写作经验,并没有多大的意义。它不像数理化等学科,有很多的定理和方法大家都可以采用。在自然科学中,不可复制的结论往往得不到承认;而在写作领域,重复再现的东西却常常得不到人们的承认。

对于中学生来说,这种写作经验的个性化,主要体现在必须在自己的写作活动中形成自己的经验。这就要求我们的作文教学,要把写作经验的形成当做作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注重学生写作经验的形成。采用单纯应试式的写作训练并不能真正提高写作能力,也不能有效提高考试成绩,就是因为这样的写作训练,这样的作文教学,学生很难形成良好的写作经验和良好的写作体验。

写作经验的重要,启发我们要能更多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写作空间,以利于学生在体验写作过程时不自觉地形成写作经验;还要引导学生形成善于进行写作反思的品质。我们在前面否定过把写作技巧和写作方法当做作文教学主要内容的做法。其实,我们反对的只是简单化的教学技巧和方法。我们认为,符合写规律的做法应该是,让学生在写作经验形成的过程中掌握方法、运用技巧,或者在写作活动的过程中学习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4.丰富写作积累

只要不是外行,都知道语文学习必须强调积累。而对于写作能力的提高来说,积累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但人们常常注意的是写作素材的积累。这固然很重要。文章是高楼,素材是砖瓦和泥沙。但一幢大楼,仅仅有砖瓦泥沙是不行的。不要说造大楼,造一间小房子都不行。还有许多更为重要的东西。

首先是生活的积累。什么是生活呢?并不好说。有老师说,现在学生的生活太苍白了,所以写不出好文章。他们认为,只有投身“鲜活”的社会生活才能写出好文章。对此,我并不完全赞同。一方面,我也认为,现在学生的非正常状态的学习生活和远离社会生活对他们写作能力的提高是有影响的:但我同时认为,这不是问题的关键,或者说不是根本的原因。因为让我们的学生写他们所深恶痛绝的单调的学习生活,他也写不好啊。问题的症结在于他们缺少生活意识,对生活抱一种无关痛痒的态度。所以,再鲜活再丰富的生活对他来说也是无意义的,因为并没有为他所“积累”。

近几年,有人热衷于活动式作文,即先活动后作文。这样的做法,应该会有一定的效果。但我并不完全赞同。如果写作文之前总要先来一次远足,总要先参观一下“世博”,甚至先搞一次班会,做一次游戏,那么对作文的理解就失之于简单化。我们认为,对于写作来说,生活应该是一种原味的自然的生活,活动也应该是一种原味的活动,甚至没有活动的生活也是“有文章可做”的。我们所强调的生活积累,就是善于把普通平常的生活“据为已有”,使之成为写作的材料,写作的源头,写作的动力,写作的灵感。

对于写作来说,感情和思想的积累更为重要。记叙文的写作,在具备基本能力的前提下,区分文章高下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有没有细腻的描写(而现在学生的通病就是泛泛的叙述),而有没有细腻的描写,其关键又在于有没有细腻的情感。细腻的情感哪里来?除了先天的因素,就是依靠积累。写议论文,在具备基本能力的前提下,区分文章高下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有没有思想的深度。认识有深度,是因为自己心中有一个“深刻的东西”。自己心中有一个“深刻的东西”,才能发现题目和材料中“深刻的东西”。自己心中这个“深刻的东西”从哪里来呢?当然只能从生活中来,只能从阅读中来。但归根结底又是从思考中来。思考,才能有思想。思考的过程,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有了思考过程的积累,才会有思想的积累。对于写作来说,这恐怕是最重要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