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宋词的名篇佳作中,我们惊喜地看到许多奇譬妙喻,它们是词人大胆、浪漫、丰富的艺术想象力的结晶。其中,有明喻、隐喻、借喻、倒喻、互喻、博喻、曲喻,比喻的手法可谓多姿多彩。这些奇妙的喻象用于摹景状物,足以传神写意;用于抒情说理,能使抽象的情理得到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的传达,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这里拈出数例,与同好共赏。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北宋大词人苏轼《西江月》词云:“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这是元丰五年(1082)三月苏轼贬谪黄州期间的作品。他在黄州附近的蕲水买田,经常往来于蕲水路上。某夜,他在酒家喝醉,乘着月色归家,经过一座溪桥,下马枕臂,稍事休息。拂晓醒来,只见乱山葱茏,疑非尘世,便在桥柱上题了这首小词。上片写他在月光下所见的原野、清溪与晴空景色,表达“我欲醉眠芳草”的情意。过片“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二句,抒发他对一溪风月深深的迷恋与珍爱。“可惜”,意谓可爱。“琼瑶”,美玉。他看着皎洁的月光洒满了幽静的原野,也洒满了清澈的溪流,水月交辉,好像缀满了晶莹璀璨的珠玉,真是太迷人了!千万不能让马儿踏碎它呵!词人在这里径以“琼瑶”比喻和借代月色,用的是“借喻”手法。“琼瑶”这喻象贴切优美,光彩熠熠。而且由于词人把浓挚的迷恋爱惜之情注入其中,更显得美妙动人。细加品味,这个比喻句还表现出苏轼友月交风的旷达襟怀,追求纯洁、光明的精神境界。而其运笔空灵,造语自然韶秀,亦堪称“神品”兼“仙品”。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苏轼《行香子》词云:“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这是元祐八年(1093)苏轼出知定州后预感祸变将临时所作。开篇以恬静优美的月夜景色起兴,以下慨叹人生虚幻,功名利禄不值得劳神。下片表达归隐意愿。“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三句,表达他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为了说明人生的短暂与虚无,苏轼从古代典籍中提炼出三个意象来比喻。“隙中驹”出于《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隙。”白驹,白马。隙,缝隙,古人将曰影喻为白驹,意谓人生短暂得像曰影移过墙壁缝隙一样。“石中火”,敲击石头发出的火星,因其一发而灭,故用以形容人生之短暂。北齐刘昼《新论,惜时》云:“人之短生,犹如石火,炯然以过。”又《文选》卷二六潘岳《河阳县作》诗,李善《注》引古乐府诗曰:“凿石见火能几时。”白居易《对酒》诗有“石火光中寄此身”之句。“梦中身”,谓人生如在梦幻中,尹喜《关尹子·四符》云:“知夫此身为梦中身。”李白《春夜宴从弟桃园序》:“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李群玉《自遣》诗中,亦有“浮生暂寄梦中身”之句。才华横溢的苏轼连用三个典象作喻象,构成了博喻,把他对人生须臾即逝、如梦如幻的深刻思考与领悟,化作形象生动、富于诗意的艺术概括,尽管其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思想和苦闷情绪,但从词的下片“且陶陶、乐尽天真”等句来看,其思想感情的基调还是乐观旷达、开朗超逸的,“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三个喻象排比而出,语言精炼自然,又与下片结拍的“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相互映照,使诗情、画意与理趣交融,令人叹赏。明人沈际飞《草堂诗余续集》评此词:“天趣浮出,如不经心手。”的确,上片三哳象与下片三赋象皆似“天趣浮出”。
双龙对起,白甲苍髯烟雨里
苏轼《减字木兰花》词云:“双龙对起,白甲苍髯烟雨里。疏影微香,下有幽人昼梦长。湖风清软,双鹊飞来争噪晚。翠飑红轻,时下凌霄百尺英,”这是熙宁七年(1074)夏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游藏春坞,应诗僧清顺之请而作。上片写坞中古松,下片写凌霄花,营造出一个虚静清空的艺术境界,自然透露出禅悦之趣。东坡起笔便描写两株古松相对冲天而起,它们铜枝铁干,屈伸偃仰,宛若白甲苍髯的两条巨龙,张牙舞爪,在烟雨中飞腾。以虬龙比喻古松,并非东坡独创,但擅长表现自然景物动态尤其是飞动之势的东坡,在这里把静态的古松写活了,写出一种飞腾激烈的动势。比喻不是按实肖象,而是凭虚构象,遗貌取神,以幻写真。更妙的是幻中有幻,从下片可知,此词所写是晴天景物,但东坡想象这两株古松是龙,而龙能兴风作雨,于是在他恍兮惚兮的灵视中,似见双龙吐雾吞云,在空濛烟雨里游翔嬉戏。这是幻中出幻,无理而妙。这两句置于篇首,意象奇伟飞动,气势雄健劲拔。顾随先生赞叹说:“妙哉!妙哉!便真有拔地百尺、突兀凌云之势也。”(《顾随文集·东坡词说》)而这雄劲飞动的气势,又恰与下面所写“疏影微香”,“幽人昼梦”的阴柔幽静之态形成强烈的对比反衬,更显出东坡的“灵气仙才”。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
北宋词人黄庭坚《品令·茶词》云:“凤舞团团饼。恨分破,教孤令。金渠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这是一首咏茶词。黄山谷嗜茶,善品茶,爱写茶,在其诗词中,咏茶奇作迭出。此词上片写碾茶煮茶。“凤舞团团饼”、“玉尘光莹”、“汤响松风”连用三个生动贴切的比喻,分别形容龙凤团茶之名贵喜人、茶饼碾碎后成色之纯净、煎茶时的水沸之声,已显出山谷想象力之丰富。下片写品茶。“味浓香永”写茶味之美,承前启后。“醉乡路”以下数句,写品茶的趣味和快活。先以饮醇醪比喻,说品茗的碗中之乐,正如同喝酒的杯中之趣一样,都能把人带进佳境。接着更以匪夷所思的想象和翻空出奇的笔墨,写品茶之乐,就好像是在温柔的灯光下,同万里归来的故人对影欢叙,此时的情味,口不能言说,但心底之快活,自然明白。苏轼《和钱安道寄惠建茶》诗云:“我官于南今几时,尝尽溪茶与山茗。胸中似记故人面,口不能言心自省。”山谷化用东坡的诗句,却稍加点染,添上“灯下”、“万里归来对影”等情境、细节的描写,又以长短错落的语句出之,使形象更鲜明,念远怀旧的情味更浓郁,意境亦更真切深远,品茶的情味,人人心中都有,却不能用语言文字表达,而山谷却用新鲜奇特的比喻,巧妙贴切地传写出来,使读者都能分享他的惬意、快活,并感受其高情雅意与幽默风趣。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六评:“鲁直诸茶词,余谓《品令》一词最佳,能道人所不能言,尤在结尾三四句。”清人黄苏《蓼园词选》也赞曰:“以茶比故人,奇而确。细味过,大有清气往来。”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北宋词人秦观《千秋岁》词云:“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忆昔西池会,鹩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这是绍圣二年(1095)秦观贬监处州(今浙江丽水)酒税期间的作品。词人以今昔对比和象征寄托的手法,委婉曲折地抒写他在元祐党祸中遭受贬谪的深悲巨痛。词的上片描绘处州城内外的大好春景,反衬其贬居独处、望友不至的惆怅伤感。过片二句,追忆当年师友共赴西池盛会的欢乐情景;“携手处”二句,笔墨陡转,写时局骤变;“日边”、“镜里”二句,慨叹重返帝都终成泡影,时不我待容颜衰老,蓄足了势。结拍“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二句,是词人从肺腑深处进发而出的绝望呼喊,是景语,亦是情语。“春去也”,既指自然界的春天正在逝去,也隐喻元祐美梦难续、个人前路渺茫。“飞红万点愁如海”,与“春去也”紧密相接,同样是情景兼写,亦兴亦比。“飞红万点”从杜甫《曲江》诗中“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化出,既展现暮春时节漫天花飞的凄丽景象,又比喻愁绪之纷乱;“愁如海”,说他的忧愁之情如同浩瀚大海,无边无际,又深又广。这是对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的借鉴与创新,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引用夏闰庵评语云:“此词以‘愁如海’一语生色,全体皆振,乃所谓警语也,”其实,“飞红万点”也是比喻,是兴中之比,与贺铸《青玉案》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同一机杼。 诗词联世界,风雅颂古今! 2014中国粉丝最多、人气最旺的文学类微信公众平台——诗词世界,每天与您诗意相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