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人觉得是风雅的事,其实,书由人写,书为人读,当是极平常的事。但真要谈读书的事,却觉得很空乏,不知从何谈起,我自知,这是读书有限、读书无道所致,遂苦思暝想、搜索枯肠,发觉感知还是有一点,可能只是老套而赶不上时宜的、或是颇浅薄的东西,比不得读书有道且获成功者之经验的。但我想作为自勉当许可以。 一、“需要”是读书的一个切入口 人的一生中,定会有不少迷惑不解的问题,需要搞清弄明,需要解决,对此,大凡有三种办法,一是向人请教,二是向书中觅答案,三是将请教与读书结合。我觉得,读书是满足这种“需要”的一个极为重要和不可或缺的途径。这“需”亦是“虚”,是虚心的一种成分、一种“基因”,惟虚故能受,满则无所容,因为,读书最可怕的是自满。也正因为有这种“需要”在,读书才有了原动力,读书才有了一个直接的切入口。按“需要”找书读,读之味浓,一读遂入;一旦得之所需,心悦之情不可言语。如有多次,读书之热望便可能骤然提起。如若一时于书中找不着答案,而只要这种“需要”的欲望和要求尚在,继续找书读的意愿往往不会就此泯灭,进而“寻寻觅觅”仍常会在书中进行,又一朝得之所需,疑窦豁开,那种如同盛夏吃下冰淇淋的爽心感、甜蜜感,是他人无法感受的。上述两者中,自然以后者的感触更为深切,因为后者较之前者,经过了历练,故其读书之美妙,见书之亲切,更易在心中扎下永恒的根;大概此就是“入书法”。如果既在书中得之,经实践,又用得透脱,那大概就算是“出书法”了。 二、“精读”是读书的一个好方法 有将读书分成精读与略读两种方法的。对于那种“过目不忘”的人,很令人钦佩,但我想,在常人中大概是凤毛麟角的。也许是我愚顿,粗粗读过,常常掩卷便忘,所以,我似乎更偏重和青睐于精读的方法,因为,唯有精读才能深得书中之精髓;而浮光掠影、走马观花,仅读读那些饭后茶余作为消遣的东西倒也无妨,而从学习角度讲,我觉得实不可取,静心精读才是读书学习的好方法。 有一句老话说“看书求理,须令自家胸中点头”。此话的意思,我理解,对于读书就是要讲究精读,讲究由表及里和去芜存精地读,读细、读透、读懂了,才可能有去伪存真和由此及彼的理解,才可能有某种领悟或启迪。 精读,既要有宁静的心境,也要有一定时间的保证,因为心念浮躁、浮杂,心猿意马,就会神荡不收,难以沉潜入书,自然难有所得。但我觉得又不必过分勤苦,过了,又会神疲而不入。两者是辩证的,自在掌握适应的“度”便可。 三、“反复”是读书的一个循进式 一本书也好,一篇文章也罢,大抵都有其重点或精彩部分,对此,我觉得当该在精读的基础上,予以“反复”。“反复”大约有两种,一是一次读书中的间隙性“反复”,二是阶段性的“反复”。我觉得前一种“反复”可以归于精读中,而后一种“反复”更具魅力,更具实用性,因为,它即给人的大脑有“休生养息”的时间,又给人以思索的机会和空间,若几经重复其效果极易倍增,理解的层次亦常会有新的提高,说不准还会有顿悟的火花闪出。反复中,每一次重复是对人的大脑皮层的一次刻划,且是对上一次收效的巩固和深化;当然不要俟前一次收效消尽了,再作反复。苏轼在《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中的“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讲得就是“反复”这个道理。为“反复”之需要,我觉得,可在初读时,就作些必要却精简的抄录,以期加深和激活“反复”时的记忆,会更有利于日后“反复”的进行。读书学习,贵在循序渐进;循序,也就是要依序“反复”,有了“反复”才有渐进,有了渐进方能有最后成功。我们常说的“温故而知新”,我想也就是这个道理。 四、“思索”是读书的一个新层次 思索,我觉得是读书的一个新层次,甚至可说是读书的灵魂,因为,没有思索,读书便不会有收获,就如同闪电照耀物体,只见一瞬之物,则丝毫也抓不住东西。思索对于读书,又如同咀嚼对于饮食;常言说“细嚼慢咽”有益身体健康,其一是有利于消化和摄取营养,二是有利于消除食品中的病毒;而这种功能于思索亦然。 朱熹曾就读书学习谓之:“未见道理时,恰如数重物色包裹在里许,无缘可以便见得,须是今日去了一重,又见得一重,明日又去了一重,又见得一重。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使粗心大气不得。圣人言语,一重又一重,须入深去看”。其又曰:“渐渐向里寻到那精英处”。明末清初的民间天文学家王锡阐亦曰:“思愈深则理愈出”。说得多好,多精透!大家不亏为大家,将读书与思索及其探求真理的环节,分析得如此鞭辟入里、入木三分。我以为,这些大家的精辟之言,其本身就是一种思索的结晶。朱熹所说的“去”,就是读书与思索之“去”,就是读书与思索层层深入到的新层次。 思索,是我们在书中发现、认识、获得真知的必经之途,也是我们剔除糟粕、吸取精华,乃至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必由之路。 思索的一个特征就是提出疑问,疑问是确信的先机,也是跨进新境界的首道门槛。没了疑问,大概求知、探索、创新便也停止了。 有一位外国学者曾这样说:“经过自己的思想加工而取得的真理,就像一个天然的肢体,那才是自己身体的真正组成部分”。看来,古今中外的有识之士均对读书与思索有着相同的见解,足见思索于读书之重要性。 对于读书与思索,我自己归结为:读中思、思中读;读后思,思后读十二个字,它们可以回环往复,也可以渐次推进。总之,是要读、思结合才好。 以上是我对读书过程的一点感想,其实惟杂谈而已,粗陋的很,不免贻笑大方。写这些东西,确切地说,起先出于完成任务,写着写着倒真有了几分自勉作用,这大概也是一种裨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