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读<伊索寓言>》看钱钟书的智慧

 Cdrich 2015-01-14
从《读<伊索寓言>》看钱钟书的智慧 文 / 昕之

钱钟书的《读》是一篇极具哲人智慧的文章,它不仅仅是一篇随笔、小学作文中的读后感,而是一篇风格鲜明的“钱钟书体”散文。钱钟书就是钱钟书,——我们能读到这样一篇文章,领略到钱老超凡灵魂的魅力,应该是我们的荣幸了。钱钟书的许多其他作品,诸如著名小说《围城》、学术著作《谈艺录》、《管锥篇》,都是渗透着学贯中西、深刻领悟。这篇短小的文章一样渗透着钱老独特的气息。

应该说,这篇随笔的出众之处就在于他巧妙地借“读后感”抒情、平淡中见讽刺、谈笑中见严肃、比喻里见世人。这样的文章,在中国文坛上并不多见,非常值得我们细心品味。顺着我们牙牙学语时期就摆读了的《伊索寓言》,我们读着这篇文章,立刻耳目一新。

借“读后感”抒情,这是高水平作者写出的高水平读后感。钱老这篇文章就《伊》的价值做了一番独到的论述:“它至少给了我们三重安慰”,又说道现实生活中两种人的嘴脸,然后又巧妙地把“我们”的心理和这两种人的习性结合起来,对当时一些只会卖弄学术的虚伪学者进行了不露声色的绝妙讽刺。

平淡中见讽刺,这一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钱老文章的力量就在此,讽刺起来平平淡淡,等你读过了他的文章后好一会儿,才恍然大悟,自己或许就是他文章在中讽刺的那种人。文章对《伊》书中9个寓言故事进行了简短而深刻的品味和剖析,并“借古讽今”地把寓言和当代结合起来谈。在这些人里,有买弄风雅、装做英雄的文化分子,有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死后篇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的人,有没有自知之明的爱找镜子而否定自我缺点的傻瓜,有把缺陷说成补偿、把吝啬说成经济、把愚蠢说成诚实、把卑鄙说成灵活的颠倒黑白的知识分子,还有……太多了,每一篇都是那样精妙,写作技巧忙而不乱,把知识分子群中一些丑恶为人批判得体无完肤。

谈笑中见严肃,比喻里见世人——这应该是钱老一贯的写作风格,在他的惊世力作《围城》里,这一点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且说这一篇吧,就只看这么几句厉害的:“小孩子总能讨大人喜欢,而大孩子跟小孩子之间未免就时常冲突”:“我们就是下去以后,眼睛还是向上的”:“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够了,够了,就这几句话,已经把整个社会中,隐藏在深出的丑陋东西都挖掘出来了,这还剩下什么?谈笑的语言,近似拉家常,可又给人当头一棒;待你想过把瘾,多看几句,他的文笔却戛然而止,让你再也寻他不着。

这就是钱钟书的文章,是学者和文人的区别,是钱钟书和一般书生的区别,也是智慧和庸俗的区别。小孩子把《伊索寓言》当成故事书,一般老师把《伊索寓言》当成孩子的玩物,而钱钟书从《伊索寓言》中看到社会。《伊索寓言》在钱钟书眼中,是一滴水,折射出大千世界;或者是一个导火线,引出他对人士黑暗的猛烈轰炸。

而钱钟书这篇文章又是一滴水,折射——光明的东西在光明的地方,大家都看得见,黑暗的东西窝藏在黑暗里,锋利的匕首就会投向它,而有写黑暗的东西,藏在光明事物的影子之下,凡夫俗子都洞察不着,只有钱钟书的这种文章,让它们原形毕露。

2002-3-3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