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被“情感绑架”了吗?

 雅生 2015-01-14

为了没有兑现的承诺而感到负疚的情况并不少见。只是每个人体验到的程度不同。有的人能把负疚当成动力,从而让事情与关系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而有些人则被负疚感所“绑架”,难以挣脱而弄巧成拙。我们的负疚感究竟来自于哪里?为什么有些人会面对没兑现的承诺会被负疚感“绑架”?又应该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负疚感呢?

负疚感来自“前后一致”的需要

心理学家托马斯·莫里亚蒂在纽约市的海滩上曾经做过一个实验。研究人员在海滩上随便找一个人作为实验对象,然后将一条浴巾放在离实验对象5英尺的地方,接下来很放松地躺在浴巾上听着便携式收音机里传来的音乐。几分钟后他从浴巾上爬起来,向海滩走去。过了一会,第二位研究人员来了,他假扮成一个小偷,悄悄拿走浴巾上的收音机。在20次的试验中,只有4名实验对象挺身而出,阻止偷窃行为。随后,他们将实验程序做了一点修改,在第一位研究人员离开之前,他要求实验对象帮忙照看一下他的东西。每一个实验对象都答应了。由于向对方做出了承诺,20个实验对象中,有19位挺身而出,阻止“小偷”拿走东西。

为什么人会有如此强大的动力去兑现自己的承诺呢?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认为,前后不一通常被认为是不良的品行,一个在信仰、言辞和行为上前后矛盾的人,有可能被认为是优柔寡断、是非不分、两面三刀。而前后一致则是和理性、坚定、诚实联系在一起。英国化学家迈克尔·法拉第曾经说表明保持一致的认同度有时比做得正确的认同度还要高。

职场中,当我们对领导、同事、客户等等做出的承诺没有兑现时,就会受到前后不一致的困扰,负疚感便是这种困扰直接表现出的情绪状态。正是因为负疚感的存在使得我们做出相应的努力,比如寻找补救的机会、向对方说明原因、表示诚恳的抱歉等等。这样的补救很多时候会使得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合理,如果我们能够前后一致地去做事情,时常能够得到更好的结果。

为什么有些人会被“情感绑架“?

适当地保持一致能帮助我们在职场中赢得机会,获取信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可是为什么晓萍却在负疚感的驱使下把事情越做越糟呢?这是因为如晓萍这样的人往往把“保持一致”当成了教条而刻板遵守,由此而形成了被“情感绑架”的状态。假如我们在一种亏欠的游戏中带着“应该、不得不、没有办法”的态度进行补救的话,必然会失掉做事情的动力与乐趣,我们更多考虑的不是对方需要什么,而是怎样拔掉自己心中的刺——负疚感。像晓萍一样,这样做不仅不能给对方带来帮助,还有可能弄巧成拙。那么,什么样的人容易被“情感绑架”呢?

需要别人大量的肯定

容易被“情感绑架”的人通常需要别人大量的肯定才能确立自身的价值。他们总是习惯性地从消极角度看待自己。比如“我不重要”“我不好”“我没什么价值”。在这种心理的驱动下,他们会对自身要求越发苛刻,达到完美的程度以符合他所认为的“别人的标准”。“保持一致”也是别人的标准之一。

习惯于情绪推理

机械地“保持一致”的人时常习惯于用情绪推理,遵循着“承诺—兑现”的线性思维模式,而很少动用理性思考。比如,他们很少会评估没有兑现的承诺给别人和自身所带来的损失,承诺兑现意义何在?注意力停留在这里有价值吗?是否有更好的解决办法?等等。跟着感觉走的方式让他们持续现在内疚情绪中无法自拔。

走出“情感绑架”的怪圈

合作没有成功,承诺未能兑现,假如你持续受着“情感绑架”的困扰,不妨仔细分析一下原因何在。不过要提醒大家的是,这个分析不是用脑子想想就完了。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具体的做法:

第一步:完整记录整个事情的经过

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这个过程中自我的感受原原本本写下来。不要小看这个小小的举动,你的思维模式、处事方式、情绪状态以及事情的客观现状从你的这些记录中可见一斑。在这个基础上,你便可以换一个角度,把自己当成别人,来进行一番分析。

第二步:你发现了什么?

抛开你的情绪,用理性对整个事件进行思考。通常情况下,没有兑现的承诺由三种情况造成。第一,客观条件的制约;第二,自己的疏忽或没有尽到努力;第三,我们承诺了超过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看一看,你没有兑现的承诺属于哪种情况。那么,不同的情况你的心理感受与处理方式也自然会不同。向对方说明情况,没尽到的努力从现在起尽量补足,只要你足够有诚意,一定可以得到对方的理解。

第三步:问自己几个问题

愧疚感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担心别人的否定?怕被人误会?觉得自己没有价值?不妨仔细思考一下。然后反问自己,未兑现承诺与我们所担心的东西有客观的逻辑联系吗?只要你把事情拆开来看,你会发现,这两者之间其实并不存在必然的逻辑联系,所谓的联系也是我们人为想象出来的。如此一来,便删除了负疚背后的附加砝码,你一定可以释然很多。

第四步:决定怎么做

如果以上三步你已经思考得非常清楚,那么,现在你应该清楚该如何应付自己的负疚感。根据具体情况采取补救措施吧。有些情况或许你不需要处理,合作的失败在情理中也是对方可以接受的,有些时候你可能要在现有的条件下尽力补救,还有的时候可能别人只是需要你诚恳的态度和一句“抱歉”。总之,补救的方式是灵活的,而不是为了剔除内心的负疚感而硬着头皮去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