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 盆腔疼痛证
1.气滞血瘀证 临床见证:下腹胀痛、坠痛,伴乳胀、经量少,或经行不畅,经色黯红,夹血块。舌质紫黯,有瘀点,脉弦。方药: 膈下逐瘀汤。
2.血瘀夹寒证 临床见证:下腹冷痛,经期加重,喜暖拒按,月经量少,色黯黑有块,苔白腻,脉沉。方药: 少腹逐瘀汤。
3.湿热瘀阻证 临床见证:下腹灼痛,经来加剧,经血黯红,质稠夹血块,小便频数急,尿道口灼热不适。舌红,苔黄而腻,脉弦数: 方药清热调血汤。
4.肝肾虚损证 临床见证:下腹隐痛,绵绵而作,腰膝酸软,月经量少、质稀、色淡。可伴有耳鸣、潮热、盗汗等症。舌淡苔薄白,脉细。方药:养精汤。
5.气血虚弱证 临床见证:小腹隐痛而有空坠感,喜揉按,面色不华,神疲乏力,气短。舌质淡,脉细弱。方药:圣愈汤。
【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预防与护理】【现代研究】【疗效评定】【其它疗法】【中药名厂与中成药】 盆腔淤血综合征
盆腔淤血综合征是由于盆腔静脉淤血而致的一种妇科常见病症之一。常与早婚早育、多产、难产、输卵管结扎手术、子宫后位、习惯性便秘及长期从事站立工作有关,以25—40岁妇女多见。本病属中医学“痛经”、“腹痛”、“带下”等病证范畴。 [病因病机] 气滞血瘀是本病的主要病机。分实虚两证,以实证为主。精神抑郁,肝气郁结,或寒湿、热毒之邪客于冲任、胞宫,气血运行不畅,阻而不通者为实;早婚早育、反复人流,精气耗伤,气血两虚,运行无力者为虚。两者形成的共同病理结果为瘀血阻胞,而反过来又成为发病原因,恶性循环,久之致冲任胞宫(盆腔)气血阻滞,发为本病。从盆腔静脉的解剖学特点看,因常有两条以上的静脉伴随同名动脉;并有较多的吻 合支及静脉丛,故自身血流缓慢,加之盆腔静脉较薄,大都无办脉、弹性差等,更易形成盆腔内生殖器官、膀胱、直肠等静脉丛淤血,造成血管壁纡曲、扩散,同时还常合并外阴、子宫颈及下肢等部位静脉曲缓。 [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 1.病史 有经行腹痛或平素下腹疼痛、腰骶酸痛、小腹下坠、腹胀、带下增多等不适病史。 2.临床表现 下腹坠痛(可为两侧而一侧较重),腰痛,月经过多,腹胀,乳胀,疲劳,带下增多,性交痛、无快感。当累及膀胱及直肠时,可有相应刺激症状,舌质紫,脉涩。 3.妇科检查 外阴阴道呈紫蓝色,子宫颈摇举痛;子宫后位、增大、质软,附件增厚、质柔软,可扪及界限不清的软性肿块。 4.辅助检查 (1)盆腔静脉造影术:将造影剂注入子宫腔底部肌层内,注入后20秒、40秒分别摄片,观察有无造影剂滞留及其指出滞留程度。 (2)盆腔血流图:采用XL-1型图仪,连接XDHO-2型心电仪,分别测定两侧盆腔血流图形(耻骨旁一尾骨导连)。异常波型出现率在60%以上。 (3)腹腔镜检查:可见子宫后位、肥大淤血,子宫卵巢静脉充盈、曲张、增粗。 二、鉴别 1。慢性盆腔炎 盆腔炎的临床症状与本病颇为相似,应仔细鉴别。一般说来,盆腔炎病人多有盆腔感染史及反复急发病史,腹痛与月经周期相关,但并无子宫颈、阴道及下肢静脉曲张,盆腔造影不显示淤血,妇检时盆腔肿块质较硬,有明显周界,粘连固定感;而本病则无肿块可及,既往附件增厚,但质柔软,周界不清,无粘连固定感。 2。子宫内膜异位症 两病之经行腹痛或平素下腹疼痛不适、腰骶疼痛相似,但其与月经周期的密切相关性及妇科检查、B超检测或盆腔静脉造影等可资鉴别。 [辨病论治] 本病一般多有某种程度的瘀血表现,治疗应以活血化瘀、疏通冲任为主。但临床确有个别病人无典型可辨之证,据此,可选下列药物治疗。 1.冲任疏(二炮西安中医多学科研究所研制) 组成:琥珀、乌药、丹参、赤芍、元胡、乳香、没药等。 本方疏通冲任气血,温经散寒除湿,化瘀祛积止痛。用于寒湿凝滞胞脉冲任、气血不通之痛经及盆腔淤血综合征、各种下腹痛。 2。加减桂枝茯苓汤(《新编妇科秘方大全》) 组成:桂枝、茯苓、丹皮、桃仁、白及各10g。 加减变化:血瘀伴血热口苦、舌红、苔黄、脉数者,加柴胡9g,川朴花、青皮、佛手各10g。伴气虚见头晕乏力、气喘、舌淡脉迟涩者,加熟地、党参、黄芪各30g,当归15g。 上药加水1200ml、煎至400ml,滤去药液再加水800ml,煎至400ml,两次药液混合,早晚空腹各服400ml、15剂为一疗程。 [辨证论治] 根据疼痛的性质、程度及月经的期、量、色、质,辨别其虚实属性;疼痛剧烈拒按者为实,反之为虚;经血色黯夹血块,块出痛减者为血瘀;绞痛、腹冷、喜暖者为寒,反之为热;以胀为主者为气滞。 本病应以调理冲任气血为主要治则。或活血,或行气,或散寒,或清热。冲任疏通,气血畅行,诸症自除。 1.气滞血瘀证 (1)临床见证:下腹胀痛、坠痛,伴乳胀、经量少,或经行不畅,经色黯红,夹血块。舌质紫黯,有瘀点,脉弦。 情志抑郁,肝失调达柔顺之性,冲任气血郁滞,故下腹胀痛;胞宫瘀阻,故经量少,夹血块;舌紫、脉弦皆为气血阻滞之征。 (2)辨证依据: ①下腹胀痛、坠痛,伴乳胀。 ②经量少,或经行不畅,经色黯红,夹血块。 ③舌质紫黯,有瘀点,脉弦。 ④素性抑郁或情志内伤史。 (3)治法与方药 治法:理气化瘀止痛。 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 组成:当归、柴胡、赤芍、桃仁、红花、枳壳、元胡、五灵脂、丹皮、乌药、香附、甘草。 诸药相伍,共奏化瘀、行气、止痛之效,使气血畅行,瘀祛痛止。 二阴坠胀者,可加柴胡、川芎。 2.血瘀夹寒证 (1)临床见证:下腹冷痛,经期加重,喜暖拒按,月经量少,色黯黑有块,苔白腻,脉沉。 寒邪性主凝滞,客于冲任胞宫与血相搏结,气血运行涩滞,故下腹冷痛,血为寒凝,瘀寒相搏,故经不畅,经血夹块。苔白脉沉均为寒瘀内结之证。 (2)辨证依据: ①下腹冷痛,经期加重,喜暖拒按。 ②月经量少,色黯黑有块,苔白腻,脉沉。 ③经期或产后感寒史。 (3)治法与方药: 治法:温经散寒除湿,化瘀止痛。 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 组成:小茴香、干姜、元胡、当归、没药、川芎、肉桂、赤芍、五灵脂、蒲黄。 方中小茴香、干姜、肉桂温宫散寒除湿,当归、赤芍养血活血祛瘀,元胡、五灵脂、蒲黄,没药化瘀止痛。全方温经散寒,活血散寒,活血祛瘀止痛。痛甚或厥者,可加附子以温阳气而行血瘀。 3.湿热瘀阻证 (1)临床见证:下腹灼痛,经来加剧,经血黯红,质稠夹血块,小便频数急,尿道口灼热不适。舌红,苔黄而腻,脉弦数: 湿热之邪蕴于下焦,滞留冲任、胞宫,故下腹灼热疼痛;邪毒侵及膀胱,则尿频、尿急、尿痛;经血色质、舌脉均为湿热客留之象。 (2)辨证依据: ①下腹灼痛,经来加剧。 ②经血黯红,质稠夹血块。 ③舌红,苔黄而腻,脉弦数。 ④经期产后感受湿热之邪病史。 (3)治法与方药 治法:清利湿热,化瘀止痛。 清热调血汤(《古今医鉴》)加苍术、黄柏 组成:丹皮、红花、莪术、香附、元胡、黄连、白芍、当归、川芎、生地、桃仁、苍术、黄柏。 全方清热化瘀,理气止痛,加苍术、黄柏清热除湿。热毒盛者可加红藤、败酱草。小便频、数、急者,合八正散加减治之。 4.肝肾虚损证 (1)临床见证:下腹隐痛,绵绵而作,腰膝酸软,月经量少、质稀、色淡。可伴有耳鸣、潮热、盗汗等症。舌淡苔薄白,脉细。 肝肾亏损,冲任俱虚,精血失养,故下腹绵绵而痛;经量少质稀色淡皆为肾精不足之象;潮热、耳鸣、盗汗、舌淡、苔薄脉细均系肝肾亏损使然。 (2)辨证依据: ①下腹隐痛,绵绵而作,腰膝酸软。 ②月经量少、质稀、色淡。 ③舌淡苔薄白,脉细。 ④肝肾不足或房劳多产史。 (3)治法与方药: 治法:补肾填精,益肝止痛。 养精汤(经验方) 主要由紫河车、熟地、黄精、白芍等组成。全方重在补益肝肾精血,调平肾之阴阳,使肝肾冲任功能复常,胞宫、胞脉得养,不止痛而痛自止。 5.气血虚弱证 (1)临床见证:小腹隐痛而有空坠感,喜揉按,面色不华,神疲乏力,气短。舌质淡,脉细弱。 气血不足,冲任空虚,经脉失养,或气血虚弱运行无力,涩滞不畅,故下腹隐痛,揉按后气血运行渐复,故隐痛可消。舌淡脉细,面色无泽,气短乏力,均系气血虚弱使然。 (2)辨证依据:
①小腹隐痛而有空坠感,喜揉按。 ②面色不华,神疲乏力,气短。 ③舌质淡,脉细弱。 ④素体气血不足或失血耗气史。 (3)治法与方药: 治法:补气益血止痛。 圣愈汤(见“痛经”节) 气血双补,血海充盈,荣则不痛。 若伴腰酸者加杜仲、川断、桑寄生。 [预防与调护] 1.提倡晚婚,节制生育。 2.采用新法接生,防止产程过长和难产。 3.保护大便通畅,防止便秘和慢性咳嗽。 4.做好妇女劳动卫生保护,避免长期站立或蹲位以及重体力劳动。 5.推广产后体操。 [疗效判定] 治愈:下腹及腰骶部坠胀疼痛及其他症状消失。 显效:主要症状及其他症状明显减轻。 有效:主要症状及其他症状较治疗前有所减轻。 无效:症状无改变甚或有所加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