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盆腔炎

 学中医书馆 2015-01-15
  1.湿毒壅盛证 (1)临床见证:高热恶寒,下腹疼痛拒按,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白相兼,臭秽,阴中灼痛,口咽干燥,尿黄便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方药:①银翘红酱解毒汤盆腔炎清热汤何少山经验方

   2.瘀毒阻滞证 (1)临床见证:高热虽减但余热未退,下腹胀痛拒按,带下黄稠有臭味,口干而不欲饮,舌质黯红,苔黄或腻,脉弦滑数。①大黄牡丹汤棱莪消积汤盆腔炎Ⅱ号方

  3.热入营血证 证候 高热不退,口渴欲饮,汗多烦躁,甚则神昏谵语.舌红绛或略红,苔少或黄糙,脉弦数。方药 白虎汤合清营汤。

  3.正虚邪陷证(1)临床见证 面色咣白或灰黯,四肢厥冷,烦躁,周身汗出粘冷,腰酸腹痛拒按,带下量多色黄或臭秽,或见神志昏糊,苔少舌红或淡,脉细微弱。方药:薏苡附子败酱散参附汤

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预防与护理】【现代研究】【疗效评定其它疗法中药名厂与中成药
盆腔炎

   盆腔炎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炎症。本病是妇产科的常见多发病,发病率较高,在一些性生活紊乱、性病泛滥的国家和地区尤为常见。盆腔炎可局限在一个部位,也可以多个部位同时发生或涉及整个内生殖器,严重时可引起盆腔腹膜炎、弥漫性腹膜炎、菌毒血症、休克甚至危及生命。在急性盆腔炎阶段如未能彻底治疗,或炎症起病缓慢,忽视治疗,均可逐渐演变成慢性盆腔炎,反复发作,给患者造成痛苦,影响健康和生活。
   中医古籍中无盆腔炎病名的记载,但根据其症状特点,当属“带下病”、 “热人血室”、“症瘕”、“不孕”、“痛经”等病之中。
   [病因病机] 、
   盆腔炎的主要病原体有链球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厌氧菌、结核杆菌、脆弱类杆菌、消化链球菌与消化球菌以及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一般途径为不洁性交、各种宫腔手术、宫内节育器、经期产褥感染、寄生虫等因素,由血液、淋巴或沿生殖器粘膜上行蔓延或直接蔓延导致本病发生。盆腔生殖器官中,子宫输卵管内腔相通,故一旦发生炎症、渗出,极易累及卵巢、盆腔腹膜及周围结缔组织,还可影响到邻近器官。
   中医学认为,由于妇女经期产后血室正开而摄生不慎,或经期同房,或宫腔手术消毒不严等,导致湿热(毒)之邪入侵胞宫、胞脉、胞络、冲任,阻滞气血而起,正如隋.《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中所云:“阴阳过度则伤胞络,风邪乘虚而人胞中,损冲任之经……致令胞络之间,秽液与血相兼,连带而下”。本病急性初期,表现为湿热(毒)之邪与气血相互搏结,正邪相争,病理特点主要为邪实。若病邪缠绵日久不愈,正气受损,邪实正虚,湿热瘀滞遏伏不去,又可表现为寒热错杂,虚实转化的证候。
   [诊断与鉴别]
   一、急性盆腔炎
   (一)诊断
   1.病史 多见于经期不洁性交后,产褥感染或流产后,盆腔、宫腔、宫颈各类手术后。
   2.临床表现 因炎症之轻重及病变范围大小之异而有不同表现。常见体温为38℃以上,高热者可达40℃左右,呈急性病容,心率增快,下腹疼痛,腹胀,腰脊酸痛,带下量多似脓臭秽,或伴尿频急痛,排便里急后重等症。
   3.妇科检查 阴道粘膜及宫颈充血,脓样分泌物多,宫颈举触痛,子宫略大有压痛,双侧附件增厚压痛,或可触及包块,伴腹膜炎时,可有下腹肌紧张、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减弱或者消失。
   4。辅助检查
   (1)血常规检查,有白细胞升高及核左移现象,感染严重时白细胞中有感染中毒性颗粒。
   (2)子宫腔棉拭子标本细菌培养可找到致病菌,后穹隆穿刺可抽到脓液。
   (3)B超显示盆腔内有大量炎性渗出或有炎症包块形成。
   (4)脓毒血症时作血培养可发现致病菌。
   (二)鉴别
   1.急性阑尾炎穿孔或肠穿孔 急性阑尾炎之主要症状的发生次序是腹痛(以上腹部为主);恶心或呕吐,转右下腹痛或压痛;发热;白细胞升高。以前三项为主,体温和白细胞的改变不是主要诊断依据,特别是体温升高在腹痛之后。阑尾发生穿孔后,腹肌紧张及反跳痛为主要体征,直肠指检有压痛,双合诊检查则宫颈无举痛,附件阴性。肠穿孔后腹痛甚急,性质剧烈,呈舟状腹,腹肌强直有明显的压痛与反跳痛,肝浊音区缩小或消失,肠鸣音消失,严重时有移动性浊音,当感染局限粘连成团,形成下腹部肿块时,有压痛。腹腔穿刺或后穹隆穿刺可抽出肠内容物,X线检查膈下有游离气体。
   2.卵巢囊肿蒂扭转或破裂、可有下腹部肿块史,蒂扭转后突感下腹一侧出现持续性剧痛,阵发性加重,伴恶心呕吐。双合诊检查:盆腔可扪及肿块,肿块压痛明显,尤其是肿块与子宫联系的部位更为显著;若扭转严重,肿瘤破裂时,则患者出现持续性腹痛伴发热,恶心呕吐,甚至有不同程度之休克。腹部检查腹壁紧张,移动性浊音阳性,反跳痛明显。双合诊发现腹部肿块比原先缩小或边界不清。
   二、慢性盆腔炎
   (一)诊断
   1.病史 常因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疗或患者体质差,病程迁延而致,也可无急性炎症病史者。
   2.临床表现 全身症状常不明显,可有疲乏、周身不适、失眠等。由于慢性炎症的瘢痕粘连及盆腔充血而引起下腹胀坠、疼痛,腰骶部酸痛,尤其在性交后、劳累、排便时及月经前后加重,因盆腔充血可出现白带增多,月经量多;卵巢功能受损,可有月经失调;输卵管粘连阻塞可导致不孕。
   3.妇科检查 子宫体常呈后位,活动受限或固定。如为输卵管炎可于子宫一侧或双侧触及索状增粗的输卵管,伴轻压痛。如为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可在盆腔一侧或双侧触及与周围粘连的囊性肿块,盆腔结缔组织炎时,在子宫一侧或双侧可触及有压痛的片状增厚或子宫骶骨韧带增粗变硬,有压痛、触痛。
   4.辅助检查 末梢血白细胞增高或不高,B超显像可显示炎症包块,呈边界不清实质不均的暗区,内有光点;输卵管积水时为液性暗区。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示输卵管部分或完全阻塞,输卵管积水时呈油滴状集聚,结核性盆腔炎可见钙化阴影,输卵管粗细不均,呈串珠状,形态僵直,腹腔镜检见有明显炎症,粘连。
   (二)鉴别
   1.子宫内膜异位症 表现为月经来潮及来潮后痛经,为渐进性。妇科检查常于子宫骶骨韧带或子宫直肠窝处触及硬性小结节,肿块的大小常随月经周期而改变。腹腔镜检查及活体组织检查多可确诊。
   2.盆腔淤血综合征 常与多产及产后盆腔静脉复旧不良有关,长期慢性下腹痛,妇检体征无明显异常,有时宫颈色紫或有举痛,宫旁附件有压痛,体位试验阳性,盆腔静脉造影或腹腔镜可资鉴别。
   [辨证论治]
    盆腔炎有急慢性之分。急性盆腔炎以湿热、湿毒蓄积下焦,损伤冲任胞宫胞脉、胞络并与气血搏结,正邪交争,营卫不和,邪毒壅盛,瘀毒内结成症瘕。若正不胜邪或失治误治,可发展为邪陷正衰之危急重症。急性盆腔炎的治疗,当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治以清热解毒,凉血化瘀,祛邪泄实,内外合治;合并症瘕者,又当消症散结,并及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

   慢性盆腔炎多由急性盆腔炎久治不愈转变而来,病程较长,余邪不去,留恋下焦,以致脏腑气血失调,冲任受损,可呈寒热相异、虚实错杂之不同表现。治疗宜分清寒热,辨明虚实而调治,并注意清热不宜过于寒凉,消症谨防伤正,补益不可滋腻以免滞邪。
   一、急性盆腔炎
   1.湿毒壅盛证
   (1)临床见证:高热恶寒,下腹疼痛拒按,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白相兼,臭秽,阴中灼痛,口咽干燥,尿黄便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湿热之邪直犯下焦邪正相争,营卫不和故高热恶寒,阻遏气血,不通则痛,故下腹疼痛拒按,损伤任带故带下量多色黄,化腐则臭秽,舌脉均为湿毒壅盛之象。
   (2)辨证依据:
   ①高热恶寒,下腹痛拒按,带下量多黄稠臭秽。
   ②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或弦数。
   ③有经期、产后、手术等感染史。
   (3)治法与方药:
   治疗:清热解毒,利湿化瘀。
   ①银翘红酱解毒汤(《中医妇科临床手册》)
   组成:金银花30g,连翘30g,红藤30g,败酱草30g,丹皮9g,生山栀30g,赤芍12g,桃仁12g,苡仁12g,元胡12g,川楝子9g。
   本方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药物组成为主。现代药理研究这些药具有广泛的抑菌作用,抗菌谱广。体内实验证明,以上药物抗感染作用明显,并能减轻中毒症状。金银花、连翘、山栀、丹皮还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T细胞数或增强其功能,可促进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和白细胞吞噬能力。红藤、败酱草、赤芍、桃仁、元胡等能改善微循环,降低炎症区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炎性渗出,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还具有较强
的镇痛作用。
   高热恶寒者加荆芥6g、防风6g、薄荷(后下)3g。大便溏薄热臭者加葛根9g、黄芩9g、黄连3g。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后下)9g。热毒盛者加紫花地丁30g、蒲公英30g、黄连6g、鸭跖草30g、白花蛇舌草30g,或服六神丸,每次10粒,每日3—4次。
   ②盆腔炎清热汤(《现代名中医妇科绝技》)
   组成:金银花、绵茵陈、丹参各25g,蒲公英、车前草、败酱草各30g,丹皮、黄柏各12g,山栀lOg,乌药、桃仁、元胡各15g。
   ③何少山经验方(《全国名医妇科验方集锦》)
   组成:熟军6g,丹皮lOg,桃仁6g,冬瓜子15g,龙胆草6g,元胡6g,黄芩5g,炒赤芍lOg,车前草15g,白毛藤30g,半枝莲30g,墓头回lOg,生甘草5g。
   ④妇乐冲剂(杭州天目山药厂)
   清热凉血,消肿止痛。主治急性盆腔炎,1次服12g,每曰2次。
   2.瘀毒阻滞证
   (1)临床见证:高热虽减但余热未退,下腹胀痛拒按,带下黄稠有臭味,口干而不欲饮,舌质黯红,苔黄或腻,脉弦滑数。

    邪势虽减而未尽,湿毒瘀血交阻下焦不去,影响胞宫冲任及带脉而诸证生焉。
  (2)辨证依据:
  ①急性盆腔感染史。低热起伏,腹痛拒按,带下黄稠,有臭味。
  ②舌质黯红,苔黄腻,脉弦滑。
  ③妇科检查:附件增厚或可扪及包块,触痛压痛明显。
  ④B超或可发现盆腔包块。
  (3)治法与方药:
  治法:清热利湿,化瘀消结。
  ①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
  组成: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仁、芒硝。
  本方经药理研究证明能促进肠道蠕动,有利于炎症的消除;大黄、牡丹皮可促进白细胞吞噬活性及肝脾等单核一吞噬细胞系统的增生与吞噬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大黄、丹皮、桃仁、芒硝均有不同程度的抗炎作用与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大黄的蒽醌成分对多种致病性细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丹皮抗菌有效成分为丹皮酚,其对金色葡萄球菌及大肠杆菌的MIC分别为1:2000及1:1500;全方对葡萄球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故对急性盆腔炎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下腹痛甚者加炙乳没、元胡、川栋子、木香、红藤。腹胀加柴胡、枳实。盆腔内炎症包块较大者加生蒲黄、五灵脂、皂角刺。带下黄稠量多加黄柏、椿根皮。
  ②棱莪消积汤(《中医妇科.临床手册》)
  组成:三棱9g,莪术9g,丹参9g,赤芍9g,桃仁12g,薏苡仁12g,元胡12g,丹皮9g,红藤30g,败酱草30g,炙乳没各6g。
  ③盆腔炎Ⅱ号方(《中医临床妇科学》)
  组成:丹参30g,赤白芍、桃仁各lOg,败酱草15g,生苡仁30g,三棱、莪术、穿山甲各9g,陈皮6g,山楂、元胡各12g,炒枳实、桔梗各9g,皂角刺6g。
  低热较明显,大便艰行者加入蒲公英15g,金银花12g,大黄6g。纳差便溏者,去桃仁、枳实,加入煨木香6g,神曲lOg,茯苓12g。腰酸加川续断、桑寄生各lOg,淮山药12g。
  3.正虚邪陷证
  (1)临床见证 面色咣白或灰黯,四肢厥冷,烦躁,周身汗出粘冷,腰酸腹痛拒按,带下量多色黄或臭秽,或见神志昏糊,苔少舌红或淡,脉细微弱。
  邪毒内陷,正不胜邪,阴竭阳微故见面色咣白或灰黯,四肢不温,烦躁汗出粘冷,甚则神昏;病邪留滞,邪毒内盛见腹痛拒按,带下黄臭;舌脉为阴竭阳微正虚邪陷之象。
  (2)辨证依据:
  ①高热日久。体温骤降。
  ②面色咣白,四肢厥冷,汗出粘冷,神志昏糊。
  ③带下量多色黄或臭秽。
  ④苔少舌红或淡,脉细微弱。
  (3)治法与方药:

  治法:回阳救逆,扶正托毒。
  薏苡附子败酱散(《金匮要略)》合参附汤(《正体类要》)
  组成:薏苡仁30g,附子6g,败酱草15g,人参lOg。
  方中人参、附子大补元气,回阳救逆,薏苡仁、败酱草解毒排脓消肿,上药共奏回阳救逆,扶正托毒之功。
  药理研究表明人参、附子具有较好的抗休克疗效,升高血压,强心,对心肌缺血具有保护作用,扩张冠脉,降低机体的耗氧量,增加外周血管的流量,降低血液粘滞性,增加血液流变性,加快血液流速,增加血流量,显著提高肝细胞的耗氧量,增强其代谢解毒能力,有利于乳酸的糖异生作用。参附还能明显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增加活性花环形成率,增加溶血空斑值。败酱草、薏苡仁对多种球菌、杆菌具有抑制作用。大便溏泄者加入炮姜6g,炒白术lOg。舌苔黄根腻,脉数者,可加服安宫牛黄丸以清热安神。
  二、慢性盆腔炎
  1.气滞血瘀证

  (1)临床见证 下腹坠胀疼痛,腰骶酸痛,肛门坠胀感,经期或劳累后加重,带下连绵,色淡黄,性情不舒,胁肋作痛,舌质紫黯,苔薄腻,脉细弦。
  (2)辨证依据:
  ①盆腔炎症日久不愈,反复发作。
  ②下腹胀痛、腰酸,经期或劳累后加重。
  ③白带量多色淡黄。
  ④舌质紫黯,苔薄腻,脉细弦。
  (3)治法与方药:
  治法:调气活血,消瘀止痛。
  ①血府逐瘀汤(方见“闭经”节)
  方具理气行滞、化瘀止痛之功,于此用之,甚为相宜。
  下腹胀痛甚者,加香附、炒川栋、九香虫。有炎性肿块者加皂角刺、黄芪、三棱、莪术。
  ②妇炎康,每次服6片,每日3次。
  2.湿热阻滞证
  (1)临床见证:下腹胀痛或腰骶部疼痛,带下量多色黄臭,或低热起伏或兼月经不调,经色黯红或夹粘液,小便黄,大便干或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或弦滑。湿热蕴结,病程缠绵,日久难愈。蕴结冲任、胞宫,阻滞气机,伤及任带二脉,扰及冲任,血海不宁,而致诸证。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或弦滑同为湿热阻滞之征。
  (2)辨证依据:
  ①下腹胀痛或腰骶部疼痛,带下量多色黄臭。
  ②小便黄,大便干或不爽。
  ③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或弦滑。
  ④经期产后摄生不慎史。
  (3)治法与方药:

  治法:清热除湿。行气止痛。
  ①四妙散(《成方便读》)合四逆散(《伤寒论》)
  组成:柴胡、枳壳、白芍、甘草、苍术、黄柏、苡仁、牛膝。
  方中四妙散清热除湿,四逆散行气止痛。
  若下腹胀痛较盛,加金铃子散以行气活血止痛。腰背胀痛明显,加独活、葛根、秦艽以除湿通络止痛。带下量多色黄味臭,加茵陈、车前子、土茯苓。月经不调,症见月经提前量多或经期延长,色黯红,夹粘液,酌加炒地榆、贯众、益母草、茜草清热除湿,化瘀止血;若出现盆腔包块,加三棱、莪术、夏枯草、蒲公英以除湿化瘀、消症散结。
  ②妇科千金片(湖南株洲千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每次服6片,每日3次。
  3.湿瘀互结
  (1)临床见证:下腹或腰骶部疼痛,痛处固定,时有刺痛,或见下腹症块,或白带量多色黄,或月经不调,经色黯红或紫黯夹块,小便黄,大便不爽,舌质黯红,或见瘀点、瘀斑,苔黄腻,脉弦或弦涩。
  热去而湿邪留滞,蕴结下焦,阻遏血气运行致瘀,湿瘀互结,见下腹或腰骶部疼痛,痛处固定,时有刺痛;积久成症,则见下腹症块;余证为湿瘀累及冲任带脉之征,舌脉亦为湿瘀互结之候。
  (2)辨证依据:
  ①下腹或腰骶部疼痛,痛处固定,时有刺痛。
  ②下腹症块。
  ③带下量多,色黄气臭。
  ④舌质黯红,见瘀点、瘀斑,苔黄腻,脉弦或弦涩。
  (3)治法与方药:
  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①银甲丸(《中医妇科学》)
  组成:金银花、连翘、升麻、生鳖甲、红藤、蒲公英、紫花地丁、大青叶、椿根皮、茵陈、生蒲黄、琥珀、桔梗。
  本方有清热除湿、化瘀止痛之功,切中湿瘀互结,血气运行不畅之病机,用之相宜。可加香附、川芎、金铃子、延胡索行气活血止痛。
  ②解毒活血汤(《医林改错》)合四妙散(《成方便读》)
  组成:连翘、柴胡、葛根、枳壳、当归、赤芍、生地、红花、桃仁、甘草。
  方中连翘、葛根清热解毒;生地、赤芍、当归凉血和血;红花、桃仁活血化瘀;柴胡、枳壳行气散结;芍药配甘草缓急止痛,合四妙散清热除湿。
  4.寒湿凝滞证
  (1)临床见证:下腹胀痛或腰骶部疼痛或冷痛,脘腹胀满不适,畏寒肢冷,带下量多色白,或月经延后量少,经色紫黯有块,色质黯,见瘀点或瘀斑,苔白,脉沉弦或弦紧。
  素体阳虚,或过食生冷,久坐湿地,或外感湿邪,湿从寒化,寒湿内盛,侵及胞脉,客于冲任,阻滞气血,伤及任带,而见诸证舌脉。
  (2)辨证依据:

  ①下腹胀痛或腰骶部冷痛,肢冷畏寒。
  ②脘腹胀满,带下量多色白。
  ③舌质黯,见瘀点或瘀斑,苔白,脉沉弦或弦紧。
  ④素体阳虚,或过食生冷、久坐湿地史,或有外感湿邪史。
  (3)治法与方药:
  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
  组成: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肉桂、赤芍、蒲黄、五灵脂。
   药理研究提示本方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与氢化可的松比较在抗炎的同时并不引起胸腺及脾脏两个重要免疫器官的萎缩,不抑制其功能,有其独特优势,为临床治疗血症及炎性包块提供了相应的支持。有报道慢性盆腔炎经本方治疗后能明显改变血液流变学观测指标,抑制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值均较前有明显下降。
  若下腹冷痛较甚,加台乌药、细辛、吴茱萸温经止痛。胸胁脘腹胀满不适,加广木香、枳壳、制香附。腰骶部冷痛明显,加杜仲、续断、巴戟天温肾强腰止痛。月经后期量少。色紫黯,重用归、芎加桂枝以温经活血。
  慢性盆腔炎病久不愈或失于调理,日久伤损气血,累及肝肾,可继发气血不足或肝肾虚损之候,当酌情予以补益气血、滋养肝肾之品随证调治之。
  [其他疗法]
  一、急性盆腔炎
  (一)中药灌肠
  1.复方红藤汤(《新编妇科秘方大全》) 红藤、败酱草、蒲公英、丹参各30g,金银花、连翘、鸭趾草各20g,紫花地丁25g。将上方水煎浓缩至lOOml左右,冷却至38—40℃,用中号导尿管插入直肠内约14cm处,30分钟内灌完,卧床休息30分钟,每日1次,以晚上入睡前使用为佳。月经干净后3—5天开始治疗,每10日为一疗程,一般持续2—3个疗程。适用于急性盆腔炎湿热蕴结证。
  2.金银花30g,蒲公英20g,地丁20g,红藤30g,败酱草20g,连翘20g,三棱15g,莪术15g,丹参20g,赤芍20g(《中西医临床妇科学》)。浓煎至lOOml,晾至37—40℃,每日1次,保留灌肠。适用于急性盆腔炎湿毒蕴结证。
  (二)中药外敷
  1.金黄膏外敷下腹部,每日1次。适用于急性盆腔炎湿热蕴结证。
  2.鲜蒲公英,捣烂如泥,加白酒调匀,外敷下腹部。适用于急性盆腔炎各证型。
  3。四黄散(《女病外治良方妙法》) 大黄、黄芩、黄柏、黄连等量研成细末。治疗时取药末40一60g,热开水加适量蜂蜜调至糊状,趁热敷下腹部,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适用于急性盆腔炎各证型。
  (三)针灸疗法
  1.关元、气海、百会、足三里、三阴交。适用于急性盆腔炎正虚邪陷证。
  2.次穋、中极、合谷、曲池、行间、曲泉等穴交替使用,用泻法,每日1次。适用于急性盆腔炎湿毒壅盛证。

  (四)西医治疗
  1。一般处理 卧床休息,取半卧位,以利于子宫腔分泌物引流,并注意增加营养,补充每日所需之热量及水分,经静脉滴入,注意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高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妇科检查,以免引起炎症扩散。
  2.抗生素治疗 常用药物有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头孢菌素类、庆大霉素、红霉素等。抗生素的应用要求达到足量,且须注意毒性反应,在症状消失后继续给药2周以巩固疗效。
  3.手术治疗 若经药物治疗无效,脓肿形成或破裂,体温下降,病人中毒症状加重或炎症包块增大者可采取手术治疗,选择子宫切除,附件切除,阴道后穹隆切开引流术,腹部切口引流术等不同方式。
  由急性盆腔炎引起的感染性休克是病情发展的危急阶段,必须立即抢救治疗,原则如下:
  1.更换、补充和追加抗生素,根据药敏选用1—3种特异性强的抗生素,静脉滴注。
  2.手术清除感染源(灶)是抢救休克的重要一环,可决定和加速休克的恢复。
  3.补液扩容,如需要应输予少量新鲜血或血浆,调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
  4。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以对抗细菌内毒素对细胞的毒害作用,稳定细胞溶酶体膜功能,降低死亡率。
  5.选用血流动力学药物,如强心升压药物,B受体阻断药,a受体阻断药,抗胆碱药等。
  6.冬眠药物,如冬眠合剂工、Ⅱ号。
  7.营养支持治疗,应予高蛋白,高热卡,高维生素,必要的电解质等,不能口服者应予静脉营养物质。
  二、慢性盆腔炎
  (一)中药灌肠
  1.盆炎康栓(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经验方) 早晚或便后将栓剂1粒塞人肛门,每日2次,15天为一疗程,可坚持使用2—3个疗程。适用于慢性盆腔炎湿热瘀结证。
  2.化瘀解毒汤(《新编妇科秘方大全》) 败酱草20一30g,三棱、莪术、赤芍、丹皮、红藤、木香、槟榔、昆布、大黄各lO一15g。上药浓缩100—150ml,温度39—41℃,14—16号导尿管插入肛门15cm,缓慢灌肠,保留40分钟以上。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经期暂停。适用于慢性盆腔炎湿瘀互结证。
  3.三棱、莪术、延胡索、五灵脂各20g,金银花、桃仁、红花、连翘各20g,荔枝核、皂角刺、丹参、赤芍各lOg(《中西医临床妇科学》)。加水浓缩至lOOml,晾至37—40℃,每日1次,保留灌肠。适用于慢性盆腔炎气滞血瘀证。
  (二)中药外敷
  1.外熨消症散(《新编妇科秘方大全》) 血竭5g,乳香、没药、白芥子、莱菔子各30g,桃仁、红花、麻黄、小茴香各15g,附子、吴茱萸各45g,冰片10g,炒食盐60g。上方除冰片外,其余药物均捣为粗末,取醋1000ml于铁锅内煎沸后加入食盐煮10分钟,加入药末,煎炒至半干后取出,晾一天,加入冰片和匀,装入30cm×20cm布袋内。晚睡前或午休时把药袋放置于小腹部,上压热水袋热敷,每日1—2次,每次热熨30分钟,1个月为一疗程,一袋药可热熨3个月。适用于慢性盆腔炎气滞血瘀证。
  2.盆腔炎膏(《中医临床诊治》) 当归、白芍、红花各500g,生地黄、益母草各240g,川芎、牛膝、牡丹皮、桂枝、黄柏、刘寄奴、蒲黄、桃仁各120g,郁金、艾叶、乳香、没药、血竭各90g,香油5000g,广丹3500g。除乳、没、竭、冰、广丹外,其余药物放人香油内泡2小时,置火上煎熬,炸枯后,滤渣,再加入乳香、没药、血竭、冰片,溶化再滤,在锅内煎熬,滴水成珠时加入广丹。令患者平卧,温水擦净小腹部,
先涂香油,把加热化开之药膏趁热敷上(以不烫伤皮肤为度,凉后再换上热药膏,反复4次(约1小时),热敷后再用1张药膏留贴腹部。1日贴1次,10次为一疗程。适用于慢性盆腔炎各证型。
  3.妇炎散(《中医临床诊治》) 大黄、姜黄、败酱草、丹参、赤芍、乳香、延胡索、羌活、独活、千年健、透骨草,切细末温水加酒调成糊状敷下腹,每日1—2次,10次为一疗程,可连续应用,月经期暂停用。适用于慢性盆腔炎气滞血瘀证。
  4.乌头、艾叶、肉桂、鸡血藤、红花、川芎、延胡索、五灵脂、当归、皂角刺各20g(《中西医临床妇科学》)。切成细末,入布袋内,蒸后热敷下腹部,每日1—2次。适用于慢性盆腔炎寒湿凝滞证。
  (三)中药离子透入
  1。丹参注射液lOml稀释至50ml,直流电透人小腹皮肤,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适用于慢性盆腔炎各证型。
  2.没药、三棱、莪术、生蒲黄、五灵脂、制香附各lOg,白花蛇舌草30g,川芎6g(《中医妇科临床手册》)。浓煎120ml,直流电透人小腹皮肤,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适用于慢性盆腔炎湿瘀互结证。
  3.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各30g,当归20g,白芍、咱芎、紫花地丁、黄柏、丹皮、白芷、黄芪各10g(《新编妇科秘方大全》)。用电离子导人机常规治疗,每日1次,每次30分钟,12次为一疗程,两疗程之间间隔4天。适用于慢性盆腔炎湿热阻滞证。
  (四)针灸疗法
  1.耳穴压豆法
  取穴:子宫、内分泌、盆腔、交感。
  将王不留行籽放在黄豆办大小的橡皮胶布上,贴于上穴。经常按压敷贴部位,以能忍受为度。3天换一次,1个月为一疗程。适用于慢性盆腔炎。
  2.体针
  主穴:中极、关元、气海。
  配穴:八胶、三阴交、阴陵泉、子宫。
  每日1次,每次15分钟。
  3.水针
  取穴:中极、阿是穴、三阴交。
  选用当归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维生素BIz等药物,每穴注入1—2m1,隔日一次。
  4.电针

  取穴:天枢、血海、中极、三阴交。
  操作:选择疏密波,中等强度,通电20分钟,每日或隔日一次。
  5.隔姜艾灸法
  主穴:气海、中极、关元、归来。
  配穴:大肠俞、次胶。
  用艾绒制成直径1.5cm,高1.8cm,重约800mg的圆柱置于0。4cm厚的鲜姜片上(姜片放在所选穴位上)点燃灸之,每穴灸3壮,每壮6—7分钟。(《实用中西医结合妇科学》)
  (五)推拿疗法
  取穴:气海、中极、关元、天枢、中脘、归来、三阴交、阴陵泉、肾俞、脾俞。
  操作:取半卧位,掌摩腹部,至皮肤透热,用指振法在气海、中极等腹部穴位进行
  治疗。提拿足三阴,点按三阴交、阴陵泉至酸胀。
  (六)物理疗法
  可采用下腹部短波、超短波、红外光、激光、音频等治疗,可促进盆腔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营养状况,以利炎症的消退和炎性产物的吸收。有报道采用低功率氦一氖激光照射气海、中极、子宫、肾俞、三阴交等穴位,输出功率4mw,光斑直径1—2mm,照射距离0.5cm,每穴照射5分钟,每周照射4次,10次为一疗程,治疗前后观察免疫球蛋白含量,IgM在治疗后有明显提高。
  (七)局部蒸气疗法(《中医妇科临床手册》)
  石菖蒲、紫苏梗,香樟木、陈皮、威灵仙、柚子壳、藿香等量混合,人木箱内(夏日每天更换一次,冬日隔日更换一次)。
  方法:患者取坐位,脐窝至耻骨联合上缘为喷射治疗点(相当于气海、任脉、关元、冲脉部位),每日气疗1次,每次20一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适用于慢性盆腔炎各证型。
  [预防与调护]
  一、急性盆腔炎
  1.作好产前检查,注重孕期卫生,积极治疗产前慢性疾病或全身感染性疾病。
  2.正确处理分娩及宫腔手术,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凡有感染之可能者,应及时进行预防性治疗。
  3。产后恶露未净时,宜取半卧位,以利恶露外泄,保持外阴清洁。
  4.注意摄生调护,经期、产后严禁房事以防外邪乘虚内犯。
  二、慢性盆腔炎
  1.积极彻底地治疗急性盆腔炎,是预防本病发生的关键。
  2.慢性盆腔炎患者应树立信心,坚持治疗,以防病情迁延,变生他疾。
  3.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4.调情志,适寒温,起居有常,劳逸适度,性生活有节,慎勿为外邪重伤。
  [疗效判定]
  一、急性盆腔炎
  痊愈:全身症状消失,一般检查及盆腔检查正常,化验正常。

  显效:全身症状消失,一般检查正常,盆腔肿块缩小,压痛减轻,化验正常。
  有效:全身症状好转,一般检查及盆腔检查略好转,化验正常。
  无效:症状、体征同治疗前。
  二、慢性盆腔炎
  痊愈:症状、体征及检查均恢复正常。
  显效:症状消失,妇科检查有明显改善,或B超于治疗前后同时期对比检查,盆腔包块缩小1/2以上。
  有效:症状、体征及检查均有减轻,B超于治疗前后同时期对比检查包块缩小1/3一1/2。
  无效:治疗后无改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