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乳汁自出者,称为乳泣。其临床特点是乳汁自出多发生在妊娠中、后期。至于闭经后的溢乳、产后的乳汁自出,以及妊娠期的乳头溢血等.不属本病范围。但在哺乳终止较长时间后,仍有乳汁溢出者,可参考本病辨证治疗。 [历史沿革] 本病首见于宋代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云: “亦有未产前乳汁自出者.谓之乳泣,生子多不育。经书未曾论及。。明确地指出了本病发生的时间,证状。预后并说明“经书未曾论及”。 明代程钟龄《医学心悟》则在本病发生的机理,治疗和预后上有新的见解。他指出:。妊娠乳白出,名曰乳泣,生子多不育,然予以为气血虚弱不能统摄,用八珍汤频频补之,其子遂育。夫医理有培补之功,赞化之能,岂可执常说而自画欤。”此说有一定的道理。其后医著对此病论述甚少。根据中医的理论、病例的观察.以及近代医家的经验,认为本病的发生以实证为多.虚证较少。多由于孕期肝郁化热,热迫乳出所致。也有少数为胃气不固,不能固摄使然。只要合理的治疗.可不影响胎儿的发育.而取得较好的效果。 . [病因病机] 经、乳同源,为气血所生。薛立斋《女科撮要》说:“血者,水谷之精气,和调五脏,洒陈六腑……在女子则上为乳汁.下为月水。”孕后月水停闭,气血聚下以养胎.在上乳房蓄积变大.至孕四月可有初乳。如肝胃功能正常.则不应有乳汁自流。若肝郁化热,热伤乳络.迫乳外出;或胃气不固,不能固摄,均可导致乳泣。‘ 一,肝郁化热 肝主疏泄,喜条达,若素性忧郁,或孕期情怀不畅.郁久不解,或突然暴怒,肝气不舒.郁而化热。乳头属肝.热伤乳络.迫乳外出.而成乳泣。 二、胃气不固 脾胃素虚,或孕后劳倦、思虑过度.或饮食不节伤脾.脾胃互为表里. 同为气血生化之源.乳房属胃,乳汁由血所化,赖气以行。若胃气不固,则不能固摄乳汁而为乳泣。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 (一)临床表现 多是孕妇自己发现乳汁自流,一般量不多,乳房不胀或有胀痛。 (二)检查 双乳头或单侧乳头可见乳汁点滴自出。轻者仅见内衣上乳头部位有乳汁印痕。乳房柔软不胀或有胀感触痛.但无乳房肿块。 二、鉴别诊断 乳泣是乳头溢液之一,其鉴别诊断参见《乳衄》。 [辨证论治] 本病有虚实之异,实者乳房胀痛,乳汁稠浓而色黄白;虚者,乳房柔软.乳汁稀薄色白。实者宜疏肝解郁泻火.虚者宜补气固摄。 一、肝郁化热型 (一)辨证 、
1.妇科证候特点:妊娠期自觉乳汁流出,量多少不一,色黄白质稠,乳房胀痛或伴有热感.或兼见妊娠胎不长。 2.全身症状:精神抑郁,胸闷,喜叹息,头晕, 口苦咽干.溺短赤,舌尖边红. 苔黄,脉弦滑数。 3。证候分析:乳头属肝.肝郁化热,热迫乳出,故自觉乳汁流出。疏泄太甚.则乳 汁较多。肝郁不舒,既可克伐脾胃,气血生化不足.又可损伤肾气(子盗母气).使肾精不充。精血亏虚,不足以养胎,故可兼见胎不长。肝郁气机不畅.故精神抑郁,胸闷,乳胀痛,喜叹息,肝热上攻,故头晕, 口苦咽干。溺短赤,舌尖边红,脉弦数均为肝郁化热之象。 (二)治疗 1.治则:疏肝清热泻火,佐以回乳。 2。方药:丹栀逍遥散(方见月经先期)加郁金、麦芽、山楂。 方中丹栀逍遥散疏肝理脾、清热泻火,郁金疏肝解郁。麦芽,山楂消食导滞回乳。全方共奏疏肝解郁,清热泻火回乳之效。使肝气得舒.郁热得解.自无迫乳外溢之患。本方无伤胎之虑。 二、胃气不固型 (一)辨证 1.妇科证候特点:孕期自觉乳汁流出,或晨起觉衣襟湿润.有乳汁印痕,质稀色白.乳房柔软,或兼见胎不长。 2.全身症状:面色无华,神疲气短乏力,头晕目眩.纳谷不香,舌淡红,苔白.脉细滑略缓。 3。证侯分析:乳房属胃, 胃气虚弱.不能固摄乳汁,故乳汁溢出.胃气不充.乳房柔软,乳汁稀薄。脾胃互为表里, 胃虚,纳谷不香,气血生化乏源,不足以养胎,故胎儿发育缓慢。胃气虚弱,中阳不振,清阳不升,故头晕目眩,神疲气短乏力。舌质红.苔白,脉细滑略缓,亦是胃气虚之征。 (二)治疗 . 1。治则:益气固摄.佐以养胎。 2.方药:可用补中益气汤(方见月经先期),或八珍汤(方见闭经)加北芪、芡实、鹿角霜。 补中益气汤中黄芪需重用,补气固摄,八珍汤双补气血,加北芪益气,芡实健脾固肾收涩.鹿角霜调补冲任,收敛固涩,使气血旺盛. 胃气冲任得固. 自无乳汁自出。 [预后] 宋代陈自明认为本病“生子多不育”。明代程钟龄则认为“用八珍汤频频服之,其子遂育。”由此可见,判断其预后要看此病的危害性及是否被人们所认识。一般来说,此病肝郁化热较为多见,如能及早辨证治疗,可以治愈,而不影响胎儿;反之.如失治、误治或不治.则可致病情曰重,并因精血不足.灌溉不周.影响胎儿的发育,造成胎萎不长.甚致使胎儿天亡。 [结语] 乳泣是妊娠病中的一种少见病,以孕期乳汁先行自然流出为特点。其发病机理主要是肝郁化热,热迫乳出或胃气不固,统摄无权所致。治宜疏肝解郁.清热泻火或补中益气固摄。用药要顾护胎元。本病可以影响胎儿的发育,故要及时诊治。 至于哺乳终止较长时间仍有乳汁溢出者,可参考本病治疗,并应适当配以活血通经之品,驱血下行,使乳汁生化无源.以助回乳之效。 非哺乳期间乳汁自行溢出者,称为乳泣,有称“乳胎”、“鬼泣”。乳泣原概念仅限于孕期乳白出。但近来有学者认为乳泣已广泛指非pi~-%期的乳汁自然外流者。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称的“乳汁溢出症”,主要指乳汁性溢液及浆液性溢液。 乳泣之名,出自宋代陈述《妇科秘兰》:“妊娠乳白流者,谓之乳泣”,其病因“乃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二经虚热不能管摄经血所致”,相关脏腑为“厥阴肝木不能藏血”,论治之法为“急宜安正敛神”,谈及预后云“若日久不止,生子多不育”。在明代,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有了进一步认识,如张景岳云:“若未产而乳白出者,以胎元薄弱,滋溉不全而然,谓之乳泣,生子多不育”,并提出“肾虚体弱”的病机论。 武之望则认为“此乃气血大虚之候,故生子多不易养”。至此,基本明确了乳泣的发生多由肝热、气血两虚、肾虚等所致,同时历代医家大都认为乳泣者“生子多不育”。然治法方药鲜有论及,唯清代程钟龄颇有独见,其在《医学心悟》中云:“妊娠乳白出,名曰乳泣,生子多不育,然予以为气血虚弱不能统摄,用八珍汤频频补之,其子遂育。夫医理有培补之功,赞化之能,岂可执常说而白化欤。”实为经验之谈,陈氏首倡补虚法治疗本病,至今仍有实用价值。 近代资料尚未见有关乳泣的大量临床观察或实验研究,然已有中西医治疗经验及病案报道。如顾伯华运用疏肝扶脾、凉血清热法治疗本病取得了疗效。顾法隆以针刺疗法,闻博采用乳管冲洗、药物灌注疗法,邝安用生麦芽对催产素分泌的影响及在乳溢症治疗上的初步尝试等,不断丰富了对乳泣的认识和治疗。 乳泣为乳头溢液类症之一,可表现为一侧乳头单孔或多孔溢液,亦有双侧乳头溢液者。现代研究认为:乳头溢液不都是病理改变,双侧乳头自发溢液在哺乳期及妊娠期少量排液为正常生理现象。口服雌激素或某些镇静类药物后,有些妇女双侧乳房自发溢液;绝经前后妇女,用手挤压乳头,有时也见有少量乳头溢液,这些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一侧乳头溢液,多为病理性,常为间断性,可持续一段时间,数月甚至多年,从一个乳头导管或多个导管口排出,偶尔也可以是双侧性。有研究者发现,在8种常见的有乳头溢液的乳房疾病中,血性溢液30例,癌占33.3%;非血性溢液32例,癌占6.2%;50例良性病变中20例溢液为血性,2例乳癌中10例溢液为血性。提示血性溢液和非血性溢液都有癌的可能;年龄越大,癌的可能性亦随之增大,50岁以上的乳头溢液患者,癌成为主要病因;60岁以上的乳头溢液患者,70%发生癌变,故对本病应有足够的重视。 [病因病机] 乳汁为气血化生,来自水谷精微,赖气以运行,乳房属胃,乳头属肝,乳房的生乳和排乳功能,与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关系密切。经乳同源,俱为精血所化,故有上为乳汁.下为经血之说,孕后精血下聚以养胎元,故一般不会出现乳汁外溢。乳泣发生的机理,总地来说有3个方面,一是气血虚弱,二是肝经郁火,三是脾肾阳虚。脾胃素虚,或饮食劳倦,思虑过度,损伤脾胃,化生乏源,气血虚弱,气不摄乳,致乳汁清 血虚阴亏。口干咽燥者,去川芎、肉桂之辛温,加鹿角胶、莲须固肾健脾涩乳。 显效:自动溢乳停止,但挤压乳房或乳晕仍有少量溢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