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虚型 1.妇科证候特点:新产后小腹隐痛、喜按,恶露量少,色淡。2。全身症状:常伴头晕眼花.心悸怔忡,大便燥结,舌淡苔薄,脉虚细。方药:(1)肠宁汤(2)圣愈汤等 二、血瘀 1.妇科证候特点:产后小腹疼痛.拒按,或得热痛减.恶露量少.涩滞不畅.色紫暗有块。2.全身症状:或伴胸胁胀痛,或面色青白,四肢不温,舌质黯.苔白滑.脉沉紧或弦捉。方药:(1)生化汤(2)散结定痛汤等。 三.血寒证 (1).临床见证:产后小腹冷痛,得热痛减,不喜揉按,恶露量少,色紫黯有块;面色青白,四肢不温;舌质黯淡,苔白,脉沉紧。方药:①黑神散②加减生化汤③香桂散失笑散。 四.气滞证(1)临床见证:产后小腹胀痛,胀甚于痛,不喜揉按,恶露量少,淋漓不畅,色紫黯,胸胁或乳房胀痛,精神抑郁,不思饮食,舌苔薄腻,脉弦。方药:①乌药汤②加味佛手散。 【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预防与护理】【现代研究】【疗效评定】【其它疗法】【中药名厂与中成药】 1.妇科证候特点:新产后小腹隐痛、喜按,恶露量少,色淡。 一、针灸:三阴交、足三里、关元、中极.虚者用补法.或加艾灸。 另,妇科痛症,有痛经、妊娠腹痛、产后腹痛三病, 同以下腹疼痛为证候特点.气血运行不畅为主要病机,通调气血为主要治法。然各病发生的时间不同,且有不同的特.殊生理环境和致病因素,故治疗上要照顾各自特点,兹以简表比较如下:
┏━━━━━━┳━━━━━━━━━━━━━━━━━━━┳━━━━━━━━━━━━━━━━━━━━━━━━━━━━━━┓ ┃\ 比 ┃ 同 ┃ 异 ┃ ┃ ┣━━━━━━┳━━━━━━┳━━━━━╋━━━━━━━━━━━━┳━━━━━━━━┳━━━━━━━━┫ ┃病 较 ┃ ┃ ┃ ┃ 主 证 ┃ ┃ ┃ ┃ ┃ ┃ ┃ ┣━━━━━┳━━━━━━┫ ┃ ┃ ┃ ┃ 主证 ┃ 病机 ┃ 治则 ┃ ┃ ┃发病特殊环境 ┃治疗注意事项 ┃ ┃ 证 \ ┃ ┃ ┃ ┃发病时间 ┃疼痛程度 ┃ ┃ ┃ ┣━━━━━━╋━━━━━━╋━━━━━━╋━━━━━╋━━━━━╋━━━━━━╋━━━━━━━━╋━━━━━━━━┫ ┃ ┃ ┃ ┃ ┃ 经期或 ┃ 痛剧,甚 ┃ 血海由满盈呻 ┃ 促进经血畅行 ┃ ┃ 痛经 ┃ ┃ 气血运行 ┃ 通调气 ┃ 经行前 ┃ 可致昏 ┃ 泻下叫空虚. ┃ ┃ ┃ ┃ 下腹疼 ┃ 不畅.不 ┃ 血,虚 ┃ 后 ┃ 厥。 ┃ ┃ ┃ ┃ ┃ ┃ ┃ ┣━━━━━╋━━━━━━╋━━━━━━━━╋━━━━━━━━┫ ┃ ┃ 痛.虚者 ┃ 荣而痛. ┃ 者补而 ┃ ┃ ┃ ┃ ┃ ┃ ┃ 喜揉.实 ┃ 或不通而 ┃ 充之, ┃ ┃一般较轻 ┃阴血偏虚.易 ┃注意护胎 ┃ ┃ 妊娠腹痛 ┃ 者拒按 ┃ 痛 ┃ 实者行 ┃ 孕期 ┃ ┃于气滞。 . ┃ ┃ ┃ ┃ ┃ ┃ 而通 ┃ ┃ ┃ ┃ ┃ ┣━━━━━━┫ ┃ ┃ ━━━━━╋━━━━━━╋━━━━━━━━╋━━━━━━━━┫ ┃ ┃ ┃ ┃新产后 ┃多不急重 ┃耗血伤气.又 ┃补中有通,攻 ┃ ┃产后腹痛 ┃ ┃ ┃ ┃ ┃ ┃ 多瘀阻. ┃而不破. ┃ ┗━━━━━━┻━━━━━━┻━━━━━━┻━━━━━┻━━━━━┻━━━━━━┻━━━━━━━━┻━━━━━━━━┛ [文献摘录] 《胎产心法.腹痛论》:……产后恶露不尽.留滞作痛,亦常有之,然与虚痛不同.必其由渐而甚,或大小便不行.或小腹鞭实作胀,痛极不可近手,或自下上冲心腹,或痛极牙关紧急,有此实证, 当速去之.近上者,宜失笑散;近下者,宜通瘀煎;未效,用决津煎为善。又有腹痛定于一边及小腹者,此是侧卧,败血留滞所致。 《医部全录。妇科。妇人产后门》引《大全》论血瘕曰:产后瘀血, 与气相搏. 名曰瘕,谓其痛而无定处。此由夙有风冷而成,轻则痞塞,重则不通。按《大全》瘕之言假也, 渭其痛浮假无定处也。此由素有风冷血气不治,至产血下则少,故致此病也。不急治则变成积结,妨害月水,轻则痞塞,重则不通也。 《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产后门.腹痛证治》:去血过多血虚痛,去少壅瘀有余疼,伤食恶食多胀闷,寒入胞宫见冷形。血虚当归建中治,瘀壅失笑有奇功.伤食异功加查曲,胞寒香桂桂归芎。 《傅青主女科.产后少腹痛》:妇人产后,少腹疼痛,甚则结成一块,按之愈疼,人以为儿枕之疼也,谁知是瘀血作祟乎,夫儿枕者,前人谓儿头枕之物也。儿枕之不疼,岂儿生不枕而反疼,是非儿枕可知矣。既非儿枕,何故作疼?乃是瘀血未散,结作成风而作疼耳。凡此等症,多是壮健之妇血有余,而非血不足也。似乎可用破血之药,然血活则瘀自除,血结则瘀作祟。若不补血,而反败血,虽瘀血可消,毕竟耗损难免。不若以补血之中.以行逐瘀之法.则气血不耗,而瘀亦尽消矣。方用散结定痛汤。 妇人产后少腹疼痛,按之即止,人亦以为儿枕之疼也。谁知是血虚而然乎!夫产后亡血过多,血室空虚,原能腹疼,十妇九然。但疼有虚实之分.不可不辨。如燥糖触体一光景.是虚疼而非实痛也。大凡虚疼宜补,而产后之虚疼,尤宜补焉。 《沈氏女科辑要笺正。第二十节》:腹痛、少腹痛,初产之时甚多,俗谓之儿枕痛。此则瘀血尤存,或临蓐时未免稍受寒凉,苟非盛夏炎天.生化汤最为正治。……如痛在既产数日之后,则苟非痰食,多属血虚气滞,尧封养血二字最佳。 血瘀不通.腹有结痛,言其常耳。若既失血太多,则气亦虚馁.滞而为痛,亦属不少。凡崩漏产后,血虚而痛,尤其多数。甚则有血色紫瘀,而痛属虚证者.盖血不循经.巳离脉管,必黑必瘀,非凡是紫块皆为实结,庸手不知,反加攻导,其害胡可胜言。且以脉言之,失血太多,阴竭阳亢,又多刚劲不和之态.亦不可误为脉力坚搏,遂视为实证凭据。 [思考题] 1.试将产后腹痛与妊娠腹痛,痛经之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法加以比较. 产妇在产褥期,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小腹疼痛,称为“产后腹痛”。其中因瘀血引起小腹疼痛,称为“儿枕痛”。 产后腹痛一病,始载于东汉《金匮要略》。仲景在论产后病脉证治中,创当归生姜羊肉汤治血虚内寒之“产后腹中疼痛”,立枳实芍药散治气血郁滞之“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以下瘀血汤治“腹中有干血著脐下”之产后腹痛,用大承气汤治“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伴有“不大便,烦躁发热,切脉微实,再倍发热,日哺时烦 躁者,不食,食则谵语,至夜即愈”。可见产后以腹痛为主证者,应辨分虚、实、气、血之不同,故而遣方用药各异。隋代《诸病源候论》分析“产后腹中痛”、“心腹痛”及“恶露不尽腹痛”的原因,责之于“脏虚”、“胞脉之间有余血”或“宿夹风寒”、“遇冷则血结”,并有变成“血瘕”之虞。宋代《妇人大全良方》论“产后腹痛,或因外感五邪,内伤六淫,或瘀血壅滞所致,当审其因而治之”,并首次提出“产后儿枕者,胎中有宿血也,或因风冷凝于小腹而作痛”。不难看出,至宋代时,已十分重视血瘀寒凝是产后腹痛的重要病理。元代《儒门事亲》更强调产后“腰脐痛,乃败血恶物之致然也。医者便作虚冷,以燥热药治之,误已久矣。”明代《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辨治产后腹痛“恶血不止,诸药不效,宜芎归汤加五灵脂延胡索煎。”《医学入门》谓:“生产后,产门脐下虚痛者,大温经汤、羊肉汤”,“产后小腹痛者,名儿枕痛”,其治“单以五灵脂散或加桃仁酢糊为丸,气虚四君子汤下,血虚四物汤下。”指出本病有血瘀、气虚、血虚之不同。继而《景岳全书》明辨“血有留瘀而痛者,实痛也”,其证“大都痛而且胀,或上冲胸胁,或拒按而手不可近。”若“无血而痛者,虚痛也”,其证“无胀痛,或喜摸按,或喜热熨,或饮食稍缓。”并警示虚痛者,“不可妄用推逐等剂”。这些辨证和治法,确定了诊治产后腹痛的规范。在《薛氏医案选》中,薛立斋通过实践观察到,若“服行气破血药不效,脉洪数,此瘀血内溃为脓也”,因“瘀血停滞,宜急治之。缓则腐化为脓,最难治疗。”清代《傅青主女科》专立生化汤治产后血块腹痛,谓:“先问有块无块。块痛,只服生化汤,调失笑散二钱,加元胡一钱;无块,则是遇风冷作痛,宜服加减生化汤”。有“产后虚中,感寒犯冷,其寒下攻小腹作痛,又有血块作痛在,又产后血虚脐下痛在,并治之以加减生化汤。”可见傅氏概以生化汤及其加减治产后腹痛,乃是立论于产后多瘀多虚易兼寒邪之故。历代医家对产后腹痛的病机探讨和辨证治疗所积累的丰富理论和经验,至今仍能指导临床实践。 西医妇产科学认为,产后1—2天内由于子宫体强烈收缩引起下腹疼痛,称为产后宫缩痛或产后痛,经产妇多见,产后3—4天后自行缓解而消失。此属生理现象,一般无需处理。若腹痛程度较重,或持续时间较长,仍需治疗。 [病因病机] 产后腹痛的发生,与新产后胞宫复缩、产妇身体的功能状态失常密切相关。妊娠期中,胞宫蓄藏精血、阴液以濡养胎元,并适应胎儿渐长而增大。至足月妊娠,瓜熟蒂落,胎儿、胎衣次第而下脱,胞宫复缩并排出离经之余血浊液而由泄转藏。此分娩前后,胞宫藏而泄,泄而藏,即由满而溢、溢而虚、虚而复的过程中,气血变化急骤,加之产时耗气失血,产妇机体较常人多虚多瘀。 若产时去血过多,或素体血虚,加之产时耗血,致产后胞脉空虚,乏血濡养则可胞脉失养不荣而使胞宫复缩时疼痛久不消失。产时耗气,又因血少而令气的生化不足,气虚不能温煦脉中之血,也不能运血以行,以致血行迟缓,虚滞而痛。若产妇素体虚弱,或产时耗气过多使离经之血停滞胞宫不能排出,或因分娩后血块、胎膜残留而令产后腹痛。或因产后血室未闭之期,起居不慎,调养不当而感寒饮冷,血为寒凝,气机郁阻,血瘀胞脉不通而痛。此外。也可因产后喜怒伤肝,或素体肝气易滞,再因产失血而肝失血养,故而经气不利,气滞而血行不畅,胞脉不通而发生产后腹痛。由于产后腹痛常在新产后发生,届时因有余血浊液由胞宫自阴道排出,全身和局部抗邪能力减弱,虽有血虚、血瘀、血寒或气滞等虚实之不同,都易招致邪毒入侵阴中、胞中与余血浊液互结,累及胞宫复旧失常,并酿成产后发热之重症,不可不慎。 《妇产科学》认为,产后产妇感觉腹痛时,子宫变硬,恶露亦增加,这种宫缩痛,可能由于子宫收缩所引起的血管缺血、组织缺氧、神经纤维受压所致。又有学者认为,如果子宫内滞留血块及胎膜、胎盘残余,则可因子宫剧烈收缩而引起疼痛。经产妇因子宫肌肉屡次膨大伸展发生变性或纤维组织增生,失掉其均匀的强力性收缩,当阵发收缩时,便引起疼痛。中医妇科学用活血化瘀、调气止痛方药治疗产后腹痛而收到的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缓解平滑肌痉挛等而达止痛效果的事实,是对以上认识的有力佐证。 [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 产妇分娩1周以后,小腹疼痛仍不消失;或分娩后虽不足1周,但小腹阵发性疼痛程度较剧。其小腹疼痛或呈隐痛,腹软喜按;或疼痛而有冷感,得热痛减;或疼痛较重,按之痛甚,触之有块;或小腹胀痛,胀甚于痛。常有恶露量少,色淡或紫黯有块,排血不畅。可伴头晕心悸,四肢不温,胸胁胀痛。舌淡或黯,脉虚细或沉紧、弦涩等。 2.检查 (1)腹部触诊 痛时下腹部较硬,有块可及,或腹部柔软、无块。 (2)实验室检查 多无异常发现。 二、鉴别 1.产后伤食腹痛 有伤食史,且疼痛部位一般在脘腹,伴有胃脘满闷、进食尤甚、嗳腐吞酸、呕吐腹泻、大便秽臭、舌苔垢腻等症,而恶露无改变。 2.产褥感染腹痛 分娩24小时后至10天左右始发,腹痛持续不减,且疼痛拒按.恶露时多时少,色紫黯如败酱,其气秽臭,多见恶寒发热,心烦口渴,小便黄少,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洪数。实验室检查:血象及宫腔分泌物有异常变化。 3.产后痢腹痛 腹痛窘迫,里急后重,大便呈赤白脓血,大便化验.--I~多量红、白细胞。 4。产后泄泻腹痛:腹痛即泻,泻后即安,并有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或泻下如水样的特点。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产后腹痛当首辨腹痛的性质和程度,并结合恶露的色质、全身证候、舌脉的变化而判别其虚实与气JIItN病的主次。若小腹隐痛,按之痛减,小腹柔软,恶露量少色淡红,头晕心悸,舌质淡,脉虚细者,属血虚而胞脉失养所致;若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恶露量少色紫黯有块,四肢不温,舌质黯淡苔白,脉沉紧,属寒邪凝血而胞脉阻滞所致;若小腹疼痛较重,按之痛增,恶露量少色紫黯有块,排血排块后腹痛减轻,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点,脉弦涩者,属血瘀胞脉不通所致;若小腹胀痛,胀甚于痛,恶露淋漓不畅色黯,胸胁乳房亦胀痛,脉弦者,属气滞肝经胞脉血行受阻而痛。其间虚、寒、瘀、滞等证候还可交叉互见。故临证时,应仔细审证求因,辨其病机所在而治之。 二、治疗原则 产后腹痛的治疗,应针对产后多虚多瘀的特点和产后胞宫复缩的生理常势,总以调畅胞脉气血为主,即虚则补而充之,补血益气为主;实则通而调之,化瘀行气为主。同时应注意补虚不可碍实,用药勿过于滋腻,泄实不可伤正,用药不可过用攻逐,但使胞脉血盈于中而荣濡胞宫,气行瘀化而恶露排出,从而促进胞宫复缩、腹痛消失而恢复由泄转藏的生理功能。 三、分证论治 1.血虚证 (1)临床见证:产后小腹隐隐作痛,按之则减,小腹柔软,无块可及;恶露量少,色淡红,无块;头晕目眩,心悸失眠,或大便燥结,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因素体血虚,复又因产失血,或因产事不顺,失血过多而致胞宫缺乏营血濡养,胞脉失养则产后发生小腹隐隐作痛,按之则减,小腹柔软,无块可及;血虚气弱,故恶露量少,色淡红无块;血虚精不足,故髓窍失濡而头晕目眩;血虚不能奉养于心,故心神不安而心悸失眠;血虚阴不足,故肠道失润而大便燥结;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皆为血虚之征。 (2)辨证依据: ①素体血虚或产后出血较多之病史。 ②小腹隐痛,按之痛减,腹部柔软无块,恶露量少,色淡红。 ③头晕目眩,心悸失眠,舌质淡,脉细弱。 (3)治法与方药: 治法:补血益气,缓急止痛。 ①肠宁汤(《傅青主女科》 组成:当归、熟地、阿胶、人参、山药、续断、麦冬、肉桂、甘草。 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组成:当归、川芎、桃仁、黑姜、炙草,用黄酒、童便各半煎服。 操作:按照艾卷温和灸法操法。每次灸5—10分钟。 1.蒲黄、炒五灵脂各60g。
制用法:上二味共为末,以醋熬膏敷小腹。适用于血瘀证。 2.香白芷、小茴香、红花、细辛、肉桂、红花、元胡、益母草等药水煎两次,取汤液浓成稠糊状。再将乳香、没药溶于95%乙醇中,然后取药糊混合于适量上述乙醇药液中,焙干后研为细末,加入樟脑末调匀即成。每次取药末9g,用黄酒数滴调成糊状,将药糊敷于脐中穴(神阙)上,外用伤湿膏固定,干后再换一次,一般3—6次,即可病愈。适用于血瘀气滞证。 3.牙皂2.5g,细辛1.5g,葱白3根,生姜3片。前二药研为细末,葱白、生姜捣烂调匀,用酒精调成糊状,敷于印堂穴或患处。可加温灸。适用于血寒证。 4.吴茱萸15g,栀子、桃仁、沉香各lOg。上药共为细末,用酒调匀,加热后敷于小腹。适用于血瘀证。 5.当归20g,生姜、川芎各12g,桃仁8g,乳香12g,桂枝20g。将上药研末,或煎后取汁,调拌凡士林,或熬炼成膏剂,外敷小腹部。若气血虚弱者加敷腰眼、命门;瘀血内阻者加敷中脘。 (五)灌肠法 药物:莱菔子、大黄、厚朴、枳壳、大枣、黄芪、元胡、五灵脂、干姜各lOg,番泻叶、杏仁、桔梗各6g,夜交藤、马齿苋各30g。 制用法:上述药煎3次,煎液500ml装入盐水瓶,存放冰箱备用。术后6小时,用 导尿管插入肛门约16—20cm左右,取上述煎液500ml,加入5%葡萄糖盐水500ml、10%的葡萄糖注射液500ml、50%的葡萄糖注射液lOOml、维生素C 1g,加温至38℃左右。取120—160ml缓慢灌人肠中,保留其尿管,每隔2小时灌肠一次,直至排气或排便为止。多数病人排气排便同时出现。适用于气滞证。 五、饮食疗法 1.归芪饴糖鸡 当归、麦冬各15g,熟地黄20g,饴糖150g,雌乌鸡1只。雌乌鸡去毛及内脏,与当归、麦冬、熟地黄加水共炖,至鸡肉熟透时,再人饴糖略煮。分2—3次吃适用于血虚证。 2.参芪鸡 人参6g,黄芪30g,子母鸡1只。常规整理母鸡,与参芪同炖至鸡熟烂。食时人姜末、葱花、食盐等调味,食鸡饮汤。适用于血虚证。 3.芍药饮 桂枝6g,白芍12g,生姜9g,大枣25g,甘草3g,饴糖30g。前5种煎水取汁,人饴糖煎溶。分3次饮。适用于血寒证。 4.姜楂糖茶饮 焦山楂30g,生姜3片,红糖30g。泡水代茶饮。适用于寒瘀证。 5.三七鸡 生三七末6g,仔鸡1只。仔鸡去毛及内脏,加水炖煮至鸡肉熟透,人生姜、葱、食盐调味。分2—3次吃。每次用鸡汤冲服三七末2g。适用于血瘀兼虚证。 6.山楂粥 炒山楂20g,粳米50g,红糖30g。山楂温水浸泡后煎煮取浓汁,人粳米、红糖共煮成稀粥,分早晚2次吃。适用于血瘀证。 7.红蓝花酒 红花30g,白酒200ml。二物同煎至白酒一半,去渣候温。每次饮30m1。适用于血瘀证。 8.元胡酒 元胡lOg,白酒300ml。元胡人酒中,泡浸3天。视酒量大小,每次15—30g,石肝炳史看忌服。适用于气滞血瘀证。 [预防与调护] 一、预防 因产后腹痛好发于经产妇,故应切实贯彻计划生育,避免非计划性怀孕及堕胎、小产。对孕产妇,应积极宣传产褥期卫生保健,产时、产后注意保暖,勿感受风寒,饮食宜食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肉类、鱼类、蛋类、奶等。宜食富含铁的食物,如动物肝脏、鱼类及菠菜、韭菜、冬葵菜等绿色蔬菜。亦宜食山楂、红糖等以及易消化的食物。忌食生冷寒凉的食物。注意保持会阴部清洁卫生,预防感染。调摄情志,保持心情舒 畅。 二、调护 产后密切观察子宫收缩,每天应测量子宫底高度、阴道流血情况。如阴道流血量不多,但子宫收缩不良,子宫底上升者,表示子宫腔内有积血,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持半卧位,同时按摩小腹,挤压子宫,排出积血。 产后腹痛一证,若经上述治疗腹痛不除,或腹痛加重,或腹痛伴见恶露量多,或淋漓不止,甚或伴有恶露发热,体温增高达38~C以上,或乳汁不畅、乳房胀痛且有肿块可及,或血象异常等情况,当进一步检查,明确有无妊娠组织物残留,有无产褥感染,或有郁乳致痈等发生,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防止和减轻病证的加重,确保产褥妇尽早恢复身体健康。 [疗效判定] 痊愈:腹痛消失,恶露量、色、质、味正常。 好转:腹痛明显减轻,恶露正常。 无效:腹痛不减轻,伴恶露异常。 孕妇分娩后,发生与产褥有关的小腹疼痛,称为“产后腹痛”。 胎儿胎盘娩出以后,常因子宫复旧性收缩而发生阵性腹痛,称为“儿枕痛”,这种腹痛通常在产后工一2天内较为明显,尤其是在哺乳时尤为显著,此时恶露的排泄也增多,可自然消失,不需治疗。若过期不止或疼痛明显者,当视为产后腹痛。 产后腹痛在汉代。《金匮要略.产后病脉证并治》篇中首创当归生姜羊肉汤治疗血虚内寒之“产后腹中痛”;枳实芍药散治气血瘀滞之“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有“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不大便,烦躁发热,切脉微实……宜大承气汤主之”的记载.隋.《诸病源候论》认为产后腹痛之因多责之于“脏虚”、“胞脉之间有余血。或“宿挟风寒”、“遇冷则血结”,失治可变成“血瘕”。宋.《妇人大全良方》论“产后腹痛,或因外感五邪,内伤六淫,或瘀血壅滞所致,当审其因而治之”,“产后儿枕者,胞中有宿血也,或因风冷凝于小腹作痛”,“若久而不散,必成血瘕,而月水不调”,已十分重视审因论治之法,并对病势发展有了预测。元.《儒门事亲》、《丹溪心法》均强调瘀血为患是产后腹痛的主因。明.《医学入门》指出产后腹痛,除瘀血之外,更有气虚、血虚之不同。《景岳全书.妇人规》则以虚实为纲,指出“血有留瘀而痛者,实痛也”,其证“大都痛而且胀,或上冲胸胁,或拒按而手不可近。”若“无血而痛者,虚痛也”,其证。无胀痛、或喜揉按,或喜热熨,或得食稍缓”,并告诫不可妄用推逐等剂”,可谓辨治产后腹痛的规范。《薛氏医案选》观察到“服行气破血药不效,脉洪数,此瘀血内溃为脓也”,因“瘀血停滞,宜急治之,缓则腐化为脓,最难治疗”.清.《女科经纶》谓“产后腹痛、非恶血瘀蓄,即风寒乘袭。”《傅青主女科》则以生化汤化裁治疗产后腹痛,云“先问有块无块,块痛,只服生化汤调失笑散二钱,加元胡一钱;无块则是遇风冷作痛,宜服加减生化汤。”“产后虚中,感寒饮冷,其寒下攻小腹作痛,又有血块作痛者,又产后血虚脐下痛者,并治之以加减生化汤。” (主要病机置] 产后腹痛的病机,有因产失血过多,胞脉空虚,不荣而痛;或因气血虚弱,气血运行乏力以致虚中挟滞而痛;或因寒致瘀,或因气滞血瘀,胞脉阻滞,不通则痛. 现代医学认为产后腹痛的发生与产后子宫肌肉的收缩、缩复作用密切相关,当产妇感觉腹痛时,子宫变硬,恶露增多,可能因子宫收缩引起血管缺血,组织缺氧,神经纤维受压所致,一般在产后3—4天自然消失。此外胎盘胎膜残留,恶露排泄不畅、子宫内膜炎等也为腹痛的原因之一。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多于产后3—4天内,出现小腹部阵性疼痛或小腹隐隐作痛,多日不缓解。 (2)腹痛时可触及子宫呈阵发性收缩变硬。 (3)妇科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多无异常。 2.鉴别诊断 (1)痢疾腹痛:痢疾常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便次增多为主要特征。大便检查有大量脓细胞及红细胞,可见巨噬细胞。 (2)泄泻腹痛:泄泻是以便次增多,粪质清稀,甚或水样便为其特征的病证;因宿食停滞者常腹胀作痛,泻后痛减;因湿热者腹痛即泻,暴注下迫;因肝脾不调者,多腹痛肠鸣即泻、泻后痛不减,因于虚寒者,常小腹冷痛、肠鸣而喜温喜按。 (3)癃闭腹痛:此乃小便量少,点滴而出,甚或闭塞不通为主证的病证,因小便不通,膀胱充盈过度时发生小腹胀急疼痛。 (4)虫积腹痛:虫积多痛在脐周,时痛时止,痛止如常人为其特征。粪检可发现虫卵。 (5)产褥感染腹痛:虽有小腹疼痛拒按,但以恶寒发热或高热寒战,恶露紫黯如败酱,臭秽为主要表现。血常规化验、分泌物涂片及培养、妇科检查、B超检测所获相应阳性资料,均可鉴别。 (因、证、辨、治) 产后腹痛的病机有胞脉失养,胞脉阻滞两个方面。辨证以腹痛的性质,恶露的量、色、质、气味为重点,结合兼证,舌脉分辨其虚实。 一般而言属虚证者,腹痛较轻,喜温喜揉,恶器量偏少,色淡质稀,伴头晕眼花,失眠心悸,面色苍白,舌淡脉弱,实证者多腹痛较剧,小腹胀硬拒按,或得热稍减,恶露可多可少,排泄不畅,或色黯有块,四肢不温,脉弦涩等.若腹痛剧烈,恶露块多者.当作进一步检查排除胎盘,胎膜残留。 产后腹痛的治疗当以补虚化瘀,调畅气血为原则。虚证以补气养血为主,实证散寒化瘀为主,促使气充血畅,胞脉流通则腹痛自止。 1.血虚证 病因病机 孕后气血相对不足,因产复耗气失血,阴血不足胞脉失养,不荣则痛;气弱血少运行乏力,血行涩少迟滞而痛。 主要证候 产后小腹隐隐作痛数日不止,小腹柔软喜温喜按,恶器量少色淡无块,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大便干结,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辨证依据 素体血虚或因产失血过多史;产后小腹隐痛,喜揉按,恶露量少色淡、面白、头晕、心悸;舌淡、脉细弱。 治法 补气养血,荣胞止痛。 方药 肠宁汤(《傅青主女科>>):人参、山药、当归、熟地、阿胶、麦冬、续断、肉桂、甘草。 腹痛较剧喜温熨者加台乌,吴萸、艾叶温阳行气止痛,腹痛坠胀者加香附、橘核理气消胀;大便干结者去肉桂,加苁蓉、首乌、柏子仁养血润肠,气短乏力,汗出较多,加黄芪、浮小麦补气实卫。 2.血瘀证 病因病机 因产血室正开寒邪乘虚而人,血为寒凝而为瘀滞;或事不如意肝郁气滞,气滞而致瘀,恶露当泄不泄积阻胞脉,瘀滞而痛。 主要证候 产后小腹疼痛,胀硬拒按,得热痛缓,恶露或多或少、色黯有块,排泄涩滞不畅,或胸胁胀痛,面色苍白,四肢不温,舌黯苔白,脉弦涩或沉紧. 辨证依据 有受寒或情怀不遂史;产后腹痛胀硬有块,恶露排泄不畅且色黯有块;舌黯脉沉涩。 治法 活血祛瘀,理气散寒。 方药 生化汤(见“堕胎、小产”节)加桂心、益母草。 瘀滞较甚,恶露多块腹痛较剧者加五灵脂、蒲黄、元胡化瘀止痛;小腹胀甚者加台乌、荔核、香附顺气止痛,胸胁胀痛者加郁金、合欢花、柴胡疏肝理气;小腹冷痛,痛时欲呕,四肢欠温者加吴萸、生姜、小茴香行气降逆温阳散寒;小腹刺痛、恶露秽臭,口干心烦属瘀积化热者原方去桂心、炮姜加丹皮、赤芍、生地、连翘、红藤等凉血清热;便结再加大黄通腑泻热。 (多种疗法) 1.针灸治疗 足三里、关元、三阴交,针灸同施,平补平泻。足三里配三阴交,可调补足三阴经而促气血生化,关元为强壮穴,可调理冲任而补元气. 2.单方验方 (1)生山楂30g、红糖30g、生姜3片,泡水饮服。有化瘀之功,可用于感寒致瘀之轻证。 (2)艾叶lOg、益母草30g、红糖30g,水煎服。有化瘀散寒之效,可用于因寒致瘀之轻证。 (3)益母草膏15ml,冲服香附末lOg,有行气化瘀之功,可用于气滞血瘀,恶露排泄不畅之腹痛。 (中西医应急处理} 西医学认为产后腹痛剧烈,恶露有块状物排出,多为胎盘剥离不全,宫内出血及残留物潴存于宫内,或因子宫复旧不全所致。 1.部分胎盘、胎膜残留 表现为血性恶露持续时间延长,或大量流血,恶露量少时腹痛剧烈。可行清宫术,刮出物送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 2.子宫复旧乏力 除恶露异常外,妇科检查发现子宫较同期正常产褥期子宫大而且软,宫颈口软且多未关闭.可用子宫收缩剂,肌注麦角新碱0.2一O.4mg,或缩宫素20U,或口服益母草膏15ml,日2~--3次,促进子宫收缩。 (预防与护理) 1。预 防 (1)作好计划生育宣传工作。 (2)分娩时注意避寒保暖,排解精神紧张与恐惧,加强助产护理,避免创伤和失血过多。 (3)产后定时半坐位,或侧卧位休息,宜早期下床活动,饮食宜温热,忌寒凉,定时哺乳,及时排尿. (4)大力宣传产褥期卫生保健,保持外阴清洁,严禁房事,预防感染。 2。护 理 (1)注意观察恶露的排泄与子宫的缩复情况,若恶露甚少,子宫复旧不良,甚或宫底上升者,表示宫内有蓄血,应按摩小腹,挤压子宫,排出积血,并给予宫缩剂。 (2)疑有胎盘、胎膜残留,要及时检查并配合有效处理措施。 (3)注意饮食调养,多配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温热食物。 (4)保持心情愉快,以免导致气机郁滞影响恶露排泄。 (疗效判断标准) 1.痊 愈 腹痛消失,恶露、饮食正常,停药未复发。 2。好 转 腹痛减轻次数减少,恶露基本正常,乳汁、饮食、精神尚可。或腹痛虽止,停药后时有复发. 3.未 愈 腹痛无改善,相关症候未见减轻,甚或加重。 (现代研究报道} 《百灵妇科》论产后腹痛指出其因非指一端,临床必须审因辨证,细察虚实寒热。如病虚者,必当补其气血;病实者,则破血行气;病寒者,则温经散寒;病热者,则清热化瘀;脾胃虚弱者,则健脾和胃,绝不可拘泥于一方一药概治产后腹痛以误人也。 有关治疗产后腹痛的经验介绍。张氏以艾卷悬灸关元穴,艾火与皮肤距离约2cm,灸5—10分钟,可使疼痛消失或减轻,治疗66例,有效率为86。3%。 龙岩专区第一医院妇产科报道在关元穴处拔火罐、或针刺足三里、关元,一般一次止痛,治疗44例,有效率为93.18%。 伍氏于产后腹痛,仅取三阴交一穴,针刺得气后,针尖向下斜刺、用胶布将针柄固定在皮肤上,可留针半小时至24小时。若在三阴交针刺得气后,再注射0.25%奴佛卡因2—3ml,一次止痛者达90例。 有用金匮当归生姜羊肉汤治疗产后腹痛,可达养血补虚,温中散寒,调治产后气血亏虚、胞脉失养的小腹疼痛,认为此法相当于食疗。 吴氏报道以去痛饮治产后腹痛,有效率达100%。基础方:当归、川芎、山楂、鸡血藤、益母草。血瘀加桃仁、丹参、牛膝、泽兰;血虚加入参、熟地、阿胶、白芍;寒凝加肉桂、炮姜、吴茱萸;挟湿加苡仁、泽泻、银花。有自拟清热化瘀汤(当归、川芎、生地、红藤、黄连、蜈蚣、炮姜、甘草)随证加减,腹痛硬满加失笑散,益母草,甚者再加丹参,牛膝,鸡血藤;气滞加香附,枳壳。治疗产后腹痛出血,观察2l例,16例痊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