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胎 葡萄胎是指妊娠后胎盘绒毛滋养细胞增生,终末绒毛转变成水泡,水泡间相连成串,形如葡萄得名,亦称“水泡状胎块”。 根据绒毛情况,可分为:①完全性葡萄胎:即胎盘绒毛基本上已全部变为葡萄胎组织,子宫内常找不到胚胎或羊膜囊;②部分性葡萄胎:即只有部分胎盘绒毛发生水肿变性,宫腔内仍可见到发育不好的胚胎。 在我国古医籍中即有“奇胎”或“水泡状胎块”的记载,俗称“鬼胎”,类似西医学的“葡萄胎”。如宋代《妇人大全良方》中记载:“妇人脏腑调和,则血气充实,风邪鬼魅不能干之。若荣卫虚损,则精神衰弱,妖邪鬼魅得于人脏,状如怀妊,故曰鬼胎也。”元代朱震亨《丹溪心法》云:“鬼胎者,伪胎也……,此子宫真气不全,精血虽凝,而阳虚不能化,终不成形,每致产时而下血块血胞。”进一步补充了元气不足的病因病机和产时征象。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说:“妇人有鬼胎之说,岂虚无之鬼气,果能袭人胞宫,而遂得成形者乎?此不过由本妇之气既虚,或以邪思蓄注,血随气结而不散,或以冲任滞逆,脉道壅塞而不行,是皆内因之病,而必非外来之邪,盖即血症气瘕之类耳,当即以症瘕之法治之。”提出了体虚而气血凝滞、脉道壅瘀的病理基础。《竹林寺女科》云:“月经不来二三月或七八月,腹大如孕,一旦血崩下血泡,内有物如虾膜子,昏迷不省人事。”形象地描述了停经后腹大如孕,但终不成形,排出物为“血泡”的临床症状。并指出血崩可昏迷不省,此与葡萄胎排出时合并大出血,甚至休克的严重表现甚为一致。 西医学认为,葡萄胎主要发生在育龄妇女。根据多数报道,40岁以后妇女妊娠时,发生葡萄胎的机会远较其他年龄为高。葡萄胎病人再次妊娠时发生葡萄胎的机会约为2%一4%,文献报道最多有10余次者。该病的治疗目前以手术切除子宫或刮宫清除为主。 [病因病机] 一、病因 葡萄胎的发病原因至今尚不十分明确,现代研究大致可归纳为: 1.营养不良,胚胎生长缺乏必要的某些物质。 2.病毒感染,使绒毛增殖过度而成葡萄胎。 3.卵巢功能衰落,产生不正常卵子。 4.细胞遗传异常或染色体畸变。 5.免疫机制问题。 二、病机 绒毛间质微血管消失、液化,使绒毛变为大小不等水泡,成串,形成水泡状胎块。水泡大小不等,小的如米粒,大的直径可达l一2cm。全部绒毛变为水泡,不存在正常胎盘组织,因而无胎儿发育;部分性者即部分绒毛水泡样变性而残存胎盘供应胎儿发育。由于血运不足,胎儿发育不良,畸形率高。 中医学认为该病的形成,内因为元气不足,外因多为七情所伤,或孕后感受毒邪,致使气机升降失常,脏腑功能失调,气滞血瘀,痰湿凝聚,痰瘀互结,湿热日久成毒,逐渐形成水泡状胎块。总之,就葡萄胎的病理变化而言,正气不足是其病理基础,而肝气不舒、血随气结、冲任滞逆、脉道壅瘀又是其病理演变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最终使精血不能凝聚成胎元,化为“水泡状胎块”。 [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要点 (一)病史 有停经史,停经时间长短不一,约2—3个月,或更长的时间。 (二)临床表现 1。早孕症状 早期可出现嗜睡、呕吐、食欲减退等。 2.阴道出血 断续出血,量或多或少,出血少时呈咖啡样物,多时可以一次大出血导致休克,甚至死亡。也可以反复大出血,有大血块。或有小的葡萄粒夹在血块中。子宫迅速增长。 3.妊娠中毒症状 少数患者早期可出现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症状,甚至可出现抽搐和昏迷等子痫症状。亦有发生急性心力衰竭者。 4.腹痛 多为隐性腹痛,当葡萄胎将排出时,可因子宫收缩而有阵发性腹痛。如卵巢黄素囊肿发生扭转时,亦可于葡萄胎排出后出现急性腹痛。 5。贫血与感染 反复出血或突然大出血可致贫血、宫腔感染,甚至全身感染而致死亡。 6。咯血 部分患者可能有咯血或痰带血丝。 (三)妇科检查 1.子宫增大 与妊娠月份不相符合,最大的子宫可达妊娠7—8个月大小,但无胎心也无胎块,部分性葡萄胎可无或有胎儿。当葡萄胎组织在子宫腔内呈退行性变化时,成为葡萄胎稽留流产,此时子宫体反较相应的妊娠月份为小。 2.卵巢黄素化囊肿 卵巢黄体增大如拳头甚至胎头大小,常因子宫过大不能触到,此种囊肿的特征是囊肿壁薄,双合诊检查时,可以发生破裂,也可发生蒂扭转,出现急腹症现象。 (四)辅助检查 1.血与尿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测定 一般认为在妊娠12周以前,尿蟾蜍稀释试验在1:512阳性以上,或羊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在64 IU/L时,才有诊断价值。 2.X线腹部平片 妊娠20周后,腹部X线摄片若无胎儿骨骼阴影,则葡萄胎可能性较大。 3。超声波检查 (1)A型和多普勒探测:水泡较大时,出现高中波,在各个单高波之间出现许多0.5cm以下的大小不等的小平段,但无明显液平段。水泡较小时,只见稀疏或较密的中小波。若有黄素囊肿存在时,在子宫两侧可出现液平段。用多普勒探测时,没有胎心胎动等反射波。 (2)B型超声波测定:可见子宫内充满长形光片,如雪花纷飞,无胎体和胎盘反射。 二、鉴别 1.先兆流产 临床表现有停经史,妊娠反应及不规则阴道出血,应与葡萄胎鉴别。但先兆流产时阴道出血量少于正常月经量,且伴有阵发性下腹疼痛。检查子宫与停经月份相符。宫颈口未开。尿HCG滴定度在正常妊娠范围内。超声波检查可见胎体和胎心反射波。 2.过期流产 亦有停经及不规则阴道出血史。但过期流产的子宫比妊娠月份小。尿HCG滴定度低,刮宫后送病理检查可鉴别。 3.输卵管妊娠 有停经史、妊娠反应及不规则阴道出血。但输卵管妊娠最常见症状为腹痛,未破裂前可有胀痛,破裂后为突发性剧痛,继之出现内出血症状。妇科检查时宫颈有举痛,子宫正常或稍大。后穹隆穿刺可抽出不凝固的血液。 4.子宫肌瘤合并妊娠 有停经史和早期妊娠反应,且子宫大于同期妊娠之子宫。但仔细的盆腔检查可发现子宫增大,形态不规则,有高低不平感,软硬不均。尿HCG滴定不高。超声波检查除可见胎心、胎动波外,有时尚可见到实质部分。 5.双胎妊娠 双胎妊娠早期,其子宫较一般妊娠月份大,妊娠反应可较重,尿HCG滴定常为正常妊娠之高值,故易误珍为葡萄胎。但双胎妊娠一般无阴道出血,而葡萄胎常有阴道出血。双胎有胎动感,可触及胎体,听到胎心音。但双胎合并羊水过多者,一旦发生先兆流产出现阴道出血时,两者的临床表现极相似,尿HCG滴度亦高于正常,可导致误诊。超声波检查及超声多普勒监听胎心音有助于鉴别。 6.羊水过多 可使子宫迅速增大,超过相应妊娠月份大小,如发生于中期妊娠,触不到胎体及听不到胎心音,有时需与葡萄胎鉴别。葡萄胎多数伴有不规则阴道出血,羊水过多则无此症。羊水过多常在妊娠6—7个月开始,子宫急剧增大,常伴有心慌、气急、腹痛等不适感,不能平卧,腹部检查时腹壁紧张,胎位不清,胎心音遥远或听不清。X线腹部平片及超声波检查可协助诊断。 [辨病论治] 对已确诊为葡萄胎的患者,若病史资料难于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素体情况未见觅及特殊者,可采用: 1。枳实连槟丸(《医略六书》) 组成:枳实30g,黄连30g,槟榔30g,黄芩30g,木香30g,黄柏30g,当归60g,阿胶(粉炒)60g。 方中枳实、槟榔、木香行气破血;黄连、黄芩、黄柏清热解毒;当归、阿胶养血扶正,活血化瘀,使元气得以充养,瘀热毒邪得以消除。全方有破血逐瘀,养血行气之功。用于水泡状胎块之葡萄胎。 上药为末,蜜丸。每次9g,蟹爪汤下。 2.斑玄丸(《医学入门》卷八)(异名:斑延丸《医略六书》卷二十八) 组成:斑蝥(去头、足、翅、炒)、延胡索各等分。 方中斑蝥走下窍,引药气下行,以毒攻毒,可消散水泡状胎块;延胡索行气活血止痛。全方有破血逐瘀,缓急止痛作用。用于水泡状胎块。 上为末,糊丸。用酒送下。以胎堕为度。 [急症处理] 一、失血性休克 (一)中医疗法 当病人因大出血而出现失血性休克时,辨证分型和治则如下: 1.气阴两虚证 证见表情淡漠或烦躁不安,气短自汗,发绀肢冷,口干喜饮,尿短赤,舌红苔黄,脉细数。治宜清热益气养阴,如生脉散加减。 2.阴竭阳脱证 证见失神,气促,肢冷,冷汗,舌绛红,苔燥,脉微欲绝。治宜回阳救逆固脱,如四逆汤、参附汤加龙骨等。 在抗休克的中药新剂型方面,用生脉散制成的生脉针和只用人参、麦冬制成的参麦针作肌注或静注,用于治疗感染性休克和其他休克的报道较多。另据报道用参附青注射液治疗厥脱症16例。注射液用红参、附子和青皮的提取物混合制成,由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曙光医院中药制剂研究室提供,可静脉推注或静注。 参附青的使用方法,先用参附青注射液20ml,立即静脉缓慢推注。待血压上升后用参附青注射液60一150ml加入5%或工o%葡萄糖400~500ml静脉滴注,滴速开始适当加快,以后视病人情况调整;可重复静滴,待厥脱纠正即可停药。 有报道用马齿苋、益母草各30g,水煎服,每日1剂,名宫缩灵,治疗妇产科出血性疾病100例。服药不超过9剂而阴道出血完全停止者83例,9剂后出血减少13例,无效4例。血止后再改用其他药物调整月经周期或治疗原发病。 (二)西医疗法
1.立即清宫。 2.快速补充血容量 失血量少、休克轻的患者,输人生理盐水或平衡盐液500ml即可。失血估计在1000ml以上,则必须及时输血。但在配血过程中,可先输平衡盐液救急。至于补液及输血量的掌握,可根据血容量的是否补足而定。 3.纠正酸中毒 休克在6小时以上者必有酸中毒,可根据二氧化碳结合力,输入适量的碱性溶液。常用5%碳酸氢钠,剂量为5ml/kg体重。 4。保护肾功 控制休克,纠正低血压状态,尽量避免用缩血管的升压药及药物迅速利尿。 5.预防感染 在抢救休克过程中或稍后,应适当给抗生素加以预防和控制感染。 二、卵巢黄素囊肿扭转 葡萄胎患者常伴有黄素囊肿,大的如成人手掌大小,有时发生扭转,须按卵巢囊肿扭转急诊手术。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本病辨证,应重视闭经史、阴道出血及腹痛的情况。若有闭经史,现小腹胀痛,阴道出血量多、色红、有血块,伴呕吐频作,舌黯红有瘀斑,脉弦涩者,辨为气滞血瘀;若闭经后腹痛剧烈,阴道出血量少,色黯红,有血块,伴呕吐频作,呕吐物多为清水痰涎,腹部增大明显,舌淡红苔薄腻,脉滑者,辨为痰瘀互结;若闭经后腹痛剧烈,阴道出血量多,色深红,有血块,伴呕吐频作,呕吐物为酸苦水,头晕目眩,外阴瘙痒,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辨为湿热成毒;若闭经后腹痛绵绵,或阴道出血,量少,色淡,伴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腰膝酸软,舌质淡红,脉沉细者,辨为元气亏虚。 二、治疗原则 治疗本病,以行气活血、清热导滞为总的指导原则,对元气亏虚明显者,以活血化瘀、补气养血为主;对痰瘀互结明显者,应佐以健脾利湿,消散痰结;对湿热成毒明显者,应注意以清热解毒为主。 三、分证论治 1.气滞血瘀证 (1)临床见证:有闭经史,小腹胀痛,阴道出血量多或量少淋漓不断,色红,有血块或水泡状胎块,伴呕吐频作,舌红苔薄白,脉弦。 患者平素性情多郁闷不舒,或郁怒气逆伤肝,致使孕后气机升降失常,可见呕吐频作,气滞血亦滞,气滞日久必有血瘀,血行不畅,不通则痛,故见腹痛;胞脉失养,日久形成水泡状胎块;血不循经,故阴道出血;舌黯红有瘀斑、脉弦涩亦为气滞血瘀之象。 (2)辨证依据: ①有闭经史。 ②腹痛、阴道出血。 ③呕吐频作。 ④舌黯红有瘀斑,脉弦涩。 (3)治法与方药: ②腹痛,阴道出血。 [其他疗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