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行身痛

 学中医书馆 2015-01-15
概述]
  经行身痛是指伴随月经周期而身体疼痛戒肢体痹痛者.亦称“经行遍身痛。。

  [历史沿革]
  早在《女科百问》即有。经水欲行.先身体疼痛。的记载,主要责之于阴阳气血之盛衰,谓:“外亏卫气之充养.内乏荣血之灌溉.血气不足,经候欲行,身体先痛也。.并以“趁痛饮子”治疗。《陈素庵妇科补解》提出:“此由外邪乘虚而入.或寒邪.或风冷,内伤冲任,外伤皮毛,以致周身疼痛。”龚信在《古今医鉴》认为本病因“劳力太过”或“情志所伤”。《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根据身痛在经后,经前辨虚实,指出:“经来时身体痛疼,若有表证者.酌用前麻黄四物、桂枝四物等汤发之:若无表证者.乃血脉壅阻也……;若经行后或血去过多者,乃血虚不荣也。。在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病因病机]
  其主因是素本血气不足.营卫失调,筋脉失养.或因夙有寒邪稽留,经行则乘虚而发,临床常见的则有。
  一、血虚 素体血虚或大病久病.失血伤津致气血虚,经行时阴血下注,肢体百骸愈乏营血灌溉充养.而致不荣而痛。
  二、血瘀 体虚、或经期产后,寒湿之邪乘虚内着.稽留于经络关节之间.寒凝血瘀,经行时气血欲下注胞宫,而经脉滞阻,不通则痛,故经水欲行而身先痛也。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临床表现:每值经行前后,周身关节酸楚,疼痛不适,血虚者多痛在经后,伴肢体麻木乏力;血瘀者.痛在经前者居多。
  本病也可因素有痹证,而遇经行,其证加重者。
  二,鉴别诊断 与外感身痛鉴别;经期外感风寒,亦可有身痛.但有表证可辨.且无周期变化。
  [辨证论治]
  本病主要因血虚,经脉失养,或体虚外邪内侵,所致气血不和,营卫失调而身痛,故治疗总以补虚养正为主.佐以祛邪.使气血调和.营卫充沛. 自无疼痛之虞。
  一、血虚
  (一)辨证
  1。妇科证候特点:经行肢体麻木疼痛,肢软无力.月经量少,色淡质清。
  2.全身症状:面色无华,体倦肢软.舌质淡红,脉细弱。
  3.证侯分析;营卫亏虚,筋脉失于濡养,经行愈惑不足,故见肢体疼痛麻木。气血虚弱.则肢软无力,血海空虚则月经量少,色淡质清。面色无华,体倦肢软.舌质淡红,脉细弱皆营血不足之证候。
  (二)治疗
  1.治则:养血调营,柔筋止痛。
  2。方药:(1)当归补血汤(《兰室秘藏》)加白芍、鸡血藤、丹参。当归 黄芪
  方中当归、白芍,鸡血藤、丹参养血活血,柔筋止痛;黄芪益气生血。
  (2)黄芪建中汤(《医宗金鉴》):
  黄芪 肉桂 白芍 甘草 生姜 大枣

  方中黄芪益气固表,肉桂配白芍加姜、枣调和气血营卫。甘草配白芍缓急止痛。全方和阴阳,调气血.使营卫得谐,气则得充则痛自愈。 、
  二、血瘀

  (一)辨证
  1.妇科证侯特点:经行腰膝、肢体,关节疼痛,瘦楚不适,得热则减.遇寒则重.伴经期推迟.腹痛,经行有块、量少。
  2。全身症状:平时肢体麻木或酸软无力,舌紫黯或有瘀斑,脉沉涩或弦紧。
  3。证候分析:寒湿乘经期、产后留滞经络关节,寒凝血瘀,经水欲行则经脉滞阻.不通则痛,故经行身痛.寒则喜温,故热则痛减,寒则痛甚。寒邪阻滞胞络,气血运行不畅,则经期推迟,腹痛,量少有块.舌质黯.脉沉涩或弦紧.瘀滞经脉.则肢体麻木戒痰软无力。
  (二)治疗
  1:治则:养血活血,散寒止痛。
  2:方药:可用趁痛散或羌桂四物汤。
  (1)趁痛散(《妇人大全良方》)
  当归 黄芪 白术 炙甘草 桂心 独活 牛膝 生姜 薤白
  方中黄芪、当归益气养血,白术.甘草健脾益气,桂心、独活、薤白温经通络。牛膝补肝肾。全方重在益气养血,散寒止痛.使气顺血和.则痛自除。
  (2)羌桂四物汤(《医宗金鉴》)。
  四物汤加羌活、桂枝以温通经络。
  本型病症可表现在平时疼痛较轻,经行则剧烈疼痛,亦按此治疗。 . 。
  [结语] .
  经行身痛虽有虚实两型.但以体虚为本。治疗以调和气血、营卫为主。
  [文献摘录]
  《古今医鉴。妇人科》:行经之际,与产后一般,将理失宜,为病不浅……若其时劳力太过.则生虚热,亦为疼痛之根;若喜怒则气逆,……逆于腰腿心腹背胁之间,遇经行时则痛而重,过期又安。
  经行身痛系因血虚经脉失养,或寒凝血瘀,气血运行不畅所致。以经期或行经前后,周期性出现身体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相当于经前期综合征。
    诊断依据
  1.行经期间或经来前后,肢体疼痛酸楚或麻木不适,呈周期性发作2次以上者。
  2.局部无红肿,关节无畸形。无严重外伤、风湿痹及其它疾病史。
    证治概要
  经行身痛的主要病变在于营血的失调,致使经络营卫筋肉失和。其致病原因,有大病久病之后,失血伤津,或经期、产后寒湿之邪乘虚内着等。其病机主要关键在于血虚血瘀。临床辨证时,首先应区别虚、实。其治疗原则应以调气血,和营卫为大法。实证祛瘀血以通利血脉,虚证补气血以濡养肢体。
    分证选方 .
  一、气血亏虚证
  [主症] 经期或行经前后,肢体酸痛麻木,神疲乏力,经行量少色淡。舌质淡,苔薄,脉细。
  [治法] 补气养血,通痹止痛。
  [常用方] 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
  黄芪30g,芍药20g,桂枝10g,生姜5g,大枣4枚。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若关节痛甚者,酌加防己、延胡索以渗湿止痛。
  2.腰腿痛甚者,酌加桑寄生、杜仲、牛膝以补肝肾。
  3.偏血虚者,加当归、鸡血藤、山茱萸以养血益气,缓急止痛。
  4.烦躁口渴,夜寐甚差者,加钩藤、炒丹皮以清肝平肝。
   [按语]
  1.本证不同于一般痹证,应在扶正通络的前提下,借用痹证方药以通络祛邪。临床上当灵活变通。切勿拘泥。
  2.本方若加用秦艽、当归、鸡血藤等,可增强养血活血,温通经络之功。
  3.本方心肝郁火,血滞脉道所致者忌服。
   [参用方]

  1.沙冰验方(《全国中医妇科验方集锦》):络石藤、干地黄、桑寄生各15g,防风、海风藤、生黄芪、川芎各lOg,羌活、独活各5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养血益气活络。主治:经行时肌肉关节酸痛者。
  2.羌桂四物汤(《医宗金鉴》):当归、川芎、熟地黄、赤芍各9g,羌活、桂枝各6g。水煎服,每日工剂。功用:和血祛风,疏通经络。主治:血脉壅阻之经行身痛,无表证者。
  3.起痛汤(《嵩崖尊生全书》):当归6g,甘草1.5g,白术、牛膝、独活、肉桂各2.4g,薤白8根,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l剂。功用:温经活血,消滞止痛。主治:妇人经行身痛,因气血虚弱,经络阻滞所致者。
  二、寒湿凝滞证
  [主症] 经期或行经前后,关节疼痛酸楚重着,腰膝尤甚,得热则舒。月经后期,量少不畅,色暗有块。苔薄白,脉沉紧。
  [治法] 养血祛风,散寒除痛。
  [常用方] 趁痛散(《经效产宝》)。
  当归、白术、牛膝各lOg,黄芪15g,桂心、炙甘草、独活、薤白各16g,生姜3片。水煎服,经前、经期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形寒肢冷,关节酸楚者,去桂心,加川桂枝、赤芍、白芍、羌活以温经散寒。
  2.疼痛颇剧,舌苔白腻者,加制川乌、制草乌、制乳香、制没药以活血散寒止痛。
  3.腰膝酸软,小便较频者,加川续断、杜仲、骨碎补以补肝肾。
 [按语]
  1.本方阴虚火旺者忌服。
  2。临床可见少数病人的病情与心肝气郁有关。故用本方治疗时如能配合心理疏导,解除思想顾虑,稳定情绪,则效果更好。
 [参用方]
  1.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川I芎6g,桃仁、红花、当归各9g,炒五灵脂、没药各6g,香附3g,牛膝9g,地龙、秦艽各6g,羌活3g,甘草6g。水煎服,每日l剂。功用:活血祛风,通络止痛。主治:妇人经行身痛属经络痹阻,血脉不通者。
  2.乌金散(《女科万金方》):厚朴、羌活、独活各6g,陈皮、白芷、白茯苓各4。5g,桔梗、苍术各3g,当归、枳壳、半夏各4.5g,白芍、官桂、麻黄各4g,牛膝2.7g,甘草2.4g。分作3剂,每剂加生姜3片,葱3根,空腹热服。每日3次。功用:养血温经,行气通络。主治:妇人经行身痛,手足麻痹,或生寒热,头痛目眩。
  3.曹静安验方(《全国中医妇科验方集锦》):功劳叶15g,白茅根、土茯苓各30g,百部、土牛膝各12g,桃仁6g,红花4.5g水煎服,每日工剂。功用:清热利湿,活血和络。主治:经前2—3天两下肢红、肿、热、痛。
  4.肖龙友治经前腿脚痛痹方(《中医妇科验方选》):沙参、牛膝、桑枝、茵陈、当归、白鲜皮各12g,地黄12g(砂仁拌),六曲、赤茯苓、赤芍、炒谷芽、甘草各9g,生藕节5枚。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清热凉血,健脾和络。主治:经行腿脚上生疙瘩,痛痒异常。
  疗效评定
  1.治愈:经行身痛消失,无周期性发作。
  2.好转:经行身痛减轻,或身痛止后经行3次内又复发。
  3.未愈:经行身痛未减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