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感觉王先生可下了大功夫了。辛苦啊!通过皇陵已把金、明、清三朝帝与后、妃等关系阐述很清楚。可当正史读。中国陵墓形成的原因,如何选陵,怎样建陵,读书的过程,几乎就是随陵墓的走向,看清楚了帝王嫔妃的很多方面。
读王先生《北京的皇陵与王坟》有感:考古学,唯实,务实,从所见皇陵与王坟的建筑风格和奢华程度,分析此朝的兴衰和皇帝的命运,从而也能体会国家及民族的命运。一座皇陵已把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艺术等诸多方面的最高成就体现的一览无余,这是以前史学家或写史的作者没有单独表达或注意的。将皇陵譬喻为地下星空中的星座,也形象生动。
我通读过《史记》 和《资治通鉴》,时常也翻些断代史,甚至野史。二司马历数忠奸人物叱咤风云的丰功伟绩,却没有从他们死后的坟茔着眼。偶尔题一笔,也是只说葬在何处,按王礼安之。中国人自古讲善始善终,其实本意并非单单做事情有头有尾,最重要的还是有个光鲜的死法,死后入土为安,盖棺论定,享受哀荣。最高的境界就是有个风水宝地,也就是书中提到的“万年吉壤”。
再就是太庙享殿的建设,太庙和享殿虽有区别,但配享其中的一个,对于非皇帝皇族来说,不仅是本人无尚的荣光,从此子子孙孙都是贵族血统,衣食丰盈,世袭罔替,高人一等。而种种原因,草草埋葬,暗含多少辛酸,多少无奈,乃至此后的族人隐姓埋名,远走他乡,欲东山再起,几乎了了,偶有昭雪,时过境迁。
还是说这“吉壤”,也就是说阴宅要选在风水好的地方。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贩夫走卒,都为那一块地方孜孜不倦地奋斗,因为这和家族的能否兴旺,后代能否顺遂有着直接的的关系。虽然,风水学说被有些人斥之为迷信,但是,最起码自商代周时,周召公赴洛邑选城址,是史书记载的第一次风水实践活动。将人的命运,家族的兴衰寄托于大地,寄托于结构,和自然显现和谐,本质上或曰哲学上是有着相当的道理的。而足以代表这种文化的当然皇陵、王坟。因为他们是有条件,有能力,有一批专业进行选择的。何况还有什么“点穴”、四至、朝向等等。这后面的似乎有些神秘主义,而作为传统文化,系统的存在分为各派,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王先生这本书研究的是北京的皇陵及王坟文化,正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地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这部书第一次用书籍的形式披露了女真金朝的金帝陵,也将北京皇陵和王坟产生的历史的地理的背景讲清楚了。既有学术价值,也颇有审美的价值,听说再版数次,印数不下十万,很多人竟是因为旅游需求而购买的。我说游过了十三陵,清西陵,清东陵,特别是在2014年春天游历了金皇陵,带着游后的感慨心得后再读这本书的,所以,想法也自纷繁。
千百年来,无数成仙得道的故事都是传说,多少帝王的长生梦最终化作泡影,生死存亡是人类无法避开的话题和重要课题。孝文化的结点,最终也归属于坟茔文化。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大发展,大昌盛,最重要的是凝聚人心。整个中华民族靠炎黄子孙的两个“虚词”,祭拜一下黄帝陵炎帝陵,还不足以凝聚民族之心。应该先以宗族为个体,恢复家庙和宗祠,认祖归宗,祭拜先人陵寝,可收到实在效果。对于,团结海外华侨,港澳台自治地区的人民是有莫大作用的。
陵坟祭祖的过程比任何的仪式都凝聚人心,小家族凝聚了,大氏族也就凝聚了,推而广之,华夏民族也就凝聚了,都说中国人没信仰,这,这就是信仰。高官不会叛逃,精英不会移民,怕被氏族除名,死后无颜见祖宗。这才是真正的爱国!
我建议在民间应该成立中华墓葬坟茔研究会,聘请王德恒先生一类的专家,在不占耕地、林地基础上,加强坟茔研究设计,未尝不是个好主意。多年来我们慨叹人心涣散,利用这个方式唤回信仰,不失为一条道路。学会弘扬学术的同时,也就是在教大家怎么爱国!
侯坤于金禅斋,2014年4月13日07:48
这篇短文写完后,我发在短信上。王先生说,这还是1990年的那个版本出起来没完了。1990年之后,金皇陵进行了调查发掘,清西陵清东陵都有些新的文物研究考古方面的收获。他积攒了大量的资料,图片,影视视频等等,足有现在所能看到了上百倍。
他说在修订的基础上,准备将这些资料整理成一个资料库(图书馆),做出APP和ppt放在“云里”,书籍欣赏之余,也是索引,供共同爱好者,专家,旅游者使用方便。
我期盼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