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囊血痣. 血痣,又称血瘤,是指肌肤脉络丛集交错而呈瘤状者,初生之时较小。继之渐大,触破往往流血不止,相当于西医学之血管瘤。《外科正宗》、《外科证治全书》、《医宗金鉴》等对血痣.均有记载,所论基本相同,皆认为由肝经怒火郁血而成,初起如红痣,渐大如赤豆,触破则出血不止,主张治以清热凉血,内外兼治。 . 阴囊血痣即血痣生于阴囊皮肤者,临床仅偶见,多属先天性疾病,以阴囊皮肤上有红痣,逐渐增大,搔破则流血不止为特征。此病一是少见,二是治疗时只能止血,较难根治,故仅简述,以备查考。 (病因病理) 该病因由先天禀赋不足,复以心火妄动,或肝怒郁火,或阴虚火旺等而血行失常,以致气血纵横,脉络交错,结聚成形,显露于阴囊肌表而成。若外力损伤血痣,则脉络不束,血液外流。 [辨病] 阴囊皮肤络脉交叉显露,皮肤隐隐如红丝缠绕,痣色紫红,其大小随年龄增加而增大,呈球形或扁平状,突出体表,软如海绵,界线分明,以手压之可暂时缩小及退色,但手起后又复原状。达到某种程度后,不再继续增大。平时无不适感,一旦擦破则血流不止。 (治疗) 本病之治以凉血止血为主.属心火妄动者,宜清心安神,凉血止血,以芩连二母丸159加减,肝经郁火者,‘宜疏肝清热,凉血止血,以加味逍遥散160加减,阴虚火旺者,宜滋阴清火,凉血止血,以凉血地黄汤161加减。 血痣小而规整,未出血者,用冰蛳散162枯去本痣,以珍珠散搽之,万应膏盖贴。若擦破出血者,用桃花散163、花蕊石散164外搽,也可以五灵脂研末、或煅龙骨粉及云南白药撒于创面。 在治疗本病时,忌用辛热燥动及动血行血之品。. (预防与护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