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癣 (概述) 奶癣,亦名胎症疮、现称婴儿湿疹,是婴幼儿期常见的一种皮肤病。多发生在出生1--6个月左右的婴儿。皮疹常对称发生于面颊、额部及头皮,少数可累及胸背及上臂等处。形态见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液、结痂、脱屑等多形性损害,在头皮、眉部可有黄色脂性痂皮覆盖。部分婴儿有吐奶、腹泻等脾胃症状.皮疹可反复发作,但一般可在2—3岁以内逐渐减轻而自愈,少数患儿可延及儿童或青年期。 古代医家对本病认识较早亦较深刻。如《外科正宗.奶癣》说:“奶癣因儿在胎中,母食五辛,父餐炙博,遗热与儿,、生后头面遍身为奶癣,流滋成片,睡卧不安,瘙痒不绝。”指出奶癣的发病与先天禀赋密切相关。而《医宗金鉴》更将奶癣分为干、湿两型,并立消风导赤汤为主配合外治的治疗方法,强调饮食起居护理等,至今为临床借鉴。 (病因病理) 一、病因 湿邪为害是主要病因。由禀受胎温热毒,或素禀脾虚湿盛,再感风邪所致。 二、病理 1.风湿热淫 多由父母过食五辛炙燸等致湿热蕴结赋于胎儿,生后又复感风邪,风湿热淫外发肌肤所致。 2。脾虚湿盛 若孕母体弱多病可致胎儿素禀脾胃不足,或后天调护失宜,致脾虚不运,聚而生湿与风邪相合,外发肌肤亦可致病。 西医学认为:较难确定本病的具体病因。但一般说来与患儿遗传倾向的过敏体质有关.其致敏原往往有食物(如牛奶、鸡蛋及母亲所食之物等)、花粉、皮毛纤维、化学性挥发物质等吸入物,及其它接触物(如肥皂、硬水、寒风等)和皮肤刺激(如搔抓、摩擦、浸湿等),预防接种等,均可引起和加重病情。而婴儿时期皮肤角质层较薄,末端毛细血管较丰富,以及内皮含水及氯化物较多,亦是易发此种过敏反应的主要机理。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1.多在1—6个月时发病,在2岁以内皮疹逐渐减轻至自愈。 2.出疹的部位主要在头面部。初起于两颊、前额,为红斑基础上的丘疱疹如细砂状,因痒而擦致疱破、糜烂、渗出伴鳞屑、结痂,散在或密集分布,界限不清,严重者除鼻、口周外,整个面部均可受累。 3.损害广泛者可延及头皮,表现为白色鳞屑或脂性黄痂。少数可累及胸背及上臂等处。 4.瘙痒显著,病情反复。 二、鉴别诊断 主要应与婴儿时期的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鉴别。 (辨证论治) 一、证候辨别 1。辨皮疹形态 若皮疹以干燥、鳞屑为主为干性奶癣,古医家称“干症”,多见于形体偏瘦、营养不良儿,由脾虚风燥所致;若皮疹以水疱、糜烂、渗液为主为湿性奶癣,古医家称“湿症”,多曲湿盛或湿蕴化热所致,多见于肥胖婴儿。 2.辨湿、热偏盛 在湿性奶癣申,当辨湿盛或湿热俱盛.若湿盛者多由脾虚所致;而湿热俱盛则多见于急性发作伴感染的患儿。 二、治疗原则 以除湿祛风为主,分别配以清热解毒或健脾养血等法. 三、分证论治 1。风湿热淫 . 证候表现 皮疹见红斑、水疱甚至糜烂,滋水淋漓,或有结痂,瘙痒剧,主要见于头面部,甚者可延及胸背及上臂,伴小便短赤,大便干结,烦哭不宁,舌红,苔腻或黄腻,指纹紫或青紫,脉滑. 辨证要点 本证多见于急性发作或伴感染的患儿,以皮疹特点和二便、舌象为要点. 治法主方 清热利湿,祛风止痒。五味消毒饮加味。 方药运用 常用药:银花、蒲公英、土茯苓、野菊花、薏苡仁、萆藓、防风、六一散等。哭闹不宁、纳差加焦栀子、藿香;有发热加石膏、黄芩等。 2.脾虚湿盛 证候表现 皮疹色暗不鲜,表面有水疱及渗液,或有结痂,伴大便稀溏,或吐乳,纳差,舌淡,苔薄或腻,指纹偏红,脉缓. 辨证要点 本证以皮疹特点和大便稀溏、舌淡、指纹红为要点,多见于素禀不足,体质较差之儿. 治法主方 健脾除湿。胃苓汤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苍术、猪苓、土茯苓、炒薏苡仁、陈皮、厚朴、泽泻、白鲜皮、防风、乌梅、甘草等。大便稀溏甚者加炮姜、葛根;吐甚加藿香。 3.脾虚风燥 证候表现 皮疹干燥、鳞屑、色素沉着,瘙痒剧,抓破有少量渗液。舌淡,苔薄,指纹偏红,脉细。 辨证要点 本证多见于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的患儿,以皮疹形态、瘙痒剧为要点。 治法主方 健脾养血祛风。归脾汤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黄芪、当归、白术、茯苓、酸枣仁、防风、五味子、土茯苓、淮山药、蒲公英、甘草等。 [其它疗法] 一、单方验方
1。消风导赤汤 生地、赤茯苓、牛蒡子、白鲜皮、金银花、薄荷、木通、黄连、甘草。干症加当归、玄参;湿症加车前子、黄柏;消化不良去生地加白术、焦山楂、陈皮。 2。婴儿除湿汤 金银花、连翘、白术、泽泻、草藓、赤小豆、马齿苋各6g,苍术5g,黄柏、白鲜皮、地肤子各3g,水煎分2次服。半岁以下患儿用半量,脾虚者去金银花、连翘,加薏苡仁、炒扁豆各6g;痒甚加蝉蜕3g。 3.半边莲、乌韭、白英各15g,金银花6g,红枣7枚。大便溏薄者加葛根6g。煎汤代茶,每l疗程5一10剂。 二、药物外治 1.外洗方 马齿苋、枇杷叶各15g,诃子lOg,煎水外洗或湿敷患处。用于湿症。 2.外洗方 马齿苋、苦参、蛇床子、苍耳子各15g,煎水外洗或湿敷患处。用于干症。 3.五倍子,炒黄,研细末,用凡士林调成lO%-15%软膏,外涂。有糜烂者禁用。 三、食疗方药 1.车前瓜皮薏米粥 车前草5g,冬瓜皮15g,薏苡仁50g。前二者煎水取汁,入薏苡仁煮粥,分次服。健脾除湿清热。 2.赤小豆薏米粥 薏苡仁30g,赤小豆15g,玉米须10g。玉米须煎水取汁,入薏苡仁、赤小豆同煮粥,分次服。健脾除湿清热。 3.山药大枣桑椹百合粥 山药IOOg,大枣5个,桑椹、百合各15g。山药研为细末,大枣去核,与百合、桑椹加水煮至烂熟时,放山药粉煮成粥糊,分次服。健脾养血润燥。 (预防护理) 一、预防 l。注意调护小儿脾胃,喂食、哺乳应有节制。哺乳母亲应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2.家族有过敏史者,不宜过早给婴儿添加鱼、虾、蟹等及过于油腻的食物。 二、护理 1.避免和排除可能刺激皮肤的因素如皮毛衣物、摩擦、肥皂等。 2.切忌在患病期间接种牛痘或注射各种预防针药,以防引起严重不良反应。 3.夜间入睡时可给患儿带手套,防止搔抓患处引起继发感染。 4.对哺乳的患儿,乳母应注意饮食宜忌。 (文献选录) 《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癣候》:“小儿面上,癣皮如甲错,起干燥,谓之乳癣。言儿饮奶,奶汁渍污儿面,变生此症。仍以乳汁洗之便瘥。”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婴儿部.胎敛疮》:“此症生婴儿头顶,或生眉端,又名乳癣。痒起白屑,形如癣疥,由胎中血热,落草受风缠绵,此系干敛;有误用烫洗,皮肤起粟,瘙痒无度,黄水浸淫,延及遍身,即成湿敛。俱服消风导赤汤,干者抹润肌膏,湿者用嫩黄柏头末,与滑石等分撤之。脓痂过厚,再以润肌膏润之。又有热极皮肤炯热,红晕成片,游走状如火丹,治法不宜收敛,只宜外发,宜服五福化毒丹,亦以润肌膏抹之,痒甚者,俱用乌云膏搽之。乳母俱忌河海鱼腥、鸡、鹅、辛辣、动风、发物,缓缓自效。”
(现代研究) 彭暾报道用硝黄苦梅煎治疗婴儿湿疹180例,获得满意疗效。治疗方药:芒硝50g,大黄、苦参、乌梅各30g,每日1剂,水煎500ml,滤液湿敷患处,每日2次。 张思佳等报道用奶癣净外治婴儿湿疹100例,疗效满意。治疗方法:①药物组成:用麦饭石的水溶液加苯海拉明、冰片、硼砂等制成水包油型的霜剂。②方法:用温水洗净皮损处,用少量奶癣净涂于局部,根据病程的长短和创面的大小决定用药量及次数。重者每日3—4次,轻者每日1—2次,痊愈后可继续使用,以防复发。 张贵兰报道用糠馏油外涂治疗婴儿湿疹100例,取得满意疗效。治疗方法:先用1:1000高锰酸钾溶液洗净患处,然后涂糠馏油,每日1次。糠馏油制法:以桑皮纸1张糊在瓷盆上,再以毫针刺孔数十个,上面堆放新谷糠1500g成锥形。点燃顶端,使其自然燃烧,待至距纸1厘米时,拂去灰,揭其纸,盆中即有糠馏油约3ml。发热者加服中药:银花15g,竹叶、滑石、黄芩各3g,白扁豆20g。水煎去渣,分3次服。每日1剂,服3 剂为1疗程。 胡萍等根据腹蛇抗栓酶能改善微循环以及霜剂适用于局部涂擦的特点,将蝮蛇抗栓酶制成抗湿霜治疗小儿湿疹100例,其中年龄最小14天,最大5岁,单发于面部78例,躯干、四肢、阴囊等部位22例,皮疹以丘疹、鳞屑、结痂及少量渗出为主。并与氧化锌软膏对比治疗。结果抗湿霜疗效显著,尤其是对月龄小儿面部湿疹及以亚急性湿疹为主要表现的皮疹疗效更佳,是一种疗效快、无副作用的新型外用药。其配制方法是:取硬脂酸、甘油等原料加热至60~C,另取氢氧化钾适量水溶解,将氢氧化钾溶液缓慢加入硬脂酸甘油混合液中,不断搅拌,加水至全量80%左右,制成霜剂基质,待基质温度降至室温,加入蝮蛇抗酸酶3号及尼泊金乙酯搅拌均匀后,再加水至足量即成. Rosted P报道针刺治愈婴儿湿疹1例。患儿男性,2岁,从6个月起患湿疹,曾用类固醇乳膏治疗,没有获得巩固疗效。报道者用激光针刺代替了针刺疗法,因为其皮肤奇痒,故只用体穴治疗:百合、太冲、列缺、合谷,而不用耳穴。2次治疗后,才出现明显改善,10次治疗结束后,只有皮肤微红,没有破损和疤痕,停止治疗。此后每3个月复查1次。在最近的1次随访中,即距最后一次治疗18个月时,湿疹没有复发。 张静等报道用复方鸡内金散治疗婴儿湿疹20例,疗效满意。治疗方法:党参、郁金各10g,砂仁、橘红各15g,鸡内金、牵牛子、槟榔、焦三仙各20g,大黄、甘草各6g。 上药共研为细粉和匀过80一100目筛。上药一料共制细粉约140g,分袋装,每小袋重1.5g,一大袋10小包。每次服用1小包,日服2—3次,加糖,温开水调服。栾佩岳自拟健脾平肝汤治疗婴幼儿湿疹246例,收到较好疗效。健脾平肝汤组成:炒白术、黄芪、炒薏苡仁、白鲜皮、炒麦芽各6—9g,防风、白芍、白蒺藜、枳壳各3—6g,益母草l一3g。水煎日工剂,分3—5次服。加减法:若腹泻加车前子、茯苓;气虚多汗者加太子参、五味子;瘙痒明显者加浮萍草、全蝎;惊啼不安者加蝉蜕、钩藤、夜交藤;风寒袭表加荆芥穗、藿香;风热壅肺者加桑白皮、地骨皮、黄芩,减白术、黄芪、白芍;继发感染者加银花、连翘;消化不良者加谷芽、鸡内金、神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