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 痈 [概述] 概念 牙痈指发生于牙龈处的痈肿.是以牙龈疼痛、肿胀、溢脓为特征的常见口齿 科疾病。又名附牙痈、牙痈风、牙蠡。相当于急性根尖脓肿或牙周脓肿。 [病因病机] 一、秽毒结聚 患龋齿日久,未加注意,由轻渐重,秽毒由浅入深,从龋洞向齿根 周围牙龈发展,乘正气虚之机,结聚龈肉,熟腐成脓,遂成牙痈之证。 二、风热邪毒侵袭 风热邪毒,直犯牙龈,因阳明经虚,而风邪客其经脉,流注齿 龈,致使局部气血壅滞,经络阻塞,营气不从,化为脓汁.造成牙痈。 三、脾胃火盛 平素过食炙博,脾胃两经火盛,积热循经上逆冲发于牙龈而发.若 毒盛则肿势扩散,延及腮颊。 [临床诊断] 症状:初起齿蝉胀热疼痛,遇冷则肩减,咀嚼时痛甚;脓肿形成,则面部肿胀。自觉 牙高起;脓肿溃后,肿痛减轻;肿胀甚者,可延及口唇,眼睑,‘腮颊或颌下疼痛。 检查:牙痈多发于龋齿周围牙龈,初起齿龈肿胀、坚硬,叩诊患牙疼痛难忍;脓肿 成熟后,龈钩变软而肿胀;牙痈溃破后,脓尽则肿消痛止.收口而愈;若疮口不收.经 常溢脓者,则出现瘘管,而成牙漏之证. 鉴别诊断:牙痈应与牙交痛相鉴别。牙交痈多见于青年人,病变多在下颌真牙咬合 灿、或真牙异位阻生所致。患区牙龈红肿疼痛,张口受限,患齿触痛轻,无松动惑。而 牙痈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病变可发生各处牙龈,张口不受限.患齿痛而松动。 [辨证论治] 一、辨证 1.秽毒结聚. 证侯:牙痛反复发作,.龈肉亦多次受累,每因过度疲劳或身体衰弱,或口腔不洁时 发病迅速。症见突然高烧、乏力、头痛、咽痛,食欲不振,牙龈发红肿胀,龈袋坛脓. 唾液多而粘稠,牙齿不松,叩痛轻微,颌下核肿大,‘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病机分析:患者多原有龋齿, 日久未作根治,秽毒从龋洞向齿根进犯,隐于齿根及 周围牙龈,故牙痛反复发作,龈肉亦多次受累。当体质强健,正则胜邪,如正虚则隐毒 扩展,故过度疲劳或身体衰弱,或口腔不洁时发病迅速。真.由于邪正相搏,气血经络壅阻, 结聚之秽毒使龈肉熟腐成脓,故患者突发高热,头痛乏力,牙龈发红、肿胀,龈袋溢脓。 舌质红,苔薄黄,脉数为热毒壅盛之表现。 2。风热邪毒侵袭 , 证候:初起时牙龈浮肿疼痛,.不能咀嚼,或有龈缘糜烂,易出血,流涎粘稠,颌下 有硬结,触痛,,可有发热或恶寒交错,患处得凉则痛减, 口渴,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 脉浮数。 病机分析:风热之邪客于牙龈,故见齿龈红肿疼痛;热灼肌膜,伤及血络,则龈缘 糜烂.易出血;正邪相搏,’故有寒热交错;属实证热证,故得凉则痛减;口渴,舌质红. 苔薄白.脉浮数,为风热表证之象。. 。 3。脾胃火盛 。、 。证候:牙龈红肿疼痛。以胀痛为主,有脓液分泌物,贵较多;患者烦渴冷饮,口臭. 大便秘结。胃脘嘈杂,消谷善肌;舌质红绛,苔黄厚,脉洪数。 病机分析:脾胃热盛,火从热化,灼伤脉络,肉腐化脓,故见牙龈红肿疼痛,脓汁 分泌量多;火盛耗伤胃阴,故口渴喜冷饮;火能消谷故善饥;胃热上蒸氓口臭卜热伤津 液故便秘;舌红绛,苔黄厚、脉洪数,均为内有实火之证。如与风邪相搏则表现寒热并 作,咽干等证。 二、治疗 (一)内治法 1.秽毒结聚 治则=清热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方中银花清气血热毒为主;紫花地丁,紫背天葵、蒲公英、野 菊花清热解毒之,配合使用.其解毒之力尤强,并能凉血散结.以消牙痈之肿痛;加酒 少量,以行血脉.助药效牙痫初起,亦可使用仙方活命坎.同只渭热解毒之功.但该 方以清散活血为主,兼以清热解毒。方以银花清热解毒,防风、白芷疏散外邪,以使热 毒从外透解;归尾、赤芍、乳香、没药活血散瘀,以消肿止痛;贝母,花粉清热散结, 山甲.皂角刺通行经络,透脓溃坚,活血通络;陈皮理气,甘草化毒和中。 2.风热邪毒侵袭 治则:疏风清热。 方药;疏风清热汤。方中荆芥,防风、疏风解表;银花、连翘、黄芩、赤芍以寒凉 泄热,活血解毒;玄参、浙贝母、花粉,桑白皮、牛蒡子、桔梗、甘草以清热解毒,软 坚散结,祛腐消肿。或用散风散,方中防风、荆芥、薄荷、白蒺藜疏风解表,黄芩、灯 心草,甘草清热泻火解毒;归尾、赤芍消肿散结。亦可选用牛蒡解肌汤,以疏风清热, 凉血消肿,、方中以牛蒡子辛散头面风热为主,薄荷、荆芥发汗解表;连翘清热解毒,散 结消痈;丹皮、山栀、夏枯草泻火凉血散血,玄参配在本方,取其泻火解毒之功;与石 斛相伍,以滋阴清热。 3.脾胃火盛 治则:清胃泻火。 方药:清胃汤。方中生石膏清热泻火,以清胃热为主;生地、丹皮清热凉血;黄芩, 黄连清热泻火解毒;升麻以升举脾胃清阳之气,并能解毒;可加入露蜂房、海桐皮解毒 杀虫,祛风止痛。或用清胃散,清胃凉血。方中黄连苦寒泻火为君,以清胃中积热;生 地凉血滋阴;丹皮凉血清热为臣.并佐当归养血和血;升麻散火解毒,与黄连相配,使 上炎之火得散,内郁之热得降,并为阳明引经药。如大便秘结可酌加大黄,以导热下 行。 临床上,不论是秽毒结聚.或风热邪毒侵袭,或脾胃火盛所致的牙痈,当出现牙痈 成脓.溃流不畅者,是邪毒蕴结,难透难溃之证,治以托毒透脓为主,扶正为辅的原则, 用透脓散。方中用生黄芪益气托毒.辅以当归、川芎养血活血;山甲,皂角刺清散通透, 软坚溃脓;用酒少许,增强行血活血作用,共具托毒溃脓之功。本方对牙痈不消,成脓 不易,切开又不宜的情况下.使用本法较佳。或使用托里透脓汤,该方配伍特点与透脓 散基本相同。如牙痈患者体弱,气血不足,由虚而致牙痈难溃难敛者,属正虚毒结,难 以溃透之证,治以扶正为主,兼以透脓溃坚,方用内托黄芪汤气血双补.阴阳并调。方 中用四君子去白术,以补气补脾;四物汤,养血补肝,黄芪,肉桂益气助阳,麦冬养心 除烦.远志宁心安神;使牙痈患者气血充盛.腐祛肌生.痈口收敛而愈。草药可使用猫 眼草,火炭母、十大功劳、崩大碗各30克.水煎服,以清热利湿消肿。 (二)外治法 1.牙痈初起,未破溃时用冰硼散搽牙龈肿胀处.以解毒止痛.或用六神“丸1心2粒.放 于痛处,有清热解毒消肿之效。 2.若腮颊部肿痛,外敷金黄散。以消肿止痛。或用口疳药吹之。 3.若脓已成,按龈肉软处便是痈头.可用消毒针头。轻轻刺破,或用?肖毒刀尖挑破, 去除脓血,再搽冰硼散或金玉丹。 4.牙痈已溃.可用珠黄散外敷,以清热祛腐生肌。 5。若牙痈反复发作或溃后久不收口而成牙漏资:可用金玉丹制成条状.插入漏管 中。以解毒排脓生肌.、如无法保留的病牙应予拔除。 [转归及预后] 牙痈的转归及预后,与致病因素及治疗方法关系甚大。如牙痈因风热邪毒侵袭,或 脾胃火盛而致者,治法早期应分别运用疏风清热,或清泻胃火之法,使邪毒消亡于未成 脓阶段,大部分患者可得到理想的疗效。如早期牙痈控制不力,出现化脓之象时,若能 及时应用托毒外出之法,即可避免牙痈肿硬不溃,或溃口不收, 曰久变成牙漏。如病因 为龋齿秽毒结聚牙龈而成的牙痈,则在控制病情后,要彻底治疗龋齿,对无法保留的龋 齿应予拔除,这也是防止牙痈发展成牙漏的根本方法。 U预防及护理] !。注意口腔清洁卫生,经常漱口,饮食后尤要漱口。 2。经常检查,及早防治龋齿是预防牙痈的根本方法。 3。平素少食炙博辛辣之食物,避免脾胃火盛而发生牙痈。 4。患病时应进食易消化之食品,忌粗硬,以免加重病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