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痈是指发生于牙龈处的痈肿,以牙龈疼痛、肿胀、溢脓为特征。相当于西医的急性根尖脓肿、牙周脓肿。 牙痈的诊断要点 牙痈的辨证分析 牙痈的辨证论治 牙痈的外治法 牙痈的其他疗法
吹喉散2 · 盘根牙痈 盘根牙痈 病名,系指盘根牙痛、牙根破烂,甚至骨、牙通身脱落的病证。即骨槽风。详见该条。 作者: 牙根破烂,甚至牙骨通身脱落,须用金素丹(见痈毒诸方)掺棉纸上,卷成纸捻,塞牙 根 《验方新编》 清 鲍相璈 公元1644-1911年 (牙根破烂,甚至牙骨通身脱落)明矾生六钱、熟三钱,明雄黄一钱。共研细末(药名金素丹),掺绵纸上,卷成纸燃塞牙边,久塞可保不脱,饮食时去药条,日换数次。 《奇效简便良方》 · 牙齩痈 牙齩痈 病名。本病多因阳明湿火熏蒸,火毒上冲齿龈所致。可见牙尽齩中,盘牙尽处,齿龈肿起,或齿龈与腮颊之间肿痛异常,牙关开合不利,汤水难进等的症状。治宜泻火解毒,消肿止痛。可选用仙方活命饮、五味消毒饮等加减。本病类似今之智齿冠周炎。 作者: · 牙 子和治一人忽患牙痛,曰:阳明经热有余也。及付舟车丸七十粒,服毕,过数知交留饮,强饮热酒数杯,药为热酒所发,尽吐之,吐毕而痛止。三五日又痛,再饮前药百余粒,大小数行乃止。 一妇牙痛,治疗不瘥,致口颊皆肿。以金 · 盘肛痈 盘肛痈 病名。指肛痈且患处有数处溃脓者。《医门补要》卷中:“肛门四周红肿作痛……每易成漏,有数处溃开者盘肛痈。”即肛门周围脓肿。证治参见肛痈条。 作者: · 盘舌痈 盘舌痈 病名。系指舌体肿胀疼痛、饮食难咽、语言不利的疾病。属舌痈的一种。《医门补要》卷中:“满舌肿硬,难于语言进食为盘舌痈。”本病多因心火上炎所致,治宜清心泻火,方用犀角地黄汤加减。 作者: · 盘肠痈 盘肠痈 病名。 ①指肠痈化脓后,脓汁从脐部溢出者。见《张氏医通》卷七。相当于脐肠漏,宜手术治疗。 ②见清抄本《外科或问》。抄本指出:“此因脏腑积热归大小肠,或因食死畜肉发毒于左腹肠下,初觉红肿如粟,渐大如杯盘。”治法:以活命饮加柴胡胜金丹 · 盘槽痈 盘槽痈月余,自左及右间溃流脓,腮外坚肿,硬势又将破溃,发热便闭,食少哕恶,脉细神疲,阴伤胃热不化,症属不轻,拟以甘寒清解。鲜石斛贝母银花桔梗丹皮使君子元参甘草连翘天花粉橘红茯苓枳壳芦根 盘槽痈腮外肿,势难消,究须外溃,精神虽起, · 牙根 牙根 解剖名称。见《医学准绳六要》。即牙齿之埋于牙龈部分者。 作者: · 乳根痈 乳根痈 病名。痈疽之生于乳根穴部位者。出《外科活人定本》卷二。因该痈疽发于乳根穴而得名。证治参见乳痈条。 作者: · 附牙痈 附牙痈 病名。见《证治准绳·外科》卷三。即牙痈之别名。详见牙痈条。 作者: · 舌根痈 舌根痈 病名。多由时病热毒不清引起。《重楼玉钥续篇》:“舌根生痈,红而且肿。”甚至连喉肿痛。治宜清热凉血解毒。可选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等加减。参见舌痈条。 作者: · 舌根痈 舌根痈硬痛,大便闭,通降法。生军牛蒡子姜蚕赤勺连翘橘红风化硝元参薄荷竹叶 《马培之医案》 清 马培之 公元1893年 · 尽根牙 尽根牙 人体器官名。又名臼齿。俗称大牙。方凹如臼,长于牙槽两旁,左右上下各三。主要具有磨碎食物的作用。在上左者属胆,下左者属肝,上右者属大肠,下右者属肺。该部位有病时,可作为辨证施治的参考。 作者: · 耳根痈 耳根痈 病名。见《疮疡经验全书》卷二。多由肝胃毒火上冲所致。症见耳根肿痛、色红或寒热间作。治宜解毒消肿。用五味消毒饮、仙方活命饮等加减。《疡医大全》卷十三:“耳根焮热胀痛,初起俱宜栀子清肝汤、加味逍遥散;如内脓已成,用四妙汤去黄芪加白芷、 · 牙痈 疮疡经验全书》卷一:“牙边生痈者如豆大,此脾胃二经火也。宜用小刀点破,搽以冰片散。”《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牙痈胃热肿牙床,寒热坚硬痛难当,破流脓水未收口,误犯寒凉多骨妨。”治宜清胃、泻火、解毒、消肿。可选用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等加 · 牙 西瓜翠衣 生绿豆皮 连翘 银花 牙症不外乎风火虫虚,此但言其痛也,其他如牙宣牙,牙菌牙疳,牙痈穿牙毒,骨槽风走马牙疳之类,皆由于湿火热毒,蕴结牙床,须分上下二齿,辨明手足阳明,及少阴之异,又当察其专科而任之。 牙根肉红肿痛甚者是。刺出毒血,取珍珠散吹之,内服龙胆泻肝汤而愈。倘牙骨及腮内疼痛,不肿不红,痛连脸骨者,是骨槽风也。倘以痈治,则害之矣。故治病贵在识症。马曰∶牙痈乃胃火风热交攻,脓出即愈。至腮颊之肿不退,外溃则成穿腮漏。 一名牙棋风。初起有一小块,生于牙根肉上,或上或下,或内或外,其状高硬,牙痈、 牙、牙菌三病,大同小异,治法亦不难。 《尤氏喉科秘书》 清 王士雄 公元1644-1911年 · [牙部]牙痈 此症发在牙关、牙床,结核已成,或左或右,耳底有痛,接上下左右照经络治之。有肿要外敷,切忌齿落,落则不治。 《喉舌备要秘旨》 清 佚名 公元1644-1911年 · [卷中]盘舌痈 满舌肿硬,难于语言进食,为盘舌痈。由湿火熏灼心君而然,内服犀角汤,待五六朝,看舌上中心起高点,以刀刺出血,又刺舌下或出脓血,自可渐松。 《医门补要》 清 赵濂 公元1644-1911年 红肿痛甚者名牙痈,刺出毒血,用珍珠散吹之,不吹亦可,内服龙胆泻肝汤(见内外备用诸方),即愈。倘牙骨及腮内疼痛,不肿不红,痛连脸骨者,名骨槽风,治法见后。 《验方新编》 清 鲍相璈 公元1644-1911年 耳根痈生于耳根下牙根上,乃少阳阳明火甚而然。宜泻二经之火,用清肝消毒饮。初起用神仙敷毒失笑饼,更灸颊车、肩井穴各三壮。 十三味清肝消毒饮 柴胡、升麻、前胡、防风、玄参、桔根、黄连、白芷、石膏、川芎、黄柏、生地、羌活 · 牙蜞风 牙蜞风 病名。见《奇效良方》卷六十一。《咽喉经验秘传》:“牙痈一名牙蜞风。初起有小块,生于根肉上,或上或下,或内或外,其状高硬。”本病多由阳明胃经火毒上攻牙龈所致。治宜清胃泻火,方用清胃散加减。参见牙痈条。 作者: 或问∶牙根生痈何如?曰∶此名附牙痈,属足阳明胃经热毒所致,宜服清胃散、黄连消毒饮,或刺出恶血则愈。 清胃散 治膏粱积热,唇口肿痛,齿龈溃烂,痛连头面,或恶寒发热。升麻(二钱)生地黄牡丹皮黄连当归(酒洗,各一钱)上 牙匡生疖是牙痈上下生兮总共同。但用破皮针出血更加角药有奇功。凡牙匡生疖毒或满匡红肿或一处红肿。先用冰硼散以角药调噙。服紫地汤。凡牙痈搜牙两症。以牙床高低界为辨。在牙床上高处为搜牙。在牙床下低处为牙痈。此症亦有内外生者。皆可用破 · 肝痈 半夏僵蚕新绛枳壳泽兰茯苓青皮郁金葱管肋痈硬痛发热,胸脘阻隔,半月未得更衣。宜疏肝和胃,兼以通幽。广郁金蒌仁枳壳赤芍旋覆花山栀藕根桃仁通草青皮半夏曲佛手荸荠肋痈即肝痈也,乃痰气血滞于肝络,肝胀成痈,外溃两月,肉腐外紫,胸背骨胀,内热咳 · 外痈 外痈 病名。发于体表的痈肿,与发于脏腑之内痈相对而言者。见《外科精义》卷上。该痈之初起,多于局部见红肿热痛而无头,肿胀之界限分明,根盘收束,多有易肿、易脓、易溃、易敛之特点。重者伴有全身症状:身寒热、口渴、舌苔黄、脉数等。治宜清热解毒、活 根折; 牙根牵引术; 龈缘成形术; 桩核金属烤瓷冠 保存对义齿修复有用的牙根,可预防牙槽萎缩和牙列畸形,天然牙根与种植牙根相比不存在根吸收等问题,应该做到不轻易拔除牙根。对牙折线已达牙槽嵴顶的前牙根 牙边肿痛,如豆大,脾胃二经湿热也,可用小刀点破之,吹以冰片散,仍服清胃散。又牙HT宣症,牙根尽肿,宣露于外,或齿衄不止,并服前方,仍用陈茶、薄荷、金银花等频服之,再用冰片散搽之。 《医学心悟》 清 程国彭 公元1644 · [脏腑类]肠痈 而不热,肠痈何疑。(《崔氏脉诀》)肠痈肿结,活者脉浮,殂者脉沉。(《直指》)其如五内生疮,亦止分阴阳利而已,不比外痈,须根据四节八事之次第也。(《三因》)肠痛亦多端,若疼甚者乃肠痈,急宜服内补十全散等药。(《资生》)夫肠痈者,皆湿热 先以∶ 大黄一斤白芷十两共为末,水丸之,每服三五钱。五更时用连须葱大者十余根,陈酒一碗,煮葱烂,取酒送药,覆被取汗,汗过二三时,行一二次立效。别以∶治鼻疔蟾酥丸(见十一卷)噙之。 《华佗神方》 汉 华佗 公元前206 毒流于胃经,致有此患。势甚危急,甚则落牙穿腮透鼻,一二日即能致命,故有走马之名,言其骤也。此症有五不治∶不食、烂舌根不治,黑腐如筋者不治,白色肉浮者为胃烂不治,牙落、穿腮、鼻臭不堪闻者不治,山根上发红点者不治。如是凶险,命在须臾。急用 【方歌】牙痈胃热肿牙床,寒热坚硬痛难当,破流脓水未收口,误犯寒凉多骨妨。【注】此证由阳明胃经热毒所致。生于牙床,坚肿疼痛,身发寒热,腮颊浮肿。初宜服荆防散毒散,若大渴、烦呕者,蟾酥丸汗之;便秘者,双解贵金丸下之;肿处宣软刺 · [卷五齿部]牙痈 牙痈胃热肿牙床,寒热坚硬痛难当,破流脓水未收口,误犯寒凉多骨妨。【注】此证由阳明胃经热毒所致。生于牙床,坚肿疼痛,身发寒热,腮颊浮肿。初宜服荆防败毒散,若大渴、烦呕者,蟾酥丸汗之;便秘者,双解贵金丸下之;肿处宣软刺破,搽冰硼 · 少腹痈 。潞党参怀山药炙甘草象牙屑茯苓广皮当归玉竹大熟地白芍参须黄丝绢肠痈一月,少腹内硬,拘挛作痛,小溲混浊如脓。宜化瘀利湿。萆茯苓淮膝赤芍泽泻车前黄柏延胡归尾杏仁蒌仁藕节气血凝滞,少腹硬痛,小溲不爽,寒热,势成肠痈,急为流气化痰。归尾桃 (名牙泻)草决明煎水,噙之即止。 《奇方类编》 清 吴世昌 公元1644年—1911年 胡桐泪散 (出圣惠方) 治牙齿根摇动。宣露生肌。 胡桐泪波斯盐绿石胆丁香生地黄上等分为散。每服一字。涂敷齿根中神效。 一方 (出海上方) 治牙动摇疼痛。 五倍子白茯苓北细辛(各五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