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 菌 [概述] 概念 发生于鼻腔及鼻窦的癌肿,称为鼻菌。本病以鼻塞,鼻流污秽浊涕,鼻衄,. 头痛,颈部恶核为主要 症状。 . 鼻腔及鼻窦的癌肿分别占全身恶性肿瘤的0.2%--2%及0.7%~1.8%,鼻窦癌肿大 多数发于上颌窦,仅少数发生于筛窦,额窦及蝶窦的原发癌极罕见。本病多发生于40~ 80岁的成年人,男性较女性为多。因本病发生位置较为隐蔽.卑期不易确诊.预后多数 不良。 历史源流 祖国医学对本病无专门论述。只在一些医著中,有鼻渊、控脑砂、恶核 。等类似鼻菌的症状描述。如《素问。气厥论篇》说:“……胆移热于脑,则辛颊鼻渊.鼻渊 堵,浊涕下不止也,传为衄蠛、瞑目。”《医宗金鉴.卷六十五》说:“……鼻中淋沥腥秽 血水,头眩虚晕而痛者,必系虫蚀脑也.即名控脑砂。。这些症状的描述、其中也可能包; 括了鼻菌鼻流腥浊涕、血水的症状。 . 为了教学、医疗、科研的统一,在《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学》中 始用鼻菌这一病名。 .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多因脏腑功能不健,复受邪毒的侵袭,搏结于鼻窍而致。临床上与肺,、 脾、胆关系较为密切。 、 一、痰浊停积,结聚鼻窍 肺主鼻,在窍为鼻,若肺经素有痰热,复加邪热壅肺, 肺热郁蒸,炼液为痰,痰热交阻,停积鼻窍。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饮食不、 节,或劳倦损伤,以致脾虚失健,湿浊内蕴,结聚成痰,积潴鼻窍。由于污秽湿浊长期 浸渍鼻窍,湿热交结. 日久痰瘀阻滞.结聚而为肿块。 二、胆经热盛,火毒内攻 胆为刚脏.内寄相火,其气通脑.若情志不畅,恼怒忧: 思,胆失疏泄,气郁化火,胆火循经上犯,移热于脑,伤及鼻窍,燔灼气血,腐灼肌膜, 煎炼津液而为痰涕,结聚鼻窍而为肿块。 , 此外,鼻菌后期,多因肾元亏损,又为湿浊热毒久蕴,而致侵蚀鼻窍骨质,损伤脉 络的重症。 [临床诊断] 症状:鼻菌的常见症状如下。 ‘ 1.鼻塞 常为渐进性.一侧性鼻塞。 2.鼻流污秽浊涕。鼻气腥臭。 . 3。鼻衄常反复发作。初期常涕中带血,或时有少量出血,晚期反复鼻衄而量多,严 重者可危及生命。 4.疼痛 多表现为鼻内痛,患侧上牙痛,头痛,眼痛及面颌部疼痛。并可向耳内及 颞部放射。或有面颊部,上唇麻木感。 5。流泪、复视、张口困难; ¨ , 6.颈部恶核 多发于下颌角.或颈深上,质硬、固定。 检查: 1.鼻腔恶性肿瘤 一般通过鼻前、后孔镜检查便可发现。肿瘤常呈菜花状,色红, 触之易出血。常伴有溃烂及坏死。肿瘤长大,可使外鼻隆起变形。 2.鼻窦恶性肿瘤 早期作鼻前、后孔镜检查常无发现。晚期鼻腔检查所见与鼻腔恶, 性肿瘤相似。鼻窦恶性肿瘤可破坏骨壁而扩展至邻近器官,常引起面部变形或邻近器官 的机能障碍。故应进行扪诊和对邻近器官进行检查。 (1)上颌窦恶性肿瘤:肿瘤向下累及牙槽突与硬腭时,可出现牙齿松动与脱落,牙 龈肿胀,溃烂。肿瘤穿破前壁时,面颊部出现隆起变形,扪诊常可触到皮下有硬性而不 可移动的肿块。肿瘤向上侵入眼眶,则眼眶下缘可能隆起或有骨质缺损,眼球突出,运 动受限及球结膜水肿,均为眼眶受累比较晚期的表现。肿瘤向后侵入翼腭窝及颞下窝。 可出现张口困难。 , (2)筛窦恶性肿瘤:向眼眶发展则眼球向后、下、外方突出,产生复视和视力减退。 有时一侧内眦或鼻根部隆起。因筛窦区有血管与眶内相通.故可早期出现眼部症状.甚 或失明。 (3)额窦恶性肿瘤:肿瘤向外、下方发展时,可使前额部及眶上内缘隆起或破坏, 、上睑皮肤肿胀,眼球向下,外、前方移位或向前突出。 (4)蝶窦恶性肿瘤:常见征象为单侧外展神经麻痹,其次为滑车和动眼神经麻痹。 :晚期可使眼球移位或发生运动障碍.甚至引起一侧或双侧失明。 3.X线拍片,对鼻腔和鼻窦恶性肿瘤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4。作活组织检查以作确诊。 鉴别诊断:鼻腔及鼻窦恶性肿瘤应与牙源性上颌窦炎、鼻息肉,鼻窦囊肿相鉴别。 牙源性上颌窦炎以鼻塞,鼻流浊涕,有臭气,嗅觉减退为主要症状,并常伴有同侧上列 牙痛。这些症状易与上颌窦癌相混淆,需注意鉴别。本病X拍片显示窦腔炎性改变,穿 刺多为脓血性分泌物,而鼻菌X拍片显示骨质破坏性改变,穿刺多为实质性,且易出血. 鼻息肉为非真性肿瘤,多与炎症并发,检查鼻腔见有单个或多个圆形或椭圆形,半透明, 有蒂,表面光滑,质软有弹性的新生物,.鼻腔见有清稀或脓性涕。与鼻菌呈菜花状.溃 烂有坏死组织,有秽臭脓血涕显著不同。鼻窦囊肿多见于青年人,发展缓慢。在粘膜或 .皮下隆起,呈半球形,不易出血,表面光滑.触之有弹性,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多见 于上颌窦和筛窦。牙源性囊肿常可见牙齿畸形、缺牙或牙周病。X线片上示窦壁扩张性 .病变。穿刺可抽出液体。而鼻菌多发于40岁以上,发展较快,呈菜花状,溃烂,易出血, X线片上示骨质破坏,穿刺为实质性,.易出血。两者在发病年龄,.发展情况,症状及检 查方面都有显著的不同。 [辨证论治] 一,辨证 (一)痰浊停积,结聚鼻窍 . 证候:鼻塞,流脓血涕,有臭味,嗅觉不灵,头痛头重,或觉面颧部疼痛、麻木, 一开口困难。检查鼻腔可见肿块,表面凹凸不平,色淡,污秽浊涕较多,颈部或有恶核。 若为鼻窦癌,X线拍片可显示骨质破坏。患者或有咳嗽痰多,胸闷不舒,体倦身重,恶 心欲呕, 胃纳欠佳.或大便溏薄,舌质淡滞或暗红,舌体胖,或有齿印,苔白或黄腻, 脉弦滑或濡缓。 . , 病机分析:由于肺热壅盛和脾为温困,均可致痰浊结聚,清气不能上升,痰浊久蕴 鼻窍,脉络瘀阻,结聚而为肿块。肿块堵塞鼻窍,故鼻塞不通。湿浊渍于鼻窍,久郁化 火,火毒灼伤肌肉脉络,故鼻流脓血涕而味臭。肿块、脓涕堵塞鼻窍,故嗅觉不灵。湿 独上困于脑,故头重头痛。由于肿块聚结窦窍,面部脉络受压不通,故面颧部疼痛或麻 木,邪毒向深处扩展,致开口困难。湿浊火毒熏蒸,腐蚀鼻窍骨质,故可致骨质破坏。因 肺气不宣,故咳嗽痰多。由于痰湿停聚,阻遏阳气.气机不利,故胸闷不舒,痰多恶心 欲呕。湿浊内困,则体倦身重纳呆,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或濡缓。 (二)胆经热盛,火毒内攻 ‘ . 证候:鼻塞日久,鼻流污秽浊涕,腥臭,时有鼻衄,头痛剧烈,或患侧面颧,眼部 疼痛难忍,张口困难.耳鸣耳聋。检查见鼻腔肿物色红或暗红,溃烂,触之易出血,颈 部或有恶核,鼻窦癌者,X线拍片显示骨质破坏。患者觉口苦咽干. 口渴引饮,心烦失 ,跟,小便短赤,大便闭结,舌质红或红绛,脉弦滑或弦数。 病机分析:由于气血凝聚,痰浊停聚,脉络瘀阻,积结于鼻窍而成癌肿.堵塞鼻窍. 故鼻塞日久不通。胆经火热与气血搏结,故肿物色红或暗红,触之易出血。肌肉、脉络 被灼,故肿物溃烂,秽臭难闻。胆火炽盛上攻头目,清窍不利,故耳鸣耳聋。由于肿块. 结聚鼻窍,压迫脉络,又受火毒蒸灼,故面颧及眼部疼痛剧烈难忍。邪毒向深处扩展而、 致开口困难。火热蒸迫,胆火旺盛,故口干口苦。胆热内郁,扰乱神明,故心烦失眠。 大便闭结,小便短赤,舌质红或红绛,脉弦滑或弦数,均为火毒炽盛之证。 二、治疗 (一)内治法 , 1.痰浊停积.结聚鼻窍 治则:祛痰浊,散结聚。 、一 方药:清气化痰丸。方中以半夏、胆南星、瓜蒌仁、杏仁、陈皮行气化滞祛痰浊; 枳实行气散结聚,茯苓健脾利湿.黄芩清肺泻热。若咳嗽痰黄.涕血腥臭,口渴咽痛, 为肺热久郁,加生苡仁,冬瓜仁、桃仁,桑白皮、芦根,苇茎等清肺滑痰。若脾虚湿重. 症见头重身重.恶心欲呕,则配合参苓白术散健脾渗湿。 2.胆经热盛,火毒内攻 治则:泻火解毒散结。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可加三棱,莪术,昆布、海藻、生牡蛎、穿山甲等攻坚散: 结;或加水蛭、虻虫、土鳖、桃仁,红花、泽兰等破血逐瘀散结.热盛者,加山豆根、 青黛、黄连、夏枯草、芦荟泻热解毒。大便秘结,胃腑热结者,加大黄、玄明粉泻热通 便。 除上述两型辨证治疗外,应根据不同症状加减用药。如痰多,颈部恶核较大,宜加. 生南星、生半夏、生川乌、生草乌以攻坚逐瘀,祛痰散结。或加山慈菇、浮海石、瓜蒌 仁,皂角刺、白芥子.;马勃之类消痰散结。头痛剧烈者.加露蜂房、三七、五灵脂、蜈 蚣、全蝎等活血通络止痛。亦可服云南白药。.如涕中带血或鼻衄等,加早莲草,白茅根、 .仙鹤草、藕节、白芨、马勃。 本病后期,可出现腐蚀骨质的各种重症、或出现正虚邪实之证,应根据病情变化, 配合补虚扶正祛邪的药物。如面色萎黄,倦怠无力,腹胀体倦,食少便溏,脉细弱或沉缓 等脾胃衰败,中气虚弱之症,.可用补中益气汤或四君子汤加谷芽,麦芽、黄芪等。如见 头晕耳鸣,颧红,盗汗,或午后潮热,五心烦热,腰膝痰软,遗精滑泄,舌红少苔或无 苔,脉细弱或细数等肾阴亏损之症,可用六味地黄丸加女贞子、旱莲草、枸杞子等,以. 滋阴补肾。如见面色淡白,形寒怕冷,腰膝痠软、阳萎、尿频,脉沉弱等肾阳不足之症, 可用金匮肾气丸以温补肾阳。如气血衰败,可用十全大补丸,.归脾丸以补益气血。 、 (二)外治法 、 1.脓涕多者.可用滴鼻灵、鱼腥草液等滴鼻,每日5~6次.以清洁鼻腔,排除脓 涕。 2。鼻衄者,应按鼻衄外治法处理。 (三)配合放疗、化疗的中医辨证治疗(参考鼻咽癌) (四)民间疗法(参考鼻咽癌) 、 [转归及预后] 鼻菌若能早期发现,早期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收到较好效果,据报道5年以上 生存率为40%。因本病发生位置较为隐蔽,早期不易确诊,预后多数不良。 [预防及护理] 参考鼻咽癌。 [文献资料选述] . 现代资料分析 对于中医中药治疗鼻菌,不少学者亦有一些成功的医案,或经验介 绍的临床资料报道。如有学者介绍用清热解毒,行瘀散结,佐以峻补气血之法治疗二 例上颌窦、鼻腔鳞状上皮癌,使病人一般情况得以改善;体重增加,感染控制。同时, 在病理组织检查上发现细胞分化亦趋于成熟,获得了一定疗效.有介绍一例上颌窦癌, 内壁底壁齿槽骨破坏,右肺转移患者,经用寮刁竹、入地金牛、川芎、蛇退步、葵树子、 生地、淮山、茅根、蛇泡簕、生南星、生半夏等中草药门诊治疗,一年多,右上腭肿物明 显缩小,表面光滑.右颈淋巴结和右锁骨上淋巴结全部消失,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有 报道上颌窦癌一例,按中医辨证,以疏风清热.散结解毒法.用普济消毒饮加减治疗 而获得良效。有介绍用金银花粉吹鼻治疗鼻腔腺癌一例,经治疗后肿物消失,分泌物 减少,X线拍片见上颌窦破坏区境界吸收清楚。以上资料说明,中医中药治疗鼻菌,确 实有一定疗效,有待于进一步探索研究。 [小结] 鼻菌,即鼻腔及鼻窦的恶性肿瘤。祖国医学认为,鼻菌的发生与肺脾胆关系较为密 切。由于肺经壅热,或脾为湿困,可致痰浊停积鼻窍,湿热交结,痰瘀积聚, 日久结为 肿块。或因胆经火炽,燔灼气血,煎炼津液而为痰涕,结聚鼻窍而为肿块。临床辨证治 疗分为二型,痰浊停积,结聚鼻窍者,治宜祛痰浊,散结聚,用清气化痰丸。胆经热盛, 火毒内攻者,治宜泻火清热解毒,用龙胆泻肝汤加减。临床上还应根据出现不同症状加 减用药,并可配合外治法。 |
|